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欧洲经济回顾与2018年展望

2018-04-18 01:14王灏晨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欧元区月份经济

关键词:欧盟经济复苏CPI量化宽松适度收紧

一、欧洲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自2016年下半年欧元区及欧盟经济逐渐复苏以来,2017年欧元区及欧洲经济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前两季度GDP环比折年率都保持在2%以上,而最新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折年率继续保持高于2%的增长,达到25%,高于预期的24%和前值23%(图1)。从国别来看,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四个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在2017年都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有力推动了欧元区经济增长。此外,包括希腊在内的其他国家也都摆脱衰退开始增长,表明此次经济复苏几乎覆盖了整个欧元区国家。

德国的GDP环比折年率变动比欧元区GDP环比折年率变动滞后约一个季度,但都保持在1%以上。法国的经济波动趋势与欧元区总体波动趋势基本保持同步。从2016年下半年起进入强势复苏,并保持2%以上的增速。意大利借助制造业和内需拉动,经济稳步回升,并从2016年下半年起保持1%以上的增长。英国在经过脱欧公投后,曾凭借英镑贬值拉动出口和消费,促使经济达到2%以上。但随着脱欧谈判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担忧英国于2019年3月正式脱欧后贸易条款不再优惠而减少投资,英镑受挫又不得不加大通胀,英国经济承受较大压力。2017年1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仅为09%。二季度环比折年率仅有12%,远低于欧元区的23%(图2)。根据10月31日欧洲统计局的预测,三季度欧元区GDP年率增长将达到25%,而英国将仅增长15%,这也暗示英国2019年正式脱欧后与欧盟大陆经济的差异将继续保持。图1欧元区及欧盟27国GDP季调环比折年率(%)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图2欧洲四国GDP季调环比折年率(%)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二)欧元区PMI表现良好

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为直观地反映了经济复苏势头(图3)。2017年初,欧元区PMI持续保持增长。受制造业订单增长和需求强劲的影响,综合PMI指数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4月,不断刷新2011年以来的综合PMI新高,其后小幅下跌,7月份终止下跌势头并在9月份重新上升。制造业PMI在2017年6月份达到上半年高点,并创近14个月来的新高,在7月份欧元区经济扩张意外减速的情况下小幅下跌,随后再次强势反弹。服务业PMI变动情况类似于综合PMI,在经历8月份的半年之内低点后,9月份重回增长态势。分国别来看,欧元区几个主要经济体表现不一。德国的制造业PMI一路攀升,从1月份的564攀升至9月份的606,反映了世界经济复苏对其制造業的影响。法国的综合PMI、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也都经历了先升后降,并在9月份转头向上,且保持在54之上。总体而言,几大经济体的PMI中,除意大利的服务业PMI表现不佳外,其他经济体均有较好的表现。

(三)失业率连创新低

随着经济持续复苏,欧元区及欧盟的失业率延续2016年的趋势保持稳步下降。欧元区2017年2月份的失业率降至95%,再创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后,失业率不断降低,并多次出现新低,截至今年9月份已降至89%。而且,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也在不断降低,反映了经济不断向好(图4)。欧元区几大经济体的就业水平也有较好表现,截至2017年9月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失业率分别为55%、

图3欧元区综合PMI、制造业PMI及服务业PMI趋势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97%和111%;截至第三季度,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的失业率为164%,虽然仍偏高,但已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德国20岁以下、法国25岁以下、意大利25岁以下人口失业率分别为4%、225%、357%,都保持了持平或下降的趋势。图4欧元区和欧盟失业率及25岁以下失业率(%)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四)贸易同比增长较高,波动性逐渐降低

今年以来,欧元区对外贸易同比增幅较大,是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出口波动幅度较大,2017年1—8月,出口同比增速的最高和最低值相差高达15个百分点(图5)。剧烈的波动也使制造业的订单与出口出现一定的震荡。欧元区的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速在今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进口增速略快于出口。进入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的振动幅度降低,并均为正增长,显示出欧元区内部复苏势头以及外部经济环境都趋于稳定。图5欧元区19国进口及出口同比增速(%)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五)通胀水平升高,仍未达到预期

