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8-04-04 09:28夏丽琴
读写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计量单位素养培养

夏丽琴

摘 要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一般有两个直观的教学目标: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运用进率进行化聚。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抽象所以难度很大,因此老师们会把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单位之间的化聚上,这样一来没有根基的搭建,很容易在后期轰然倒塌。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教的“累”而“低效”,学生学的“烦”而“无趣”。

关键词 计量单位;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TB91,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4-0241-01

如何解除这样的尴尬?“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思维上形成“定量刻画”的能力。下面就质量单位的教学谈谈我的认识。

一、以生活体验为主线,加深基本质量单位“千克”的表象认识

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它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教学的范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事实一起组成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作为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第一步:课前调查——寻找“身边的千克”。

课前作业设计了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千克”,学生有单独行动的,有小组一起的。一周后,我们的这节课上分享到了方方面面使用“千克”的物品,“千克”无处藏身。

第二步:讨论:1千克有多重?我们生活中多用哪个计量单位来表示?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呈现:我国质量计量单位——“公斤”“斤”,到国际计量单位1千克,及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里的国际千克原器,千克符号kg使用,从我国古代最初的木杠杆到现在的电子衡器等等。

问题:用天平测量验证学生所猜测1千克物品是否是1千克,体验天平测量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多少,1斤有多重,多少克是1斤。

讨论:1千克棉花、1千克铁块、1千克石块、1千克水一样重吗?

验证:先估再用手来掂掂各种的物品,看看误差有多少?

估一估:一桶洗衣液、一袋小米、一块豆腐是不是1千克?

第三步:体感升华到数感。

将1000枚2分硬币,100枚、10枚、1枚的硬币分别交给学生体验。1千克体感分解成1000份,1份的定量刻画由此完成,最后学生手上的1枚硬币验证了“1克很轻”。因此,克的刻画由纯粹的体感建立逐渐过渡到通过数感来建立。然后举例生活中常见的1克的物品。当学生对1克有了初步的感知后,随即给学生提供了多次估测、称量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量知道了生活中重约克的物品还有2粒花生、4枚回形针……增加了学生对1克的更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熟悉了测量方法和过程。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量感”无疑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估测能力逐渐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本领,所以加强估测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归纳生活中“克与千克”。

和孩子们一起归纳一般用克计量的物品和一般用千克计量的物品都有哪些。

二、基于“数感”的间接体验,参与多层次体验活动,积累较大计量单位“量感”

较大计量单位“吨”,本身更为抽象,它们不仅“大”而且离学生的生活“远”,这些大的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对小学生来说更加困难。在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更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的体验活动,一步一步铺好“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一步:讨论:你听说过“吨”吗?在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有1吨重?

大象、犀牛、卡车、桥梁承重等都用到了“吨”。

第二步:猜1吨有多重?

数学书上说1吨为1000千克,同学们能想象1000千克有多重吗?

1000个1千克才够1吨,100个10千克是1吨,10个100千克是1吨。

如果物品对象更大,则有更大的单位,如百吨、千吨等;如果物品质量再小,则有更小的单位,如毫克、微克等,至大无边,至小无内。

三、适时形成的计量单位知识体系,多维度发展学生思维

单一质量单位的认知是支离破碎的,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要把它放在质量单位的知识体系里去感悟、理解和应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四、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熏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數学教育的价值之一是向学生传承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之美”。数学还是积累的科学,是历史的记录,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如我国的质量单位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在至高之美和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熏陶下开阔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刻画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经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计量单位素养培养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宇宙的尺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