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皇汉医界》杂志创办沿革与稿件来源考

2018-04-11 02:03王尊旺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8年2期

王尊旺

摘要:《汉文皇汉医界》杂志创刊于1928年11月,存续期间3次更名,依次为1930年7月更名为《台湾皇汉医界》、1933年3月更名为《台湾皇汉医报》、1935年4月更名为《东西医药报》,至1937年11月停刊,共发行108号。杂志的稿件来源有摘录中国大陆中医药期刊文章、作者直接投稿、编辑部自行组稿3种方式。

关键词:《汉文皇汉医界》;《台湾皇汉医界》;《台湾皇汉医报》;《东西医药报》;中医药期刊;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2.016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2-0060-06

Abstract: Han Wen Huang Han Yi Jie was established in November 1928. During its existence, its name were changed for three times into Taiwan Huang Han Yi Jie in July 1930, Taiwan Huang Han Yi Bao in March 1933 and Dong Xi Yi Yao Bao in April 1935, respectively. The journal published 108 issues. Sources of articles included excerpts from Chinese Mainland TCM journal articles, direct contribution from authors, and self-drafts of its editorial department.

Key words: Han Wen Huang Han Yi Jie; Taiwan Huang Han Yi Jie; Taiwan Huang Han Yi Bao; Dong Xi Yi Yao Bao; TCM journals

2015年,笔者在中国台湾大学访学时,获见该校图书馆收藏的《汉文皇汉医界》杂志若干号。2年来,本人不断寻访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公私收藏机构,获得全部108号中的94号,其中第1~7、9、11、12、14、25、26、107共14号未见。关于该杂志,除在部分医学史著作中有简单提及外,学术界关注明显不够。为更好地开展民国时期中国台湾中医史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就该杂志的

创办沿革和稿件来源略作考证。

1 杂志的创办与沿革

1.1 杂志的创办

1927年,日本人南拜山在东京成立东洋医道会,以复兴日本汉医为己任。次年2月,该会在台湾地区设立支部,称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以乾元药行陈茂通为支部长,致力于台湾地区中医的复兴。根据支部订立的规则,“本会为图复兴东洋医道并保健卫生及请愿医生免许续行试验之起见为目的”,为达成此目的,本会“每月定刊《汉文皇汉医界》以资研究,别送东京本部发行之《和文皇汉医界》”[1]。可见,杂志创办之初称《汉文皇汉医界》,有和东京本部发行杂志相对应之意。笔者至今未获见《汉文皇汉医界》的创刊号,目前所知存世最早者为总第8号,出版时间1929年6月。按照该杂志为月刊计算,创刊号应为1928年11月。总第13号为出版一周年纪念专号,该刊主编曾六瑞说,“自昨年十一月二十日,创刊本志以来,光阴驹隙,忽经周年”[2],可见,该杂志于1928年11月创刊是确凿无疑的。据日人里川大无《台湾杂志兴亡史》称,《台湾皇汉医报》创刊于昭和三年(1928年)年12月[3]。这一论断出现2个错误:一是将杂志最初的名称《汉文皇汉医界》与其后的改名混淆,二是杂志最初创刊时间应为1928年11月。

1.2 杂志的历史沿革

1.2.1 《汉文皇汉医界》改称《台湾皇汉医界》 杂志于1928年11月创刊后,至1930年6月共出版20号。从1930年7月第21号开始,《汉文皇汉医界》改称《台湾皇汉医界》,适当压缩了中文内容,增加了部分日文篇目。关于此次改版,据编辑部发布的启事称,“本志初为会员诸君之要求,纯粹创刊汉文,尔来有一部有志者,希载和文,且因官厅方面,若仅以汉文,未能普及,故自本月廿一号,适南翁一行下南巡演完成为机,和汉两文并置”[4]。其實,改版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编辑部希望借助日本东洋医道会理事长南拜山巡视台湾地区之际,增加部分日文内容,以此引起在台日人更多的关注,从而扩大杂志在台湾地区的影响,尤其是在殖民政府中的影响,以便实现其复兴中医的终极目标。从杂志的具体运作看,分为日文和汉文2个编辑部,各司其职。日文版主要刊登一些在台日本医生的投稿以及编辑部摘录的日文文献,汉文版和此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1931年12月第38号之后杂志再次改版,“自明春起,拟大改革,以期图报于万一”[5]。总体而言,此后杂志大幅减少了日文篇目,增加了医案、验方和临床各科的内容。