欧元区各项经济指标中,通胀水平对欧洲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影响较大。相比于2016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长期在0上下徘徊,2017年的通胀水平在13%—2%之间,已出现升高趋势,反映出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尚未达到欧洲央行设定的CPI略低于2%的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标准。截至9月份,欧元区仅有2月份的CPI数值达到2%,其后出现下滑,特别是4月份后,欧元区CPI持续于15%上下徘徊,10月份的CPI仅有14%,低于预期的15%(图略)。从国别来看,德国的CPI持续保持在15%及以上,意大利的CPI持续在12%之上,法国的CPI在5月马克龙当选新总统后骤降至1%以下,后于7月起开始增长,体现出马克龙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图略)。

二、影响2017年欧洲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贸易增长

今年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了复苏反弹的现象。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基础,第二季度GDP环比年率达到31%,达到2015年一季度以来最高值;三季度该值虽仅为25%,但已经有专家认为若无飓风影响,该季度本可超过4—6月水平。日本截至2017年三季度,已经保持6个季度正增长。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三季度同比增长68%。今年以来,资源价格触底反弹,俄罗斯第二季度同比增长25%,巴西经济增长势头也较为强劲。这些主要的经济伙伴形势好转,对欧元区的进出口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17年以来,欧元区对各主要经济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在多个月份为正增长,其中,特别是对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同比达20%—30%,对美国出口也在多个月份出现同比增长5%—10%的现象。

不仅进出口受到推动,制造业PMI也因此受到提振。数据表明,今年欧元区生产端强势扩张,制造业PMI已连创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与强烈的出口市场需求和订单增长有较强的关系。制造业PMI的提高,在欧元区内部刺激了实体经济投资,提高了薪资水平从而促进了消费,共同推动欧元区经济强势复苏。

综合看来,发达经济体日趋活跃,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共同促进全球经济活跃,推动国際贸易增长,为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欧元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政治风险化解,经济影响较小

2017年欧洲的政治波动曾被认为会对欧元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欧盟多国进入大选年,欧洲各国领导人在竞选前,纷纷呼吁选民要理性对待之前欧元区出现的经济困难,也对一些极右翼倾向的政党提出批评。同时,欧元区经济在今年也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复苏,生产端、消费端都有大幅提振,民众自身生活改善,体会到融入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性,也减少了对极端保守力量的支持。法国的马克龙成功阻击勒庞当选总统,德国默克尔无悬念地连任总理,都对稳定欧盟的政治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在竞选阶段都受到过质疑,马克龙在当选后,法国经济还一度向下调整,但随着经济政策推动,德法作为欧盟及欧元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过调整后经济进一步好转,也降低了政治风险带来的影响。

(三)加强去杠杆,利于经济反弹

在今年的经济增长中,德国以相对稳定的政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而西班牙则自2016年底开始,也进入稳定增长状态,发展动力十足。两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包括去杠杆在内的经济改革。在2002—2005年期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于第二个任期中进行改革,实行经济紧缩,压低个人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增加政府福利支出。2005年默克尔缓和了紧缩状态,但通过抑制房价和薪酬减弱加杠杆的动力,并减少政府福利支出,降低政府杠杆率。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利用率相对较高,且资金不易集中,因此德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了企业部门加杠杆的可能和冲动,并使之在经济复苏阶段可以较快反弹。由于经济受挫,西班牙在一定程度上较为被动地实施了去杠杆政策。薪资增速缓慢,房贷负增长,居民主动去杠杆。企业盈利好转,内部融资增加,外部融资更多转向股票,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2016年底拉霍伊政府上台后,将医院等私有化、削减福利支出,降低了政府杠杆率。随着2016年底欧央行保持量化宽松以及出口形势转好,西实体经济获益,企业扩张速度上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其他影响因素

