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入书股福戴姆勒还会有戏吗?

2018-04-20 07:08颜光明
车迷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书福戴姆勒汽车行业

颜光明 资深媒体人著名汽车记者

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吉利成为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由此证实,吉利入股戴姆勒不是空穴来风。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外宣布中强调了这是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收购行为,也就有了李书福收购戴姆勒之说,后又出现了李书福收购奔驰之说(奔驰属于戴姆勒旗下的业务部门)等。这些

说法似乎都没有错,但确切地说,只能说是入股,而不是收购。外界对之的好奇不仅因为这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更是把它当作了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新闻。这令国际汽车界为之震惊,而且又是发生在李书福身上。

这是何故,又是什么故事?

吉利李书福,李书福吉利。从属性上来说,没有区别。在中国的车企当中也只有李书福配得上这种叫法。这倒不是因为李是民企造车的先驱,而是率先到海外开买买买先河之人。我们看到,把一个车企的命运维系在一个人身上,并有了影响效应,这在当下汽车圈里还十分少见。对于

这次收购戴姆勒近10%的股份,从事件本身来看,要比收购沃尔沃来得爽,而且干净利索,并完全按资本市场规矩办事,戴姆勒无话可说,不管你多牛,资本比权利更平等,那怕你再傲慢,也得遵守游戏规则。在这一点上,李书福完成了他在汽车圈里从仰视到藐视的角色转变。

公开报道称本次收购始于半年前,也就是2017年9月。彼时,吉利方面接触了戴姆勒,表明收购意愿,并商讨了介入方式。在向吉利做定向增发和二级市场收购中间,蔡澈选择了后者。同时,双方一开始便达成默契,收购比例不超过10%。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完全按照当初商讨的结果来执行。

这说明什么?是游戏还是交易?暂难判断(现在看到的只是单边信息)。但已有权威人士有话要说,而且在央视发声,看来此事想不发酵也不可能。央视出题:吉利高价收购奔驰,将买回什么?又将给企业和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种提法不妥,与事实不符,值得质疑)。

那么,李书福本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戴姆勒是一家拥有一流管理团队的优秀公司。能够入股戴姆勒,并支持由蔡澈博士带领的管理团队开展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很高兴能在戴姆勒未来发展道路上伴随其成长,助力其成为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领域的佼佼者。”

这话里有话。在业界看来,此举并非单纯,有暗示,也有觊觎。正如李书福自己所说,“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对戴姆勒的投资正是出于这种战略思考。”

一次入股行为李书福就能指点江山,而且居高临下,戴姆勒听了是啥滋味?蔡

澈再牛也不过是个职业经理人,而李书福才是说话算数的老板。这样的对比就不难看出汽车的竞争又何止是汽

车?那么,李书福的勇气和底气又来自哪里?在外媒看来,这是李书福买买买背后的大胆预测。他说: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这就令世界汽车巨头们为之胆寒,李的举动无疑释放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思维和手段。有媒体披露,李的下一个狩猎目标将是捷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

无可否认,李书福的话语权业已建立。人们已经不怀疑他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对汽车业态变化的判断力。他的发声让全球汽车大佬们都要竖起耳朵来听。过去是“疯话”,今天是“雷霆”。你看,对于入股戴姆勒,李书福在第一时间就给了对方一颗定心丸。他表态,将完全遵守戴姆勒公司的企业章程和治理架构,尊重公司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承诺长期持有其股权。

如此口气,谁敢小觑?对戴姆勒来说,这难道是股东说的话?

回顾这几年李书福在海外的收购案,可以说是频频得手,尝到了甜头。从最先的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被迫无奈,到成功收购沃尔沃咸鱼翻生,再到一系列收购的全球布局,令国内外汽车界大跌眼镜,原来汽车可这样玩。

李书福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不仅盘活和改造了吉利,而且使他的企业迅速蜕变为全球车企,将资本+产业的游戏玩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打通了制造与技术、资本与产业、人才与文化、权力与资本、技术与道德、利益与分配的壁垒,真正做到了“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随心所欲。人们不禁要问,李书福的魔力是什么?

在汽车专家陈祖涛眼里,李书福就是个农民出身的造车人。陈回忆道,1998年他的第一款车(豪情)下线,我看了他的汽车生产管理,车间通风不好,管理也不行。我问了几个汽车生产管理常识问题,如:“你生产的车道路试验走了多少公里?”他居然对道路试验茫然无所知。而他对汽车的认知也仅限于“奔驰的头、宝马的尾、夏利的车身”。20年后,他已经成为汽车专家,不仅懂车,还能设计(据说沃尔沃天地概念车、S90三座总裁版等都有他的手笔)。可以说,他已不局限于对汽车实体和制造的了解,而是一个“汽车战略家”。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由工具理性建构起来的现实,如大数据,以及汽车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都是它的投影。所以,以往的传统汽车思维如果不改变显然就会被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所抛弃。李书福成功入股戴姆勒看起来匪夷所思,仔细探究起来这是对汽车重新认知的一次观念改变。对李来说,给一条门缝就能挤出一扇门的时代早就开始了。入股只是热身,好戏尚未开锣。

李书福有奔驰情结。吉利的第一款车就克隆了奔驰(前脸),后在清华大学与奔驰同台做碰撞试验。在李的心目中,奔驰就是轿车的标杆,顶级轿车的象征。从进入汽车行业起,他就把奔驰作为追赶的目标,当作偶像仰视。而今他可以用藐视的眼光狩猎世界汽车大鳄,一言九鼎。现在还能说他是汽车疯子吗?入股戴姆勒,并占有表决权的股份,这是李书福继收购沃尔沃之后又一次争取到与汽车巨人比肩而坐的权利。这种变化,表明李书福对汽车的认知已经从“四个轮子一个沙发”跨越到驾驭汽车产业收放自如的境地,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多种形式的自主开发如鱼得水,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李书福已经从鲶鱼变成了蛟龙。

那么,如何看李书福入股戴姆勒?

有人说,这是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成功,也有人说,吉利又拿到了一个漂亮的品牌背书。不过也有人说,中国汽车强大不能简单地靠买买买,还是要靠自身的强大,认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得靠自己积累和摸索,要有自己的城池等。不过,李书福入股戴姆勒给我们带来的也许不只这些,也是对汽车重新认知的一次观念改变。即在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和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世界汽车正在发生裂变和重构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两个引擎(一个是市场对资源相对高效的配置,另一个是科技增长派发的红利)带来的驱动效应所形成的知识社会已经来临。

从1985年就开始与汽车行业接触并从事新闻写作,曾先后对汽车业界重大事件做过深度报道。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一些软课题的研究。著有《轮上风流》、《大国汽车》等书。

猜你喜欢
李书福戴姆勒汽车行业
解读两会代表提案,观汽车行业发展动向
时代不等人,汽车行业在完成“双碳”这件事上,责无旁贷
英特尔携手一汽集团,引领汽车行业全新变革
戴姆勒裁八成短期工 将被裁员工介绍给保时捷
上海车展怎么见不到李书福?
蔡澈否认奔驰将与宝马合并,戴姆勒与吉利可能有更多合作
李书福的汽车“野心”究竟有多大
戴姆勒将迎首位外籍CEO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李书福抢得美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