析最新网络流行语“打call”

2018-04-03 08:57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语义

闫 娟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阜阳,236037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发展变化较明显,而词汇之中流行语则是最明显者。流行语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往往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结构模式[1]124-125。近年来,流行语已成为语言研究中的热点。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论坛、贴吧、微博、QQ、微信等现代网络媒介的应用,加快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 830万人[2]。这为网络流行语“打call”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2017年12月12日“打call”被《咬文嚼字》评为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笔者就最新网络流行语“打call”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及流行原因进行探析。

1 “打call”的来源及语义发展

1.1 “打call”的来源

“打call”,不少网友第一次看到会认为是“打电话”。“call”虽有“电话”之义,但在流行的过程中语义逐渐改变,“打call”可表达“为XX点赞、鼓励、加油,支持XX行为”等意义。“打call”最早出现在日本演唱会Live应援文化中,包括一些跳跃、拍掌、挥动手臂及有节奏的呐喊口号等动作。2017年7月“打call”这种应援文化,开始向中国延伸,并且出现在微博、贴吧、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被广泛使用。截止11月1日,使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包含“打call”的新闻标题共计13 300条,新闻约15万篇。可见,“打call”已迅速席卷各大网络平台,成为当下网络流行语之一。如:

(1)政策扶持,为低碳环保行业打call。[3]

(2)中国航空工业厚积薄发,为航空人打call![4]

(3)秋冬必备红色唇膏,周冬雨、霍思燕、刘涛等女星都在为它疯狂打call![5]

1.2 “打call”的语义发展

“打call”原是指支持表演者的表演产生的伴有跳跃、鼓掌及有节奏的声援。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打call”本身就隐含支持表演者或者支持被打call的对象之意,只是偏重于动作性的表现,在流行过程中,“打call”动作性逐步削弱,其应和、支持之意逐步强化,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新的语义。

笔者对于使用百度新闻引擎搜索出的新闻标题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点开新闻标题,“打call”不仅仅出现在网络新闻标题里,正文及评论中网友也大量使用“打call”。对于这些出现的情境,发现无论是“打call”还是前加有修饰成分,“打call”的语义中原应援文化下的动作性削弱,隐含义凸显。大致包含以下两种语义:

一是为XX点赞,对XX认可,具有称赞之意。

(4)这部剧口碑再炸裂,我也只想为小神婆疯狂打call。[6]

(5)《白夜追凶》潘粤明演技炸裂,明星竞相追剧打call![7]

(6)游客为何都为广州旅游打call?[8]

(7)中国驻外大使齐打CALL:傲娇吧,我的国![9]

例(4)中网友为王紫璇在电视剧《河神》中出演的造型奇特,又十分可爱的小神婆点赞;例(5)中潘粤明在《白夜追凶》中的演技获得了媒体各界的认可和称赞;例(6)广州当地的美食、民俗风情及旅游接待,在调查中显示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游客为广州旅游打call,也即对广州旅游的认可与肯定,为广州的旅游点赞;点开以例(7)为标题的短视频,可看到点赞十九大,各国小伙伴都来捧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

二是为XX加油,鼓励XX,具有支持之意。

(8)这些身价超百亿的大咖,都在为武汉打call!新一线城市该到腾飞的时候了![10]

(9)能执勤能打call还能拿奖牌,全运会上的军人难怪人气爆表![11]

(10)全社会为创业者打call![12]

(11)为新时代打call!为自己加油![13]

例(8)中武大校友为武汉带来价值上千亿的项目,为武汉的发展助力、加油;例(9)全运会军人也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解放军队的啦啦队不但能够认真执勤而且为解放军健儿加油助威,气势强大,最终取得好成绩;例(10)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国家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社会也开始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全社会都在为创业者打call,也即鼓励创业者,为创业者加油,为创业者提供支持;例(11)也是表达为新的时代加油。

2 “打call”的特点

2.1 “打call”的使用特点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到,“打call”的呈现形式灵活多样。第一,“打call”在使用过程中前多有修饰成分:为XX、为XX疯狂、疯狂为XX等修饰成分修饰“打call”,可引出“打call”这一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第二,“打call”后多使用感叹号。为了表达使用主体更为强烈的感情,使用主体一般会选择在“打call”后加叹号,以达到所要表达的感情程度。例如:

(12)燃!帅!炸!为《王牌特工2》疯狂打call![14]

