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模型的应用

2018-04-20 09:30
城乡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老城区内涝排水管

■ 黄 俊

文章以甘肃庆阳西峰区的老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排水系统水力模型,对现状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以及内涝风险进行评估,并针对现有的内涝积水点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实现该城市老城区2年一遇小雨不积水,30年一遇大雨不内涝的规划要求。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甘肃庆阳西峰区的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排水模型软件,基于排水管网数据,综合城市下垫面、地形地貌、本地暴雨特征、蒸发量、河湖水位等信息,构建老城区排水系统水力模型。并利用模型对现状排水系统进行评估,识别涝水风险区域,诊断系统的局限性及洪涝成因,并根据设计目标改造现有的排水管网系统,对排涝骨干工程的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减少本流域的洪涝风险。

二、研究区域排水概况

庆阳市老城区的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主要包含三个排水分区,现状排水管道合计约为64.49km,管径为d300~2000×2000mm。其中,合流制雨水管道36.88km,分流制雨水管道约为27.61km,但由于城市干道下的排水管道为合流管渠,这些分流排水管道没有对应的排出口,只能混接入合流管渠中,起不到分流制排水的作用。整个老城区排水经由东侧的火巷沟排出。另外,从老城区的地势而言,庆阳市老城区地势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南北方向上局部“高脊”将地形分为几个“锅底”,是造成老城区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 庆阳市老城区现状排水管渠平面图

三、排水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InfoWorks ICM软件来建立水力模型。首先在软件中导入老城区管网普查数据,包含检查井的坐标、地面高程、管道的管径、上下游底高程等,然后补充缺失的数据,检查并梳理管道的连接性和走向,修正错误的数据信息等,最终建立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拓扑结构。然后再根据地形,道路和建筑物分布来划分汇水分区,并提取下垫面属性信息,设定相对应的径汇流模型及参数,最终形成老城区排水管网模型。

模型率定与验证则采用历史积水点对照的方法。选取历史上有记录积水情况的较大的三场降雨来开展模拟,得到老城区发生积水位置和深度,然后对比历史上记录的积水数据信息,来调整模型中所设定的汇水面积、径流系数、产流系数、管道粗糙系数、管道沉积物深度等参数,最终确保模拟结果同实际积水数据的误差满足要求。

四、现状评估

(一)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基于庆阳市最新的暴雨强度公式,选取1、2、3和5年一遇设计降雨来开展排水管网的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以确定老城区排水管网在排放能力上的表现,并统计达标率。模拟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由于老城区排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整个现状排水管渠设计标准整体更为偏低,2年一遇标准以下管线占比达94.44%,1年一遇标准以下管线占比达86.57%,可见现有排水管网排放能力的不足是内涝积水的重要原因。

表1 老城区排水管道排水能力评估表

图3 老城区排水管道排水能力分布图

(二)现状内涝风险评估

基于30年一遇24h设计降雨来模拟老城区的积水情况,然后结合最大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两个因素,来划分老城区的内涝风险等级。具体的风险等级划分原则如下表所示:

表2 老城区内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表

根据模拟结果,老城区在发生30年一遇24h降雨时,局部地区积水量大且积水较深。在集中内涝隐患点范围内,高风险积水区域面积2.42ha,中风险积水区域面积8.49ha,低风险积水区域面积2.84ha。

总体来说,老城区范围内涝呈现积水点多,积水深度大,积水范围广等特点,城区承担的内涝风险较大,排涝任务较重;对于老城区内涝的防治和规划设计,需从地势分析、老旧管道改造、低冲击设施建设、应急排涝等多方面着手,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涝体系。

五、排水系统改造

图4 老城区现状内涝风险分布图

基于现场踏勘,历史积水情况,以及现状评估的结果,提出将老城区原1个集中的排水分区改造为6个排水分区,实现高水高排,分散和减缓其现状中主要雨水箱涵(现状无改造条件)的过流压力,减缓末端排水顶托,提高排水效率。改造后的排水分区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5 改造后排水分区平面图

六、改造评估

(一)改造后排水能力评估

将新建雨水主干管,内涝点局部整治措施等排水设施导入水力模型,基于1、2、3和5年一遇设计降雨下的模拟结果,排水管网改造后的排水能力改善效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造后的管网排水能力整体相比现状管网有明显提升,满足2年一遇的管道长度由5.56%提升至84.58%,为老城区排涝提供有力保障。

表3 工程实施前后老城区排水管道排水能力评估结果对比表(占管道总长的百分比)

(二)改造后内涝风险评估

经模拟结果统计,基于上述改造措施,在老城区集中内涝隐患点范围内已无高风险积水区域,中风险积水区域面积减少至0.65ha,低风险积水区域面积减少至0.39ha。内涝风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表4 老城区改造前后内涝风险等级统计对比表

七、结论

改造后老城区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整体相比于现状管网有明显提升,主干管整体满足3~5年一遇及以上建设标准,2年一遇达标率由现状5.56%提升至实施后的84.58%,为城区排涝提供有力保障。当发生30年一遇降雨时,改造方案对老城区内涝积水现象具有较明显的整改提升效果,积水面积由现状的13.75ha减少至1.04ha,减少占比92.44%。

但是本研究中的排水管网模型依然存有优化的提升空间,例如排水系统的基础数据依然存在数据缺失和失真的情况(当前模型通过工程师的经验去假定),在将来的工作中要不断维护模型数据,通过现场调研、业主沟通,甚至实地测量等不断的对模型进行校正。另外,模型校核还主要依赖于利用历史积水点的信息,这种模型校核的精度还比较低,建议以后不断增加实测设置,包括管道流量、地面积水深度和时间等,以不断校核模型;通过不断校核,模型的可信度不断提高,来保证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老城区内涝排水管
柔性接口铸铁排水管在建筑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市政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的管材应用分析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市政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路径分析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