至1933年初,杂志已经发行了5年之久,5年间由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支部长陈茂通独力支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翻阅此间的杂志,催促各地会员按时交纳会费和杂志订阅费的通告比比皆是。更为重要的是,陈氏为倡导中医复兴可谓鞠躬尽瘁,不遗余力,但收效甚微,始终未能获得当局的回应。陈茂通身心俱疲,遂“议决暂时中止支部会务,而医报亦在中止之列”,《台湾皇汉医界》发行至1933年1月第51号停刊。当年3月,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毕业返台却因殖民当局不承认中医而无法悬壶问世的苏锦全,决意接棒陈茂通,“愿矢志汉医报界以共同疾呼,因而不揣谫陋,就商诸陈支部长”[6],获得陈氏同意后,苏氏于3月将《台湾皇汉医界》改称《台湾皇汉医报》,仍以第52号排序,以表示对前者发行初衷的继承。

1.2.2 《台湾皇汉医界》改称《台湾皇汉医报》 由于苏锦全在中国大陆学习的背景,改版后的《台湾皇汉医报》更注重借鉴中国大陆各地中医期刊杂志的风格和内容,分为论说研究、专著讲义、医案医话、验案验方、消息通讯、学术问答、卫生问答、余兴文苑等8个栏目,其中最为编辑者看重的是专著讲义、学术问答、卫生问答栏。“至其学术问答栏者,可供读者诸君对于汉医界术语或字句有疑难处,得尽量质问。卫生问答栏者,对于读者自身或家族戚友之健康上,尽可时来相谈,俾得同登寿域”[7]。事实证明,苏锦全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在1933年5月第54号杂志上,中国台湾作者廖启钦称,根据他的了解,很多读者喜欢医案验方和卫生学术问答栏目,希望加强这方面的内容。更有读者因为杂志未能及时刊登《药物学讲义》直接致信编辑部表达强烈的不满,编辑部答复称先前有读者反映零星刊登讲义不利于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所以才有此变化。这足以说明,杂志自改版后越来越受到台湾地区民众的关注。

与陈茂通时代相比,《台湾皇汉医报》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日渐频繁,不时有中国大陆中医杂志编辑部致函苏氏,希望交换刊物,促进彼此交流,订阅者也日渐增加。根据1933年9月的统计,此前中国大陆的订阅者仅江苏、广西和广东三地,当月新增福建、山西、浙江、河南、上海等地。次年5月杂志刊登的订购者名录中,已经出现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外的美国、英国、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当然仍以台湾地区为主。鉴于《台湾皇汉医报》在中国大陆事业的拓展,自1934年11月第72号起,编辑部在厦门设立办事处,负责中国大陆区域的销售业务。

1.2.3 《台湾皇汉医报》易名《东西医药报》 从1935年4月第77号开始,该杂志再次变更名称,由《台湾皇汉医报》易名《东西医药报》。关于此次改名,据主编苏锦全说,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日本的西医界,对中医的临床价值都颇为重视,医药本身不能以汉西作为区分是非的标准,凡能愈病为民众增加健康者,皆为医药业,一味强调“汉医”,容易引发西医界的反击。同时,“又敝报自续刊以来,叨蒙中国汉医药界诸彦之雅顾”,故“是以于医药报之上加以日华两字,更名为‘日华医药报”[8],看到这一消息,台湾地区连池敬修书一封给编辑部,认为刻意强调日华,不但容易引起中国大陆中医药界的反感,且有忽略中西汇通之意,不如以“东西”冠之为好。苏氏再三考虑后,接受这一建议,将之更改为《东西医药报》[9]。

