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笔顺异同问题初探

2018-04-19 01:45张海涛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软笔字源笔顺

张海涛,王 敏

(1.2.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关于笔顺问题,前人的研究著述颇丰,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和1999年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至今仍是现代汉字通用的规范性文本。然而具体到个别字的笔顺,至今仍意见不一。

我们在使用毛笔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帖、书法作品时发现,部分字从结体、笔画的走势方面来看,其笔画的书写顺序与现代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不同。例如“有”字,软笔书法先撇后横,现代汉字先横后撇。这不是个人的创作,而是书家集体约定俗成的原则。对此,汉字笔顺的问题可以从两种书写工具的差异切入,探讨两种不同的书写工具下,同一汉字书写笔顺不同的原因,简要分析现代汉字部分字的笔顺为何意见不一,以及如何制定笔顺规范标准等问题。

一、汉字笔顺与笔画的定义

一般理解上,书写汉字时各笔画排列的先后顺序即是通俗意义上的“笔顺”。关于“笔顺”的定义问题,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中指出,笔顺是书写时笔画的先后顺序。[1]其他版本的《现代汉语》对笔顺的定义也大抵如此。易洪川认为,笔顺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笔顺,一指写某一笔画时它的起止顺序即笔画的走向;二指给笔画数目相同的汉字排序时,按照当前基本笔形来规定的顺序;三指写某个字时给出的各笔画的先后顺序。狭义的笔顺指第三种,写某个字时给出的各笔画的先后顺序。[2]这里涉及到笔画。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可分为横、竖、撇、点、捺、折等几类,具体细分可达30多种。可以说,笔画及运笔方向的明确是确定和规范笔顺的前提与基础。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笔画的顺序也是笔顺的重要范畴。张静贤在《现代汉字笔顺论》中认为,在汉字中,笔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笔画的走向,有的文字学家称为“笔势”,比如横是从左到右的,竖是从上到下的,撇是从右上到左下的,捺是从左上到右下的(笼统地讲,撇、捺也都是从上到下的);二是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有的文字学家称为“笔序”,笔势和笔序合起来统称为笔顺。[3]费锦昌在《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中谈到,笔顺在汉字中,一指笔画的走向;二指写字时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4]万业馨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中提出,笔顺指的是笔画、部件书写时的运笔方向与先后顺序。[5]598

综合可知,汉字笔顺一方面指笔画的走向,如写“横”是从左到右,写“竖”是从上到下;另一方面指写字时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如写“二”先写上一横,再写下一横。二者合称“笔顺”。

二、书写工具角度的笔顺分析

历代书家在写字时虽无明文规定,却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将这类书家集体遵循的笔画书写顺序称为软笔书法的笔顺。由于笔顺书写的过程性,如今只能从历代存留的书法作品中,通过观察、分析笔势,确定软笔书法的笔顺。本文试图从两种书写工具的角度来思考汉字笔顺的部分问题。

(一)书法理论研究情况分析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是书法存在的基础。书法是由文字生发出来的、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的造型艺术,文字与书法实际上构成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复合体。本文收集了历代以来18位书家、理论家的书论作品共24部,其中有6部与笔顺问题相关。例如,蔡邕的《九势》、王羲之的《书论》、虞世南的《笔髓论》、孙过庭的《书谱》等均从实践论方面给后人以指导与启示。

(二)软笔书法笔顺

古人将“笔顺”分为笔势和笔序两种,笔序即狭义的笔顺,笔势则是书画文章的意态和气势。由于书家作书时用笔、结体的不同,使点画在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由此有相适应的用笔规律。尽管如今汉字的日常表达工具已发生了改变,但是汉字仍然承袭、遵循着毛笔书法所长期形成的既定形质规定与视觉诉求规范。

汉字的书写伴随着汉字的出现应运而生,也是汉字出现以来历代讨论最多的问题。毛笔作为汉字的主要表达工具,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甚至章法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6]软笔书法的笔顺,多于运笔、用笔与字法等方面阐述,如聚散、穿插、避就、斜正、呼应。至于书写中的笔顺问题,则言之不多。较著名的如智永禅师将正楷的运笔方法归结为“永字八法”,其笔画阐明了走向问题,即“笔势”,其顺序恰恰是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即“笔顺”。