从例(12)中新闻标题的形式可以看出,单字成句并且使用叹号。《王牌特工2》由非常有范的英伦特工型男团出演,让影迷有去电影院三刷的冲动,达到疯狂的程度,疯狂为自己的爱豆打call,热烈支持自己的爱豆。从以上几例比较可看出,在“打call”前加修饰成分,所表达的感情程度更为强烈。

2.2 “打call”的形式特点

“打call”以中英语码混用的形式流行于网络。语码混用,指说话人在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时,因某种原因突然选用另一种语言中的词语或结构,而出现两种语码的混用[1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英语码混用的流行语近年来大量涌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如:“心机boy”“你有freestyle吗?”等。“打call”中英语码混用,形式简洁,适应网络交际的实际需要。在语码混用过程中,“打call”打破了原有的书写符号限制,所表达意义也已不是“打”和“call”的简单相加,改变了“打call”在语义上约定俗成的概念,表达出新的意义。“打call”在使用过程中原有隐含义凸显,不仅仅局限于“打call”的单独使用,可被其他修饰成分所修饰,表现形式灵活丰富。

3 “打call”的适用对象及使用群体

3.1 “打call”的适用对象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能够折射出一定时期内人们社会生活的镜像,几乎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涵盖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风尚及群众心理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据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显示:截至 2017年 6月,我国网民仍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16]。网民多为年轻群体,并且网民上网数量庞大。其次,网民的知识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打call”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打call”的对象也从原有文化中仅为人打call,扩大到不仅为人而且可以是有显著特征的某事或某物打call。如:

(13)福建一大学生“喊麦”献礼校庆,校友:为母校“打call”![17]

(14)为11月的青岛疯狂“打call” ,一大波好消息等着你![18]

(15)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深情拥抱新时代,努力实现中国梦,齐心协力走向中华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起为新时代“打call”![19]

(16)是时候,再次为这家车企“打call”了![20]

从例(13)至(16)可以看出“打call”的对象可以是场所、地点、新时代、企业等,超出“打call”在原本应援文化中对象仅仅是人的限制。“打call”对象的多样化能够显示出“打call”被运用的场合越来越广,这与其的流行程度成正比。同时能够被“打call”的人、事、物、地点,一定具备某种显著的正能量特征,得到使用主体的支持、鼓励及为其加油。

3.2 “打call”的使用群体

从网民年龄分布可看出,“打call”的使用主体以年轻人为主,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使用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年轻网民,也不乏有年龄稍大的新潮网民。此外,其使用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用户,电视媒体的娱乐节目和时尚类节目及新闻或杂志文章的标题为了博取受众眼球其表达主体也时常使用。打call的使用主体在使用“打call”时,一般不直接为自己打call,往往是间接的让他人为自己打call,直接为他人、他事、他物打call。如上例(13)及以下例子:

(17)9月11日下午,章子怡晒出一组照片并配文“落地美国,龙卷风袭击亚特兰大被迫滞留华盛顿了!怪兽肯定在偷笑。收到几张照片,心里也是安慰。Rocker Daddy奶爸做得也不错!给峰哥打call!”[21]

(18)有着“决赛专业户”之称的华少,近日却以“段子王”的身份亮相《脱口秀大会》,作为助演嘉宾的他,不做主持改说脱口秀,新梗、段子齐上阵,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之余,现场还用一段即兴rap让观众为其疯狂打call![22]

4 “打call”的语用功能及流行原因

4.1 “打call”的语用功能

4.1.1 唤起接受者参与意识

原有应援文化中整齐划一的挥动荧光棒式地呐喊,即是对台上表演者的支持与喜爱的高度表达。其中,表达者与接受者双向积极反馈,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此外,现场的参与主体会被现场氛围感染,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网络传播过程中相对于原有文化,现场已不存在,但是“打call”所具有的带动气氛、感染接受者参与其中的功能依然存在,繁复纷杂的人、事、物,不同的认知主体所产生的知觉表象势必不同,表达者使用“打call”有助于调动接受者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其中,并对所及事物进行有效的反馈。如上例(1)(7)(16)等。

4.1.2 彰显褒义色彩

如上例可看出“打call”出现的句子基本都是以感叹号结尾,用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打call”使用的感情基调一般是强烈、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在应援文化中褒贬色彩不能明显体现,但在流行传播的过程中分析可发现“打call”多表示对某事物的支持与赞扬,褒义色彩浓厚。