改版后的《东西医药报》更加注重和中国大陆中医药界的交流。目前不清楚《东西医药报》何时开始在除厦门以外的地方设立分理处,但从1936年1月第86号开始,便在其封底注明有厦门华南分局、太原华北分局、大阪日本分社等3个分支机构。从刊登内容看,其栏目明显减少,除了最初数期设置研究论说栏外,先前各种验方医案、学术卫生问答等栏目全部取消,转变为以刊登中国大陆各地名中医撰著的各科讲义为主。与陈茂通独立办刊一样,《东西医药报》亦由苏锦全个人承办,举步维艰,始终面临着窘迫的经济危机,出版至1937年11月第108号停刊。

2 杂志稿件来源

根据笔者的统计,94号杂志除广告外,共刊登各类稿件1687篇,除54篇作者籍贯不详外,159篇为日本籍作者,678篇为中国大陆籍作者,542篇为中国台湾籍作者,247篇为编辑部自行编辑,另外7篇为中国香港、澳门和南洋各地的作者。

2.1 转载中国大陆中医药期刊文章

无论陈茂通时期还是苏锦全时期,该杂志与中国大陆均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大陆籍作者刊发的678篇稿件中,80%的文章都曾经在各地中医药期刊中发表或者编纂成书出版。统计分析表明,678篇稿件中,同时在山西《医学杂志》刊发者42篇,在上海《医界春秋》刊发者41篇,在广东《医林一谔》刊发者19篇,在广东《杏林医学月报》刊发者18篇,在《中医杂志》刊发者16篇,其他如《三三医报》《国医公报》《神州国医药报》等亦同时刊登部分文章。另外值得注意者,除极个别篇目外,这些重复刊登的文章从时间看,均是中国大陆期刊发表在前,台湾地区期刊发表在后。

由于近代版权意识不强等原因,《汉文皇汉医界》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并未明确标注何为投稿,何为转载。1930年4月出版的第18号《汉文皇汉医界》有5篇文章均为已刊登于上海《医界春秋》,具体时间为1927年的1、2、4、5月和11月,这些分布于中国大陆天南海北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作者于数年后同时将自己的文章邮寄至台湾地区,并于同一期发表,可能性不大。最为合理的解释是,杂志社通过某种途径获取上海出版的《医界春秋》,根据需要从中选录出不同的篇目,经改造后刊登于《汉文皇汉医界》。1931年7月出版的第33号《台湾皇汉医界》有3篇文章均为已刊登于山西《医学杂志》,时间分别为1921年10月、1924年12月、1927年8月,上述文章的作者也基本上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向台湾地区投稿并同时发表,显然系编辑者从《医学杂志》中转载。1933年7月,《医林一谔》刊载了王德箴《本事方琥珀散之研究》和沈潜德《小柴胡汤治疟之标准》二文,王、沈二人在民国时期均属名不见经传的医家,亦非高产之人,据《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统计,王氏仅有3篇文章[10]1940,沈氏仅有4篇文章[10]1838。在1936年2月的第87號《东西医药报》中,亦同时刊登了这两篇文章。显然,二人相约同时投寄《医林一谔》,又于3年后再次同时投寄《东西医药报》,当无如此巧合之事。

