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的中年

2018-04-20 01:33介子平
山西文学 2018年4期

介子平

节令就是命令

垂杨荫渚,乱荷竞放,须臾细雨如丝,秋凉似水。《逸周书·时训》云:“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所谓节令,就是命令。

年近初笄,娉婷窈窕,几个水灵灵的妙龄丫头,转眼徐娘半老,残花败柳,成为一群圆滚滚的中年妇女。中年是人的节令,缓无可缓,待无可待,时令拦不住。走着走着,便到了玩不起、来不及的年龄,张爱玲《半生缘》里有句话:“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世事一场大梦,感时难免感伤,人生几度秋凉,其实只此一度。

父母已老,离开的亲人渐多,所有的人,都有远走的一天,正如再好的花开,都有凋零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没有实力说话,效果无以证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不种,秋何收。不违时令,什么季节做什么事,如钱穆所言:“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秋天也放弃的季节,不作挽留。

英雄之志,霸王之略,经不住岁月磨损,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遵道而行者也。于常人而言,从年少轻狂,到低调做人,只需一个跟头,从职场新人,到看破红尘,只需一次挫伤,从暴跳如雷,到心如止水,只需一季冷暖,从惊天动地,到不动声色,只需一回炎凉。日久未必生情,只能自己陪自己经历所有。

无能为力,顺其自然,心无所恃,随遇而安。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做与年龄匹配之事,成熟意味着责任,做点务实的小事也行,至少可求得安慰。微不足道的故事,往往弥足珍贵。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四时往复,换了人间,时间没有尽头,但生命有,节令适时提醒。因年龄减却者,性格弥补回来,勤劳赢得更多,如此,老去的脚步方能赶上老去的速度。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那个年龄阶段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之美。

安稳划过的节令,不是报时的钟表,若无假日的提醒,谁会留意?秋日萧瑟,幽人独往来,寒蝉声断;冬日寂静,缥缈孤鸿影,屐迹寻无。身体逃离后,现实依旧如此,生命结束时,使命未及终点。虽已走完必须走的路,却仍未成为想要成为之人,所谓抱憾,抱着遗憾,撒手而去。

不再年轻 未曾老去

去岁眼花,今春本命,忽有时光之感慨;年来神散,读过便忘,欸乃一声舟过矣。然四十而过惑不解,五十未至天命懵。孔子说“不知老之将至”时不知年岁,王羲之转口时,已知天命之年,曹操吟“老骥伏枥”时的满满信心,当在官渡之战后,也已五十多岁。噫吁兮!岁行尽矣,风雨凄然,日月逝矣,岁不我延。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瞬间变老,或许因什么变故,心情变老,或许只因一个感悟而感伤,因一个感应而感触。

细水流年,繁华落尽,年与时驰,意与岁去,王小波说:“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世,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白云飘飘,雨露纷飞,青春是一本打开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一条踏上就回不去的路。北岛说:“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1981年,台湾学者蒋勋在旧金山机场第一次见到丁玲,“我看到的是一个头发全白的妇人,满脸皱纹,像中国农村出来的老太太,穿土布衣服土布鞋,茫然站在那里,机场她显然没有来过”。后来蒋勋与丁玲去芝加哥最高的楼顶参观,见满屋子貂皮女人,长长豆蔻指甲,抽着长支香烟,烟雾笼罩了她们的脸。老太太一点也不惊慌,笃定地站在那里,然后突然用胳膊肘顶顶蒋勋:“当年我在上海就是这个样子。”此话好生沧桑,曾经挥情如撒豆,当下落地依旧响当当。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不再年轻,未曾老去,中年是一段奔波的日子。朱锡绶《幽梦续影》云:“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中年处不得闲境。”消磨时光的过程,也可享受之,但奔波的日子,多是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不愿流连的回想。何以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贾谊《治安策》里有一段灰郁的描述,道出了欲望作用下的心情:“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要输就输给追求上,第二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其实是梦想,此为典型的中年心境。晚年李鸿章手书一联,以过来人的心态告诫官场上的奔波人:“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天使人间》(局部)/摄影 高波

