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江苏卷高考历史试题第23题谈谈历史复习

2018-04-07 14:28汪根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种族隔离主观题罗斯福

◎汪根莲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主观题60分,21题12分,第一问完全来自材料,第二问9分,就有5分来自教材。22题14分,约6分来自教材,23题14分,约5分来自教材,选修题20分,改革约6分,人物约2分来自教材,5题约24分来自教材,占比仅40%左右,60%来自材料。这体现了历史高考尤其主观题的发展趋势,答案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很多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和概括。现在以23题为例谈谈主观题的考查趋势。

23.(14分)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5分)

分析:“矛盾”的答案源自对材料的概括: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背景”紧扣教材,答案直接出自教材,这是适当地送分题: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6分)

分析:“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源自对材料的概括,“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原因”中的“法官不再固守传统”,材料二不能说没有隐含的意思,但是对学生的能力肯定要求很高,一般学生很难拿到。“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第二问答案能从材料中概括提炼出来,但是第一问是对教材的拓展。美国1787年宪法是南北方、大小州妥协的产物,奴隶制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需求。虽然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宣布废除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与白人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而必修一教材涉及到1787年宪法时,只是说到保留了黑人奴隶制,没有涉及原因。学生由“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这个信息,再结合教材的这些信息,能否概括出来,我觉得很难。我认为此问的答案有些游离了教材与材料,几乎是无效分,除非老师上课时补充到这方面知识,或者学生自己通过课外拓展阅读。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3分)

分析:“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据材料和教材都可以概括,“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是对教材内容的升华,要求学生辩证看待材料中1896年和1954年的法院判决,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后一点。

总结此题可以看出,它涉及的是教学中的重点:一是罗斯福新政,二是美国的代议制度。但是此题通过提供新材料二,还有巧妙的设问,又与我们常见的训练题存在差异,可谓老题新考。从这题的考查意图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高考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察。无论高考形式、内容怎样改革,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哪一套题,材料题命题选材都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都是课本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中的“栋梁”。

2.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能力考察上,更多讲求知识迁移。考察考生能否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正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对号入座,从而转化为熟悉的内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在运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考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能力非靠死记硬背获得,而是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觉反应达到。

3.在日常的教学中,知识的落脚点围绕《考试说明》,落实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试题可以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培养学生提炼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改革方向。

猜你喜欢
种族隔离主观题罗斯福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Green Book wins over Chinese audiences
浅析导演斯派克?李的纪录手法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948~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