以上几则尚属猜测性质,未有直接证据证明系转载自中国大陆中医药期刊。1936年1月《东西医药报》第86号刊发广东人崔虞阶《黑热病之商榷》、澳门人谢仁山《由梦呓而说到谵语郑声》、浙江人姚若琴《热有阳盛与阴虚之辨》三文,且崔文明确标注“二十四年四月十日脱稿,广州西关第一津崔虞阶”,谢文明确标注“寄自澳门”,似乎这些篇目系作者自行投稿。无独有偶,1935年6月《杏林医学月报》第76期亦同时刊发这三篇文章,同样崔文明确标注“二十四年四月十日脱稿,广州西关第一津崔虞阶”,谢文明确标注“寄自澳门”。《杏林医学月报》所载崔虞阶《黑热病之商榷》,系针对该刊第73期宋爱仁有关黑热病的论述所作的商榷性文章,是故该文首言,“贵报第七十三期载宋爱仁君报告,苏北黑热病方兴未艾,有渡江而南之声势,不可无指南方针,挽救生灵等语”[11]。查该刊第73期,确有宋爱仁《黑热病证治指南》一文,显然《杏林医学月报》所载《黑热病之商榷》系崔氏投稿。《东西医药报》所载崔文首言,“贵报第七十三期载宋爱仁君报告,苏北黑热病方兴未艾,有渡江而南之声势,不可无指南方针,挽救生灵等语”[12],与《杏林医学月报》完全相同。查《东西医药报》第73期,根本没有宋爱仁的任何文章。可见,《东西医药报》上所载崔文肯定是从《杏林医学月报》中转载,并未做任何改动。综合上述信息可以肯定,《汉文皇汉医界》杂志有相当比例的文章系转载自中国大陆各地的中医药期刊。

2.2 直接投稿

从创办之初,作者直接投稿即是杂志重要的稿件来源方式。在《汉文皇汉医界》第8号中,编辑部即通告曰,“昨今猥蒙海内外通知,惠赐鸿文大著,不胜荣幸,惜篇幅有限,未能全载”[13]。1931年 8月,编辑部再次于第34号《台湾皇汉医界》发布通告称,“本刊每期辱承海内外诸同志踊跃宠赐鸿文,实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任感佩。惜以篇幅有限,未能一一登载,殊深抱歉”[14]。显然,杂志的稿源还是相当充足的。中国台湾地区廖启钦共在杂志发表15篇文章,属于高频发文作者之一,这些文章或与他人商榷,或提供独家验方,或讲述治疗验案,俱为投稿。1933年3月19日,廖氏写信告知编辑部,希望不要擅自更改其投稿中有关处方的内容,“至于处方,则注重经验实际,药味分两,祈照原录,庶乎得验案之名而符其实”[15],编辑部若有不同看法,可用按语的方式进行批注,以免误导读者。另一位中国台湾地区高频作者李开章甚至向编辑部写信催促尽快发表其投稿,否则将自行撤稿,“昭和七年十二月间,小生提出精神病论,大有利益于医界研究之材料,千祈贵室详细揭载于五月号之台湾皇汉医报中,若贵室仍置之度外,小生必然行脱退之手续”[16]。

随着海峡两岸交往日渐频繁,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开始与该杂志交换阅读,中国大陆作者直接投稿的频率也不断增加。1934年5月,中国大陆医家刘剑南致函苏锦全,希望在杂志刊登其历年来汇录之医案,“如蒙采登贵报,不胜荣幸”[17]。以福建人李健颐为例,李氏与该杂志联系非常密切,杂志主编苏锦全不但连续刊登其药铺和独家秘方的广告,还以中国台湾汉医药研究室的名义为其《实用汉药遍览》发行单行本。1936年1月,杂志刊发李健颐《治例三则》一文,明确注明“寄自福建”[18],且此文不见于中国大陆中医药期刊,应系他本人自行投稿。李氏在杂志共发表稿件23篇,是所有作者中发文最多者,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李健颐的直接投稿数量应占一定的比例。

1935年1月,为促进中国台湾地区中医复兴,杂志编辑部广泛悬赏征稿,共拟定6个选题。当年3月第76号《台湾皇汉医报》设立“特别论坛”栏,刊发文章11篇,其中台湾地区作者4篇,中国大陆作者7篇,同号《悬赏征稿余谈》云,征稿通知“自发表后,海内外同志诸君踊跃惠稿者颇多,因篇幅有限,不能尽刊于本号报上”[19]。中国大陆的7篇稿件系作者直接投稿毫无疑问。