(三)现代汉字的法定文本

笔顺规范是语言文字建设中的基础工程,对中文的教学与应用、汉字的排序、检索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早在1965年,国家出台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标准字形,包括笔画的数目、形状、顺序和结构方式。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量增加,但笔顺的原则没有改变。《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规范笔顺是隐性的,未列出跟随式笔顺,有的字很难判定,造成了一些混乱。

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于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和1999年发布的《GB 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是笔顺规范工作的里程碑。《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基础上,把隐性的笔顺变成显性的,分别用跟随式、笔画式、序号式三种方法,列出了7000个汉字的跟随式笔顺。明确了“火”“叉”“爽”等一些字的笔顺,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7]如“火”字,先写大撇还是小撇,字表中是看不出来的,诸如此类的混乱到1997年才算明确。《GB 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将楷书汉字的笔形依据走势和走向分为数十种,最基本的五种笔形排列顺序为横、竖、撇、点、折,用序号1.2.3.4.5表示。这四个文件都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汉字笔顺规范的重视,为人们正确书写笔顺提供了依据。

(四)规范标准下的特殊字笔顺写法

关于现代汉字规范标准,各派说法纷呈,总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规则:张静贤女士谈到书写隶楷汉字的笔顺规则,最基本的有六条规则,见表1[5]601-602:

表1 书写隶楷汉字的笔顺规则

人们还归纳整理了一些补充规则,共九条,见表2:

表2 书写补充规则

续表:

杨忠先生在《汉字笔顺研究》中提到了八条一般规则与五条特殊规则,与前所述大致相同,多了一条“先中间后两边”的一般规则和一条“先两边后中间”的特殊规则。[8]大部分汉字在书写时都是基本遵循规范的,规范的涵盖量尽可能地包涵了现有的汉字,可是仍有一部分汉字的笔顺有悖于规范,成为一个个特例被文字学家们提出来做研究。在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本身结构复杂、数量庞大,将各种规则叠加在一起综合运用,难免会出现同一个字不止一种笔顺的情况。为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现代汉字笔顺存疑

《笔顺规范》中提到一些规则:

1.先撇后折

例字如儿、几、句、九等等,仍有个别字如:

它们均不符合上述“先撇后折”的规则。

2.先外后内

例字如用、风、内等字,特殊字有:

3.先中间后两边

特殊字还有很多,后文通过个别例字探究字源,分析其笔顺。

三、汉字笔顺异同分析

汉字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一直在继续简化,字体就没有大的变化了。[9]作为承袭至今的现代汉字,形体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就笔顺而言,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书写习惯,不同的书写习惯造成汉字书写的不规范现象。

我国使用软笔(专指毛笔)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许多新石器时代彩陶上面及原始岩画当中,已有不少使用兽毛制笔绘写图形符号的实证,甲骨文当中也有一部分是直接用毛笔在龟甲兽骨上朱书或墨书的。[6]可以肯定地说,汉字书体特征的形成,与毛笔的应用密不可分,汉字书体的特征是由毛笔的运笔方式决定的,书体笔画的线形特征就是其具体体现。从汉字的笔画特征到结构形式,从文字的书写到神采的形成,都直接与毛笔的使用密切相关。

(一)两种书写工具下的相同点

汉字在使用毛笔进行书写表达的过程中,由于毛笔工具性能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汉字笔画独特的线形特点,进而又影响了汉字的结体方式与特点。在字体的简化及繁简演化中,现代汉字笔顺在很大程度上仍依据软笔书法的笔顺规则。譬如“为”字,如果了解“为”是通过将草书“爲”楷化,将草书字笔形改用楷书的写法,就应该知道它的笔顺是孙过庭的《书谱》中,字便可以清晰地印证这一点。

(二)两种书写工具下的不同点

笔顺有承袭的方面,也存在改换的地方,现代汉字中有很多字的笔顺与软笔书法的笔顺是不同的,例如:

1.有

《笔顺规范》中指出,“有”字的笔顺遵循“先横后撇”的规则,其笔顺跟随式为:软笔书法中(柳公权)(赵孟頫),可看出其笔顺是先撇后横。

清代黄自元临摹清末楷书大师邵瑛所著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有两条规则,分别是“画短撇长”和“画长撇短”,“画”指横画,“画短撇长”的字,撇是主体(即主笔形),书写时应尽量延伸,并遵循先横后撇的原则,见表3:

表3 “画短撇长”类软笔例字

“画长撇短”的字,画(即横)是主体,书写时拉长,遵循先撇后横的原则,见表4:

表4 “画长撇短”类软笔例字

2.乃

黄廖版《现代汉语》中,“乃”的笔顺遵循先折后撇的原则,跟随式为

(三)探究源流

因为存在历史上的承袭关系,在探究汉字笔顺时,仍需从其根源处着手。

1.个别例字考证

图1 “乃”字《字源》考证

(1)“乃”

前文已提到“乃”的软笔例字,查检《字源》字典:“从秦代起,‘乃’字收笔处向左横向渐长,且略欲上翘,顶横左端形成一向下短斜笔,汉代将这一斜笔顺势拉长成撇,而右侧欲上翘的收笔渐成缓慢提勾,奠定了楷书形式。”[10]220

综合分析字形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得知:始自秦代,撇被逐渐保留下来并继续演化成为今天看到的“乃”。由此推知,其笔顺应为先折后撇。

(2)有

现代汉字书写中,类似“有”“右”“左”“友”等字已不再区分“画”与“撇”的长短,并且在《笔顺规范》中也一律遵循“先横后撇”的书写规则。在软笔书法中,这类字至今仍承袭了那两种书写程式,古人将这些字划分为两类,有字源方面的原因,这里暂将其划分为“右”类与“左”类。

①“右”类

秦代分化出的字,演变成今天使用的“右”字。[10]226

图2 “右”字《字源》考证

图3 “有”字《字源》考证

图4 “左”字《字源》考证

隶书使原本圆转的笔画变成方笔与折笔,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有”。[10]410

以上两个例字的演变过程,尤其是篆体向隶书转变的过程中,上半部类似于趾爪的部分演变成撇画,手臂部分则演变成横画。在书写时,自然而然地遵循了“先撇后横”的规则。

②“左”类

会意字。汉隶中,保留了上半部手形,下半部分由“又”代替,进而演化为今天的“友”字。

图5 友”字《字源》考证

图6 “火”字《字源》考证

从字源方面看,“火”字的书写顺序应是先写两点,再写长撇与捺。这样的书写顺序不仅符合右手书写习惯,并且从结体方面也符合视觉审美追求。

2.笔顺存疑

虽然从字源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笔顺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不能单纯地从字源学方面解释,现就存疑问题举例如下:

(1)脊

《笔顺规范》与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均认为,“脊”的笔顺遵循先两边后中间的规则。也有学者认为,上半部分应遵循从左往右的规则,如傅永和在其文章中谈到,脊字的笔顺 既非先中间后左右,也非先左右后中间,其笔顺为:。软笔书法中,从胡问遂的字可以看出,其笔顺应是先外后内。《字源》中:

图7 “脊”字《字源》考证

形声字。战国文字“脊”从肉从朿,肉旁或在朿旁下,或在朿旁左边。《说文》篆文“脊”是秦文字的进一步讹变,本义是人和动物背部中间的骨肉。[11]625

从检索结果与汉字的结体角度来看,它的笔顺应先写四点,突出特征之后再写人,但是不能单凭一人一字便断定某个字的笔顺,在这里只将问题提出来。

(2)肃

图8 “肃”字《字源》考证

了解了缘由,“有”类的字在软笔与硬笔两种书写工具下,笔顺的异同问题便迎刃而解。

(3)火

《笔顺规范》中规定,“火”字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GB 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规定,“火”字的笔顺序号为4334,软笔例字

会意字。楷书作“肅”,是笔意、笔势变化的结合。简体作“肃”,是记号字,来自晋代以后的草书,将下半部分内部的笔画简省作两点。[12]按照这样的逻辑,“肃”字要先写外部的撇、竖,再写中间的两点。