追求与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徘徊的路程使人心累,有《不知足诗》云:“终日奔波只为饥,方得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和房产,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想世间人心足,除非南柯一梦西。”自古看破大事者超脱,看不破者执着,看破小事者豁达,看不破者计较,看破与突破,一字之别,千里不同。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英国诗人马洛说:“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身退日,便是功成名遂,犹龙老子神哉;心远时,自无马隘车填,五柳先生卓矣。钱理群说:“永远的边缘位置,即是我的宿命,也是我的生命价值与乐趣所在:想通了这一切,我反而心安理得了。”发上等愿,享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任意给心情一个松弛。努力去做,但不固执,尽情描绘,但不幻想,不妨为失败找个借口。

世间除了生死,皆为小事。张爱玲说:“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离开的人,便不算是爱人。”其实,说不出的委屈、离不开的爱人之外,每个人尚有一片缥缈的蜃景,在鬼使神差间出没,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在不由自主时想起。

无论是慢慢变老,还是瞬间变老,“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茨威格的豁达,能否感染他人?

中年后心态

生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朗月和风,穆然无竞。不愿成为位置中心、瞩目中心、话题中心、问题中心,当面背后皆不待赞誉,屡不受奖掖,否则浑身不自在。

消失在地平线,文艺了些,海涅说:“太阳纵然还很美丽,但最后都总要西沉——不管他愿不愿意。”消失在人群,最是不动声色,无声无息,契诃夫说:“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晃动着一个小黑点,待看清楚时,才知道那原来是自己的一个坟墓。”年轻时,舟车四方,年老去,置酒招之。鸿雁去,菊有黄,田园将芜胡不归?窃之理想,住一带院的房子,院植三树,松竹梅。“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待成灰之时,荡为焦土,添作基础,化为浮埃,沤作肥料,洒于其下,不也干净。然仔细琢磨,洒于松下,还是竹下,抑或梅下?思前想后,众念徘徊,松下不合适,松龄不知几许,只求速速被人忘却,梅下也不合适,难免让人想到牡丹,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还是竹下得体,平生自负凌云节,不在千花万树中,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说来容易,多少人,山人不山,时时尘间,多少人,心悬富贵,旦幕奔走。

除却文章无嗜好,有此好未必有此力,文墨不足以养家糊口,鼻孔为之穿,被顺逆差遣,要行则行,要止则止,唯唯诺诺违心,战战兢兢掣肘,匆忙间打卡上班。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不知寄予谁。日薄西山,余光横海,身无长技,惟有读书。陈继儒《读书镜》云:“大抵著书,上者羽翼世道,次者磨砻身心,又次者淘汰俗气,又次者资辅聪明,又次者摩挲岁月。”余大抵属摩挲岁月一类,夜静更阑犹未眠,熏炉香烬不生烟,读书至最后,与时光共融,每每忘饥于不知不觉,无大志者反多自在。以印刷语言同古人对话,久而久之,竟一时无法弯转于现实,只好缄默无语,心中暗表。

心有多大,舞台便多宽,那是少年壮志膨胀过的自我;能力多强,界限就多远,定是被心灵鸡汤灌溉后的幻觉。有些地方,顺路去了,便记住了;未及停车,再无专程,错过便是错过,少了生成回忆的元素。所谓界限,足迹偶至,八十老翁过危桥,稍不自立,一落千丈;所谓舞台,一时荣光,有明必有暗,明多暗亦多。

“钱多钱少,安心就好;苦点累点,开心就好;饭好饭赖,清淡最好;在家在外,平安就好”,纯属中年后心态,禅意无多俗味多,醇醪驱寒也醉人。杨柳风,梧桐月,芭蕉雨,梅花雪,为无用之用;渊明琴,荆公弈,子瞻酒,登徒色,乃无功之功。文章所要表述,无非理解中的世界,清醒时却百思不得其解,来时糊涂去时迷,也无欢喜也无愁。