另外需注意者,有些文章尽管同时在中国大陆医学期刊和台湾地区杂志发表,也不能一概武断地认为彼此之间有转载关系,不少作者存在一稿多投的情况。1935年4月《东西医药报》第77号刊登了新加坡华侨黎伯概的《精神卫生根本在道德》,文末标注“三月五日寄自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这篇文章亦刊载于1935年3月《医林一谔》第51期,1935年4月《杏林医学月报》第74期,1935年6月《医学杂志》第83期,各自文末同样标注“三月五日寄自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按照常理推论,这些刊物之间可能存在转载关系。不过,《东西医药报》同号刊登了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主席梁如山的信函一通,告知编辑苏锦全,联合会主办的《医药月刊》停刊,此后无法互相交换,“兹有敝会监察长(即前敝报主编)黎伯概先生,最近所撰一文,内容是寓道德于病理,而于世道人心不无裨补,故特奉寄一篇,至日请为刊登贵报”[20]。此文显然为本号刊登的《精神卫生根本在道德》,本文系投稿确凿无疑。

从具体情况看,中国台湾作者的稿件绝大部分为直接投稿,这从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互动可以明晓。中国大陆作者的稿件由编辑部转载者不在少数,直接投稿者亦占相当比例。

2.3 編辑部自行采稿

《汉文皇汉医界》杂志前期由陈茂通聘请曾六瑞一人独立支持,后期由苏锦全以一己之力全力应对,编辑部自行采编的稿件非常有限。大体而言,主要由以下几类:

一是每号较为固定的“编辑余话”或“编辑启事”栏。每号杂志编辑完毕,主编者多以编辑部的名义对本号杂志需要说明的问题加以总结,其内容也较为庞杂,或征集稿件,或致谢捐赠,或倡导中医复兴,或表达编辑感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杂志创办的初衷即为复兴中国台湾地区中医,主编者往往通过“余话”的方式表达对台湾地区中医复兴的观点。1931年5月,杂志创办2年有余,中国大陆和日本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医复兴运动,唯中国台湾地区未见有任何起色。日本全面废除中医后,仍保留了针灸术得以合法执业,苏锦全主编杂志时期,痛感复兴无望,决心另辟蹊径,通过针灸恢复中医,“故愿我岛内同志,将用工于汉医药术研究之精神,渐先研究针灸术,到州厅受检定,以获得针灸术之治疗权,然后专心于汉医药术实验制度复活之运动”[21]。为此,他于1935年春东渡日本研习针灸术,希望“借针灸术之智识,而改革汉医药学术之短处,若能如是,汉医药学术,将来或能受当局认定”[22]。尤其宝贵的是,编辑部还刊登了中国台湾地区中医药发展的部分数据,如全岛1897-1928年医生及药种商数量、1930年台北市中医师一览表、1931年中国台湾各地中西医师及中西医药统计表、1934年上半年中国台北市中药价格表等等,提供了民国时期地区中医药发展不可多得的材料。

二是汇录各类消息,答复作者、读者的咨询。陈茂通时期,杂志依托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主办,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全岛医药大会的召开、各种医药组织的创办、与日本殖民当局的交涉等,一般均由编辑部整理后刊发。苏锦全时期,随着与中国大陆交往日益频繁,山西太原、广东东莞、江苏武进等地中医期刊社致函编辑部,希望互相交换杂志,苏氏以编辑部名义撰写了大量回信。广东顺德同仁医院开业之时,该院院长特地将开办情况的文稿寄至《台湾皇汉医报》,请代为宣传,并请赠送杂志作为阅览之用[23]。《中国针灸》杂志社告知台湾汉医药研究室,希望互为对方刊登杂志广告,以期扩大影响,“今敝报检同广告一则,仰恳贵刊按期刊登,而贵刊之广告,敝刊中已为刊出”[24]。编辑部也不时接到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读者的来信,或致谢杂志给予帮助,或祝贺杂志蓬勃发展,或鼓励杂志积极进取,编辑部均一一予以答复。

