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对话】

2018-04-20 01:34
山西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和秀山音韵

唐晋:

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范秀山:

我总认为,生命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社会也是美好的,一生中所有的相遇都是美好的,对美和爱情的追求是我写诗的原动力。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一些美好的事物和现象都会让我产生心灵的悸动,从而为之感动、感悟。一朵花、一株草、一条河、一座山、一种动物、一条陈旧的巷子,一段刻骨铭心的爱……都必然现于我的生命中,我要为之歌颂。当然,生活中,难免有一些尴尬、无奈和纠结,但我要用美好去感化或者去改变这些,寄情于这些生灵,让压抑的内心有一处宣泄的出口,这也是一种希望和精神的寄托,更是一种佛教式的感化。我的诗一般不写抨击时弊和丑恶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我写的诗深度不够的原因。我把一路走来遇到的花草飞鸟与人写下来,借以表达对美好的期待和内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面。对美好事物和爱情的追求,使这组诗自然地走在一起,作为一篇对世俗的宣言。

唐晋:

你前后发来不少诗作,我在读过以后,有个总体印象。你的诗抒情性很强,优美,所用意象偏重古典,诗境的渲染做得很好。能说说你对诗的认知吗?

范秀山:

诗首先是一种美的表达。诗歌发乎于内心,是灵魂表达的最强音,但诗不是一种臆造和虚无,真情实感是诗的“眼”。写诗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感染他人。诗是要有美感的,意境和音韵是诗的载体和平台。我喜欢古典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音韵节奏,所以,在书写时我可能格外注重造境和便于朗诵,这就有了大家所看到的偏于古典感觉。无论怎样来写一首诗,它都是上天在那个节点赐予我的电光火花的闪现。记录下来,给它无限的回想空间,并有音乐般的美和回荡,无论用何种方式去书写,它已然是一首诗了。

唐晋:

如今诗创作的多元化已经使阅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相信关注近几年《山西文学》晋地汉诗栏目的读者会把你的创作基本归入传统那一类。你自己怎么看自己的写作?

范秀山:

您的或者读者的看法很中肯,我的诗就是偏重传统的一类。我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人,我不反对诗的创新和发展以及表达方式和体裁的多样性,但我认为诗是有底线的,并不是只敲回车键就是一首诗,或者是骂人的也是一首诗,或者是许多高文化水平的人(包括诗人)都读不懂的依然是一首诗。朦胧诗、口语诗、叙述诗等等都应该有她的美感和语言的精炼、虔诚。是的,当今的诗坛的确很复杂,或者说很混乱,但仍然有追捧者,甚至得到了一些“大家”的认可,这是我至今不理解和很困惑的地方。但有一条是检验诗歌好坏的真理,这就是时间的标尺。有的诗歌流派虽然风靡一时,但通过时间的洗涤就成了过眼之烟云,而传统诗歌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经过几千年时间的验证依然鲜活如初。所以,在偏重叙述为主和冷抒情诗流行的今天,我仍然喜欢将抒情、意境和音节作为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诗人,骨子里是有那种偏于古典和传统的诉求,有那种宁可用美来遮盖或说是找出现实残酷背后仅存的那份美好的偏执追求。在诗歌写作呈现多元化的今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写作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抹杀早期诗歌启蒙和引领的光环,不能把传统的精华当作糟粕。怎样写并无定式,只要能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就好,至于效果和深远的影响,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我依然要做一个传统诗的继承者。

唐晋:

在我看来,你的诗风秉承着二十世纪早期徐戴那批诗人以及六七十年代大多数诗人的抒情风格,比较直白,主要通过修饰性语言形成一定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因此,所选择的创作主题必然受到规定和约束。这些诗作的诗风、手法一致,对于一个创作要不断进行下去的诗人而言,是不是该到了突破的时候?

范秀山:

前面说过,传统的技法是我写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我的诗的确受到徐志摩、戴望舒等新月派诗人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但我写诗时主要追求意境美和音韵美,建筑美基本上不用,句式的表达和使用更加自由而灵活。如何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这是我现在常常思考的问题,并也在尝试有所改变。近期读了大量用意象铺陈和口语表述的诗歌,对我产生了一定影响。当然,诗歌写作就是要在不断摒弃自我和突破自我中求得上升。但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积累和艰难的自我否定,加上大量的书写才能到达一个点和度。也许那个点和度是好的,也许并没有进步而退步了,但都要做些尝试。这是目前我对自己的要求,希望可以做到。

唐晋:

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

范秀山:

我喜欢读《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聊斋志异》《普希金诗选》《平凡的世界》等。

唐晋:

我注意到你的工作性质。近些年来诗朗诵活动变得更加普遍,而集体的娱乐也离不开相关的诗朗诵及其创作。你的诗作适合朗诵,而在工作中应时的创作想必也有吧?你是如何看待“诗”与“朗诵”之间的关系的?

范秀山:

我认为,诗不仅仅是用眼看的,还应当是可以用耳听的,这样才能使诗更凸显张力,更具有美感和社会影响力。朗诵是诗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十分重要,我的许多诗歌很适合朗诵,就是基于此。因工作需要,我常常会创作一些相应题材的诗作,这对我的诗影响很大。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不可分的。那么多篇《诗经》被大家谱成曲广为传唱就足以说明诗与歌的不可分。朗诵不过是歌的另一种形式,通过人的声调、表情和手势,将诗进行第二次创作,让读者不仅通过字面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来体会字面局限之外的那部分,可以说是对作者表达加以完善提升的一种方式。诗与朗诵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当然,不适合朗诵的诗并不代表它不是一首好诗,只是像人一样,有些人沉默着却蕴蓄着更大的爆发,有些人外向些则是生命赋予他的别具一格的呈现。

唐晋:

《白鸽飞起》在这一组作品里比较特别,它内部空间放得很大,情绪很饱满,推进很迅捷,有一气呵成之感。请具体说说。

范秀山:

“白鸽”这个意象已超越物质的本身而成为一种精神标志和追求。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是有限的,这首诗我借助一只飞翔于蓝天的白鸽描写置身之外的那份疏离,从高处俯瞰真实世界的样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这样一种飞离自身的意外发生,不被世俗所侵染,过着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这个小小的飞离体,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自己对于肉身所在的自己的一次审视?当两个“我”对话,他们对生存意义的质疑和褒扬,都让这个处于尘世的肉身一次次战栗。然世间之事我们所能左右的少之又少,大多时候我们安于世俗给我们限定的围城,而徒然羡慕那份超然。当我们每日生发出许多疑问,如果有这样一只白鸽或说是超然物外的存在来叩问自己,我们大可以在短暂时间里享受这种交流的纯真之境,我们大可以记住这些偶尔闪念中到来的善良和纯美,挚爱与忧愁,宛如爱着一个女子一般,将她仔细珍藏并任思绪之花飞扬,到达忘我之境。

唐晋:

在今天,坚持写作和坚持一门手艺一样都很不容易。无论如何,重要的一点是:写下去。希望今后能读到你更好的诗作。

范秀山:

谢谢唐老师,谢谢《山西文学》对我的重视与鼓励。我将不辜负老师和《山西文学》对我的希望,以此为动力,创作更多、更好的诗作。愿诗歌如它所是的样子,愿写作之花像这春天,温暖明亮,绽开希望。

猜你喜欢
美和秀山音韵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论“掩耳盗铃”紫砂壶的创意美和文化意义
Teacher dedicates herself to educating kids in mountainous town 90后“孩子王”用美和青春谱写出大山的回音
秀山花灯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雪花
美和温暖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