4.1.3 结束语篇

通过分析观察出“打call”“为XX打call”“疯狂打call”“为XX疯狂打call”等形式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及作用,可看出是“打call”“为XX疯狂打call”等形式一般出现在语篇的结尾,对于整个语篇具有总结作用,具有话语结束标志趋向,可看作是语篇结束的标记。如:

(19)作为一名摄影狂魔,我拍摄的最著名照片之一名叫“地球微笑日”:这张背对太阳的照片包含了土星和其他太阳系天体,土星右下方处为我的母星地球。4月26日,我完成从土星与土星环之间的首次俯冲,在穿越期间,我与地球失去联系大约一天时间。4月27日,我给地球打Call,将图片和其他数据传回地球。据说重新收到我信号的那一刻,NASA总部欢声雷动。好了,在我无数次给地球打Call之后,9月15日,朋友们,请为我打Call![23]

(20)驾驶“蛟龙号”深潜7000米海底世界,乘坐“雪龙号”去极地考察,VR看展熊猫滚滚幼儿园,一次性“漫游”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追上”“复兴号”高铁来合个影……来北京展览馆,看“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10个主题展区外加一个120平米的特色体验馆,“黑科技”带你360度花式体验!来这里,为祖国打call!!![24]

(21)医生多次打电话催患者治疗,拳拳关爱令人感动和敬仰,这种举动不仅是医生职业责任的体现,也是医患和谐的例证。应该对这种负责的行为打call![25]

以上几例均可看到打call的位置处于语篇结尾处,并且是对语篇的一个总结性话语。例(19)中摄影爱好者将其所拍摄的照片传给NASA总部之后希望能够被点赞和支持,例(20)中首先展现我国及我国科技的发展,例(21)医生多次打电话催促患者接受治疗的行为是为我们所支持称赞的,“打call”在这些例子的语篇结束的位置出现,对于前文正能量或者值得称赞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肯定和总结。

4.2 “打call”流行的原因

4.2.1 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猎奇与从众心理

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者为了使自己所表达的语言新奇,总是具有猎奇与从众的心理。“打call”虽来自日本应援文化,但其表现形式并非日语而是中英语码混,满足表达在使用新词新语的猎奇心理。表达者通过扩大语义距离来制造语用距离,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26]。外来语的引入并不直接使用原有意义,而是符合汉语使用的心理,输入汉文化血液,将外来语汉化。这也体现语言表达者在创造新词新语时,也是考虑到接受者的接受情况的。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27]。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若是周围人使用“打call”来表达赞同、支持等意义。受规范影响的制约,为了获得周围人的认同,表达者在原有猎奇的心理作用下会顺应这种环境而选择新颖的表达形式“打call”,使用“赞同”“支持”等词的频率降低。这就为“打call”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4.2.2 由于语言的模因与顺应效应

当信息带着人们的意图得到复制、加工,并将复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息表征传播出去,模因才算形成[28]。当“打call”被广泛用于网络这种语言模因就已存在,并且已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打call”简单的构造方式,新颖脱俗,易于同化,便于记忆。据语言经济原则,表达者选择“打call”的几率更高。在使用过程中,表达者使用“打call”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表达者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及受某种有关语境(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认知语境或社会语境等)的触发,可灵活对“打call”前加修饰成分,以顺应自己的表达需要。

4.2.3 借助于新型的媒介与技术平台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29]。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媒介的变革,使得媒介特性有所改变,从而使传播呈现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信息的海量性和多样性。据前文所述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及《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庞大并且趋于年轻化。年轻化的表达者思维活跃,选择语言表达时更倾向于使用潮流语言,并且借助于新型媒介(微博、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拓宽了“打call”的流行领域,提高了“打call”流行速度。同时,流行语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媒介平台,也在丰富着话语表达的方式。

5 结 语

网络流行语借助于网络平台迅速流行,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有的流行语流行的时间很短,有的则较长,“打call”能流行多久,尚待观察。对流行语“打call”的来源、语义发展、语用功能及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探析后可看出,“打call”并不是汉语对外来词语的简单借用,而是经过外来语“汉化”,使其形音义尽量符合汉语使用习惯。此外,运用语码的求简、求新原则也是“打call”流行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语义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与语义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