三是王添灯任日文版编辑时,恰逢日本东洋医道会理事长南拜山赴中国台湾地区宣讲汉医复兴,王氏随之左右兼作翻译,期间自行编辑了不少文稿,刊发于该杂志的日文版。尤其南拜山赴中国台湾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屏东、高雄等地宣传汉医,更是轰动一时。如在台中举行的宣传会,参加者约300余人,“南翁就《汉方医学之真价而论》介王氏为之通译,讲演约二时间不稍疲劳,由医学上之哲学而入脉论、药性论,大博听众喝彩不止”[25],自1930年4月13日南翁渡台以来,于全岛各地竭力阐扬东洋医学之真价,大引各界注意,所到之处均蒙赞同。在南拜山的主导下,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召开各地分支部部长会议,决定提交请愿书、招募会员、设立中医医院,希望各界通力合作,促进台湾地区中医复兴事宜。上述内容,王氏均自行整理后刊发于杂志。

3 小结

《汉文皇汉医界》杂志创办于1928年11月,期间3次变更名称,至1937年11月停刊,共出版108号。其中第1~20号为《汉文皇汉医界》,第21~51号为《台湾皇汉医界》,为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支部长乾元药行陈茂通主办;第52~76号为《台湾皇汉医报》,第77~108号为《东西医药报》,由台湾汉医药研究室苏锦全发行。其稿件来源则有转载中国大陆中医药期刊、作者直接投稿、编辑部自行组稿3种方式。杂志存续期间,与中国大陆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体现了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界的血肉联系。至于《汉文皇汉医界》系列杂志的具体内容、编辑特色与历史价值,笔者将另文撰述。

参考文献

[1] 编者.东洋医道会台湾支部规则[J].汉文皇汉医界,1929(8):46.

[2] 编者.周年纪念书感[J].汉文皇汉医报,1929(13):46.

[3] 里川大无.台湾杂志兴亡史(六)[M].台北:台湾时报出版社,1935: 5.

[4] 陈茂通.和文并置に就て[J].台湾皇汉医界,1930(21):39.

[5] 编辑部.新年特辑号预告并征文[J].台湾皇汉医界,1931(38):49.

[6] 苏锦全.发刊词[J].台湾皇汉医报,1933(52):2-3.

[7] 编辑部.本刊启事[J].台湾皇汉医报,1933(52):46-47.

[8] 编辑部.敝报题号将改为日华医药报[J].台湾皇汉医报,1935(76): 30.

[9] 编辑部.通讯两则[J].台湾皇汉医报,1935(77):36.

[10]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4[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11] 崔虞階.黑热病之商榷[J].杏林医学月报,1935(76):17-21.

[12] 崔虞阶.黑热病之商榷[J].东西医药报,1936(86):20-21.

[13] 编辑部.编辑后记[J].汉文皇汉医界,1929(8):47.

[14] 编辑部.启事[J].台湾皇汉医界,1931(34):52.

[15] 编辑部.投稿界通讯二则[J].台湾皇汉医报,1933(53):49-50.

[16] 编辑部.投稿件通讯三则[J].台湾皇汉医报,1933(54):45-47.

[17] 编辑部.通讯四则[J].台湾皇汉医报,1934(66):44.

[18] 李健颐.治例三则[J].东西医药报,1936(86):16.

[19] 编辑部.悬赏征稿余谈[J].台湾皇汉医报,1935(76):31.

[20] 编辑部.通讯一则[J].东西医药报,1935(77):37.

[21] 编辑部.编辑余话[J].东西医药报,1936(89):1.

[22] 编辑部.编辑余话[J].东西医药报,1937(102):封三.

[23] 顺德中医院.同仁中医院开办详情[J].台湾皇汉医报,1933(58):46-47.

[24] 编辑部.通讯二则[J].台湾皇汉医报,1934(63):51-52.

[25] 编辑部.会报[J].汉文皇汉医界,1930(20):47-49.

(收稿日期:2017-11-13)

(修回日期:2017-12-20;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