北风凄凄,炯炯不寐,花至凋零,一段荣枯,此中年后心态。随缘遣缘,顺事无事,一心无累,四季良辰,也中年后心态。

中年的快乐

一生的快乐心情大都集中于灿烂的童年,之后,随着年龄的递增,快乐递减着,明媚暗淡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一事无成人渐老,中年后已然发现,睿智不是快乐,博学不是快乐,奢华、清高、镇定、企盼、施舍、获取、漠然、体谅皆不是快乐。中年的一丝快乐是送礼时敲不开主家的门之解脱之乐,是发现领导讲话稿中的读音错误后会心一笑之恶作之乐。偶成不是快乐,你会意识到众多失落者的眼角寒光使芒刺在背,而以前你也曾是失落者,以后还将成为失落者。提拔不是快乐,你付出的逢迎、阿谀、献媚、拜尘,会使你作呕一辈子。买房不是快乐,那都是从嘴角抠出的钱,出书不是快乐,爬格子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所谓喜事,会被另外的嫉妒、沮丧、怨气、灰心一遍遍扫兴得不见了快乐。赶不完的路途,做不尽的家务,把中年的快乐挤成了烦恼,升不高的职位,跨不出的门槛,让中年的快乐闷成了惆怅。中年要靠回忆觅得愉悦,但回忆中夹带着无限惋惜,要靠幽默寻获开心,但幽默中贮存着隐约苦涩。

中年的快乐就是不快乐,因了那份责任,那份尊严,所以中年不快乐。因了那份中年的不快乐,才显出童年的快乐。中年的快乐是深快乐大快乐,是大汗淋漓时日头躲进了云朵的爽意,是罹祸落难时故人津口遥送的欣慰,是激情渐衰时的回光闪烁,是喧腾日隆时的片刻宁静。是什么使中年的快乐丧失殆尽、涣然冰释,是越围越厚的城府、越积越重的宿怨,是越蒸越大的欲念、越酿越陈的偏见,计策、韬略、手腕、谋对自中年圆熟,权术、花招、机宜、玄虚自中年历练,无奈、难堪、惭怍、汗颜也从中年开始,急切、慌张、外鹜、犹疑更自中年养就。梁启超说:“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钱玄同说,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该枪毙,以符合吐故纳新的辨证规律。说这话时,梁启超少年得名,春风得意,而年轻的钱玄同正担当着“五四”猛士的角色,看到的只是中年人激情渐衰的一面,而遮蔽了责任负重的另一面。1927年,钱自己过了四十岁却仍快乐地生活着,胡适、刘半农等人想起钱当年的慷慨激愤之语,遂写就讣告、挽联、挽诗以及悼念文章,并发出预告,还计划在《语丝》出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以恶搞之,有外地朋友听说此事,还真就打电话到北平慰问钱的家属。鲁迅更是作了一首打油诗:“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中年人开中年人的玩笑,自是会心。曹聚仁于1933年4月10日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杀错了人》一文,其中说,在革命过程中,杀人是难免的,但“革命杀人应该有标准,该多杀中年以上的人,多杀代表旧势力的人”。曹与刘的出发点异,但观点同。

具有快乐于是便成了中年人的一种能力。但快乐的多少终究要看你舍弃多少,戒除多少,而不是博得多少,挽回多少。以有限生命、有数功夫应对无尽官阶、无量财富,何其不生懊郁。做过八十余日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即意会到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道理,于是辞官就荒,寄情田园。纪晓岚因涉案谴戍新疆后,方领悟出盛衰荣枯之理,无奈吟出了“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的句子。而更多的人则没有陶渊明式的颖慧纪晓岚式的机警,多是在经历宦海沉浮、商场得失后方自若于庙观,徜徉于山水,在体味世态炎凉、心绪反复时才安闲于草堂,乐天于知命。孙犁“生辰自述”曰:“中年以后,方知人生之险恶,高卑易处,乃见世态炎凉,勇怯由于势,爱憎出于私,与人为善,不必望善报,谨小慎微,未必得坦途。同情怜悯,乃青年期赤心之表露,身陷不幸,不可希求于他人。要之,不以生活之变化自伤其心,丧其初志,动摇其大节。其志士仁人之所能,为可贵耳。”不能说退一步就会比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快乐,但它却是获取快乐的一个条件。然而谁又能在春风得意、酣酒高歌之时毅然抛之九霄外,决然弃之如敝屣呢?谁又能在踌躇满志、顾盼自雄时察觉到君主之无常、冰鉴江湖之险恶?