1资源价格上涨。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带动世界资源价格上涨,对推高欧元区通胀水平起到一定作用。价格上涨反过来促进巴西、南非等资源出口国经济发展,又为欧元区出口市场和订单增加提供了支撑。特别是原油价格方面,今年以来,OPEC及俄罗斯都认真履行限产决定,并在最近俄罗斯和沙特两国会晤后,OPEC声明延续限产决定,油价一度冲至60美元/桶的近年高位,也为推高欧元区通胀水平提供支持。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冲击性影响有限。2016年年底以来,美联储加息及缩表预期不断升温,被认为是欧洲经济的风险因素之一。但随着全球经济好转,加息预期的影响被市场逐步消化,缩表操作则较为温和。这虽然引起资金流向美国,但对欧元区经济的冲击性影响有限,而美国经济好转还促进了美欧贸易额的提高。

3贸易协定顺利签订。2016年11月,欧盟与加拿大达成《全面经济贸易协定》。经测算,该协定如果获批,通过废除几乎所有的进口关税,欧洲的工业和农业商品出口商每年将节省最多5亿欧元(约合549亿美元)。今年7月,欧盟与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纲领,为双方商品的无关税贸易铺路。该协议将是欧盟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协定,占全球贸易的25%,将可能超过世界最大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2018年欧洲经济展望

(一)经济保持增长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保持强劲复苏势头。同时,政治形势总体趋稳,复苏势头具有普遍性,覆盖几乎所有欧元区国家。除德法经济回升的带动作用外,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西班牙正成为新的复苏增长点。同时,各国就业水平逐渐提高,反映出区域内经济增长势头坚实。这一轮周期性经济回升可能会更强、更持久。预计201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更加稳健。而且,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IMF提高了美、日、中等多国的经济预期,将会为欧元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增长带来拉动作用。综合多方的预估,欧元区2017年GDP增长为19%—21%,2018年GDP增长为18%—19%。

(二)货币政策适度收紧

欧洲央行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开始考虑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目前采取的措施是降低债务购买量,延长购买时间。但明年可供购买的合格债券或将少于3000亿欧元,并从2018年1月起降至300亿欧元,且购债计划也较难维持太长时间。退出QE计划是否能够完成也需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欧元区的通胀指标仍未达标。欧元的强势令欧洲央行略微下调了今明两年的通胀预期,分别调至15%和12%。二是目前欧元区经济内部尚不稳定,外部英国脱欧谈判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贸然退出QE有可能打压近年来稍有起色的经济增长。三是过快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动荡。意大利的公共债务水平占其GDP的135%,如果缺乏来自欧洲央行的支持,可能导致市场产生恐慌情绪。

(三)风险与挑战犹存

尽管欧元区经济在2017年有强劲复苏势头,并在2018年仍有较好的增长预期,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各国复苏水平不一,外围国家仍受欧债危机困扰。德法等国复苏向好,但一些外围国家仍需接受欧洲央行的支持,银行体系依然较为脆弱,政府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二是需要讨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联盟之间配合不力的问题。美国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较为有效地配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欧元区各国财政空间分配不均。为了能使财政政策温和发展,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可以利用它来支持公共投资和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潜在增长,而没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应该降低债务比率。三是不稳定的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德国总理默克尔组阁进程艰难,可能选择成立少数派政府、大联盟模式乃至重新选举,都可能对德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造成影响。英国脱欧谈判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削弱相关国家的投资和消费,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可能影响有所起色的西班牙经济,即将到来的意大利大选只有一个政党支持欧元区,主张脱欧的右翼“五星运动党”支持率上升较快,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在2018年对欧元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冲击。

参考文献:

[1]Aiyar M S, Ebeke M C H The Impact of Workforce Aging on EuropeanProductivity[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7

[2]European Commissions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European Business Cycle Indicators 3rd Quarter 2017 [R].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7

[3]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R].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7

[4]彼得·普雷特欧元区仍需大规模货币刺激[J].中国房地产,2017(29):9

[5]李茁欧洲难民问题对欧洲经济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7(02):145—157

[6]刘程,佟家栋欧元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绩效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2017(04):3—24

[7]涂诗寓零利率政策是否影响了欧元区银行的表现[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1):7

(王灏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猜你喜欢
欧元区月份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欧洲央行将建立欧元区即时支付系统
欧元区2016年GDP增长1.7%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