第三章讨论过,“肃”字的笔顺至今仍无定论。前文谈到笔者从小认知的笔顺,现在看来,也不能绝对地说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从笔序还是笔势上,都不违背常理,相比之下,笔程也较短一些。

(四)笔顺异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1.汉字的简化

汉字的简化整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简化笔画、精简字数和异读词、异形词的整理。1964年5月总结归纳并于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简化方法主要包括:(1)类推简化;(2)同音或异音代替;(3)草书楷化;(4)换用简单的符号;(5)保留特征或轮廓,把繁体字中繁难的部分删去,只留下表示这个字的特征或轮廓的部分;(6)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13]

其中,“草书楷化”对笔顺影响最大。例如“为”字,在确立楷书字体时,将草书写法进行楷化,如(王羲之)、(杜牧)、(蔡襄)的行草书“为”字;再比如“书”,(孙过庭)、(张旭)、(祝允明)的草书,亦是经过草书楷化保留下来成为通用的现代汉字。

2.书写习惯

我国使用毛笔的历史由来已久。王羲之与颜、柳、欧、赵等人的书法,在结体、字形等方面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然而,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书写习惯,在探究笔顺问题时,不可奉一人为圭臬。

事实上,书写习惯问题对笔顺的影响是很大的,以至于今天很多人在现代汉字的书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有习惯,很少有人从心底里重视笔顺问题,认为只要能将汉字书写正确,不论笔画如何排列组合。这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在识字之初就被普遍重视起来。

3.笔顺规范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国家语委1999年10月1日发布、2000年1月1日实施的《GB 13000.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规定了所收的20902个汉字的笔顺规范[14],是国家语委针对当前汉字键盘输入中汉字部件和汉字拆分上的混乱现象,组织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而制定的。经过专家论证研讨,并通过计算机对20902个汉字进行部件拆分和归纳, 制定出的汉字基础部件表及其使用规则。[14]所以在规则发布、施行之后,仍有专家学者就部分汉字笔顺规范提出不同的见解,一些汉字的笔顺规范有待进一步商榷。

四、结论

一方面,由于汉字书体的不断演进,异体字、简化字的不断出现影响了人们的书写;另一方面,由于书家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导致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书写工具的差异性导致笔画书写顺序的不同。

现代汉字在承袭历代以来汉字书写总体情况的同时,在主流书写工具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现代汉字笔顺做了部分处理,保留合理的部分,调整硬笔书写工具下不适应笔顺规范的部分,并规定了每一个汉字的笔顺及其需要遵循的书写规则。然而,现代汉字笔顺规范中仍存在失当之处。

书写过程的不可控性与汉字笔顺规则本身的复杂性,都表明了仅仅制定一套笔顺书写规则的局限所在,它无法做到涵盖所有汉字,也无法保证设定的笔顺标准是唯一合理的规则。虽然出台了法定文本,但是至今没有也无法概括出一套简单明确、一以贯之、普遍适用的笔顺规则。这种“一个汉字只有一种写字笔顺”的严格意义上的笔顺规范化,其可行性令人产生疑虑。

总之,制定规范笔顺的行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分歧,以至于规范既成,围绕部分字笔顺的讨论仍在继续。笔顺的规范与优化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3.

[2] 易洪川.笔顺规范化问题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49.

[3] 费锦昌.现代汉字笔顺规范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7(2):15.

[4] 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46.

[5] 张静贤.现代汉字笔顺论[C].北京: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0.

[6] 何鑫.汉字书写工具的历史考察与当代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0-142.

[7]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

[8] 杨忠.汉字笔顺研究[J].鸡西:鸡西大学学报,2009(2):122-123.

[9]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7-101.

[10] 李学勤.字源: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1] 李学勤.字源:中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2] 李学勤.字源:下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085.

[1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1-164.

[14]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暨信息处理用GB 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正式发布[J].语文建设,1998(1):31.

猜你喜欢
软笔字源笔顺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朱嘉逸
在小学软笔书法教学中渗透书法文化教育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课本内外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探寻字源妙处多
丁逸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辅导教材精选课堂之软笔② 隶书的基本技法解说(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