抽穗的中年

平坡低冈,溪桥村舍,林竹错落,泉水湍急,此乃山阴道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真是应接不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世间的热闹一波接着一波。

诱惑太多,难免心猿意马;爱好太多,诸事浅尝辄止。兴趣广泛,往往浮泛,林语堂便说“博学的人不一定有见识”。盯着别人成就,焦虑由此滋生。时间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将原来想不通者,变得不再重要。三毛《送你一匹马》云:“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所谓自渡,入定一时,安心一事,此即马一浮认为的“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犹豫不决时,世界抽象;一意孤行后,世界具象。黑塞说:“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内心。而远离自己是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简单成心无旁骛,世界即童话;复杂成七上八下,世界即迷宫。乔布斯尝言:“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何以简单,罗曼·罗兰的话或可侧证之:“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一年中所做事情,多为不期而遇者,一些事紧急而不重要,一些事重要而不紧急。十次事故九次快,开车不是拉力赛。做编辑的被催太急,难免披露,成品出来,不敢翻阅,恐事后诸葛;做厨子的被催太急,难免夹生粘牙,回笼重来,美味不再。多数时候,消耗精力者,不是工作,乃工作中所遇之人,干活本不累,平衡情绪才累。处理完紧急与不紧急,回过头来折返隐衷目标,永远的誓言一遍遍提醒。没有万事俱备的开始,只有百无聊赖的继续,专注于某个目标,可自成孤峰。一个人的空虚寂寞冷,不因离群,不因偏僻,或因在通往灵魂的路上,缺少雨中共伞者。

时序流年,毁誉交替,息其怨气,长养慈悲。到了一定年纪,尝试过汗流浃背的负重跋涉,便开始后悔曾在地图前的高谈阔论。到了一定年纪,方知“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的含义。花愁欲断,春色知心,过了青春的灌浆期,中年是抽穗的增值期。有饱满者,便有瘪穗者,这是世界的残酷,也是平衡法则。人才之盛衰,其里在学,负当下,即负未来,你不认命,命才认你,道理谁都明白。

中年妇女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少女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年后,雕饰反成为主要一项。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已相对繁琐: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厣,描斜红,涂唇脂。今日之繁琐,则胜之。浅笑变大笑,管他露齿不露齿,碎步改阔步,管他优雅不优雅。饭桌成赌场,高声喧哗;广场成舞场,地动山摇。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过,身与心俱病,似乎自己也有感,却还是被五花八门的借口搪塞了过去。

贾宝玉曾感慨:“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王小波《黄金时代》中有一句说中年女人的话,甚是刻薄:“中年妇女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灾害,这倒不是因为她们不好看(我去过外国,中国的中年妇女比外国中年妇女长得好看——王二注),而是她们故意要恶心人!”

