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钻教法 贵求质量

2018-04-04 09:28王海军
读写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法方法语文

王海军

摘 要 初登讲台,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占据了我的思想。我奋力地在课前做着大量的准备,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原以为课堂这个巨大的“场”会不断地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习惯并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安排。我幸福地憧憬在并不真实的梦里。在首次的公开课上,我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意设置障碍又必定解除障碍的布施者,百般架空抑制学生思维,老师始终处于绝对支配课堂的地位,学生忙乱服从。(当然,这并非我的本意)一堂原本应该涕泪俱下的人文关怀课变成了一节毫无感情的工具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是让我无法想象的:无动于衷、神情木讷,我明显感觉到一问一答的机械教育无法冲破沉闷的课堂氛围。美丽的梦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打破了。于是,我在以后的听课过程中刻意地感受前辈老师的授课方式,批判地学习,继续保持年轻人思维中那些鲜活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师傅课堂上传统的值得深悟的东西。我想,这些显性的经验虽然不可多得,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教法;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4-0218-01

一、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教材到积极主动的感触教材

课前翻阅大量资料后把课本内容烂熟于胸是明智之举。不断反复地揣摩课堂语言,作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论事思路清晰、不慌不乱;说理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力避说话隔靴搔痒,冗长零乱。尤其年轻人,更应该付出成倍的努力。勿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日子的不经意逝去是“年轻”能够承受的。三国董遇读书曾利用“三余”:“老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深入地挖掘教材,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老师的学问不是临阵磨枪、现学现卖,而是日复一日对课本无声有力挖掘的自然流露。一个优秀的老师或许不能够和学生百分只百地相处融洽,但他却能在三尺讲台上用语言演绎历史风云、古今变换,或知天文、或晓地理,如临高山般俯视沧桑,如濯清泉般涓绵常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一个教师不断丰富的学养、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和一颗关爱学生的平常心。

二、从语言的“平板滞涩”到“抑扬顿挫”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可以说,老师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演说家,只有语言富有生趣,学生才能听得有趣、悟的透彻、学得到位。一个妙语连珠的老师短短二十分钟的讲述胜过一个死抠课本、按图索骥庸师的长篇腐论。

因此,在设计《凡卡》一课的导语时,我颇费一番功夫。导语如下:

“同学们,当我们手捧汉堡,为它的可口发出啧啧之声时;你可曾想过,有一个孩子正在黑暗的角落里,啜饮稀粥,与饥饿毗邻。

当我们身裹冬衣,为它的笨重发出抱怨之声时,你可曾想过,有一個孩子正在寂寞的圣诞夜里蜷缩打颤,与寒冷为伴。

当我们泪眼婆娑,只为父母不能够满足自己一时的愿望而暴跳如雷时;你可曾想过,有一个孩子正在冰凉的作台前临信涕零,企盼得到亲人哪怕只言片语的训诫。

这个孩子就是凡卡。九岁的他已经饱尝人间冷暖、遍历世事沧桑。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一起感受他的心声、体会他的痛苦。”

“童年是蜷缩在瞳仁里的一颗青涩的果子。看似美好,实则干涩难咽。小凡卡的童年就是如此:无助、孤独、倍受欺凌。心灵上的对生活态度的一次次滑坡、一次次迷惘、一次次呐喊。一个九岁的孩子载负了太多的愁苦与无耐。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走近契诃夫的小说《凡卡》。”

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严肃、庄重、凄美、感人的课堂氛围中,为课堂的进一步深入做了情感的铺垫。

三、从一人的“独角戏”到全班的“积极参与”

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满足于语言的优雅、隽永,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谓“教学相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要实现互动,让学生敢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

老师的点拨、启发、循循善诱十分重要:否则,孩子就像一株无人浇灌的玫瑰花,外表的光鲜亮丽无法支撑它长久地散发芳香。我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本着“在求异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向学生提出:“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收到了,爷爷能接他回去吗?”一学生回答:“凡卡没有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一学生进一步发问:“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凡卡有可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某一个夜里死去。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进一步提问:“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班级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积极地展开了讨论。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思维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总之,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最后,我想说:还语文教学一个原汁原味,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年轻人更应该如此,趁着年轻,多读书、多钻研、多实践、多探索、多努力,尽情地在三尺讲台上施以金玉良言,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代代孩子们的心田,不须轰轰烈烈,只要问心无愧。

猜你喜欢
教法方法语文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