何以然?贾宝玉似乎觅得了原因:“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如此变化,不只是因为嫁了汉子,而是因为嫁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抗战时期巴蜀地区便有宣传画,妻子对丈夫说:锄头给我,你拿枪去。

摽梅之年而未嫁,育龄之时而未孕,则更为不堪。昔有“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之说,此即所谓盛世。

男子作闺音,女子有男相,不光在性格,现实磨砺人。多少浪漫落脚于现实,多少理想反差于放弃,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太在乎时,生活哪会好起来。

人生之幸运,在于有人带你走向更高平台,若无此贵人,一个人熬过艰难时刻后,其他人便成了负累。一生保持名媛闺秀品质、沉静内敛性情者,也非生活一帆风顺,恰是跌宕起伏中的持守。看见镜子就想照,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不自信。知识女性郑念“文革”后出狱,体重比入狱前减轻了三十斤,时隔多年第一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衰老憔悴模样,其大吃一惊:“只有一双眼睛显得特别明亮,这是因为我随时要提防外界。”风姿不再绰约,内心依旧明镜。上海永安百货的大小姐郭婉莹,自幼在伦敦生长,回国就读于教会大学。“文革”中,她穿着旗袍清洗马桶,穿着皮鞋菜场卖咸蛋。当她独自从劳改农场归来,听法官宣读对她冤屈去世丈夫的判决书时,平静以对,泪水心流。其晚年时,有外国记者问起在劳改岁月是如何活下来的,“那些劳动,有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此话的豁达,更映衬了其后的悲哀,林徽因的一句话,道出了此类坚强:“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刚强。”

夏花绚烂,秋叶静美,不缺少女时的娇媚可人,风情万种,缺的是中年后的依然故我,一仍其旧。善以劝世,恶以示后,先要爱己,才能爱人,中年妇女,中年男子,皆应如此。

油腻中年

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却是殊途同归,归于油腻。

网上新现妙笔,归纳油腻中年男有二十个标志:戴各种串;穿唐装僧袍之类的服装;聚会时朗诵诗歌,然后开始哭;留长发或胡须;保温杯泡红枣加枸杞;啤酒肚;皮带挂钥匙;车身喷“国家地理”“越野e族”“小国旗”之类标志,车内摆佛像;鼻毛成撮外露;留长指甲,中间嵌着污垢;喝茶时大讲茶文化;手串套车档;T恤衫领子竖起;说话急嘴角泛白沫;在家喜欢穿秋裤;藏普洱茶饼;爱听草原歌曲和汪峰,并做怀旧状;脖上套条金链子;西服配白袜;手机戴翻开式保护套。

看后失笑,说的不就身边的张三李四,或还有自己的影子。类似的“油腻”,先前也有,林语堂所谓的“十大俗气”即是: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中年生活,没有谁容易,油腻不可怕,怕的是不清洗。如何避免之,又有人归纳若干条边缘性准则:不说认识谁,不传授人生经验;吃自助餐按需取食,不定位餐厅地址拍照发微博朋友圈;不灌劝酒,也不喝醉麻烦别人送回;不群发微信;不给别人看手机里的照片;不往年轻人堆里扎,不往小姑娘身边凑。

中年男如此,中年女也油腻:身材走样,笑起来满身肥肉乱颤;法令纹开始挂下来,双下巴和脖子连一起;喜欢在花丛中拍照;喜欢高跟鞋;老式的纹绣眉毛和眼线,开始泛出微微的蓝与红;喜欢皮裤、皮裙,还有豹纹,喜欢那些年轻时曾讨厌的鲜艳衣服;头发剪短,烫个小卷;喜欢高领搭配所有外套,出门围纱巾;带玉镯和金戒指;三句话不离老公孩子,而从不提自己。

或有思想,却无表达,行为即思想。任何状况,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写照,野夫说:“本质上我们都活在各自的命途中,谁也不能彻底拯救谁。”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人丑多读书,体胖多运动。怕就怕无知识心,无意志,无人格,无操守。

青春的余温尚在,转眼已是中年,且行且珍惜,自在便好,安逸便好。当中和天,偕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然过于安逸,必生油腻。行为的背后,有着价值取向。一个时代文化的式微,体现在个人身上,便是脸皮厚,凡事无所谓,而一个人精神的衰落,体现在行为上,即油腻腻的。

行为油腻,皆因思想油腻,失标高而尽弃原则,随大流而与时俯仰,慕官场而讨巧迎合,贪不足而身为财亡。有道是,失了风骨,焉不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