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江河的文化价值探析

2018-04-20 09:30
城乡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晋江两江闽南

■ 林 乙

河流,滋养孕育了人类最初的生命,也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晋江与洛阳江并称泉州的母亲河,两江在地名文化、海丝文化、桥梁文化、名人文化、景观文化等文化资源上具有丰富而无可替代的优势,应加以更好的保护、开发与传播,让陈列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真正地活起来。

河流,虽然只是地球水体的一小部分,但滔滔江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滋养孕育了人类最初的生命,也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江河、治理开发与保护江河,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我国疆域辽阔,江河遍布,风情各异。在强调文化自信、“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时代语境里,探析不同区域河流的文化生命,无疑是有意义且必要的。本文拟以闽南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和洛阳江为例,作一个粗浅的探析。

一、晋江、洛阳江概况

晋江与洛阳江并称泉州的母亲河,两江轻波微澜,蜿蜒逶迤,流经之处,万物滋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儿女。

晋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江,发源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晋江上游有东溪和西溪两大支流,东溪发源于永春县呈祥乡,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感德乡,两支流于南安市丰州镇汇合始称晋江,并于晋江市淄滨纳入九十九溪至丰泽区浔浦入海。晋江全长182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

洛阳江是泉州市第二大江,发源于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流经罗溪、马甲、河市等镇,在洛阳镇桥南村注入洛阳江内海,最后在东海镇后渚港注入泉州湾。洛阳江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

泉州两江的风光名胜、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沿线有3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恰如镶嵌在泉州大地上熠熠生辉的两条彩炼。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二、晋江、洛阳江文化价值分析

(一)地名文化:晋人南渡中原风

追溯晋江、洛阳江的地名由来,便是一部闽南族群形成的历史。闽南人亦称河洛人,是中原河洛南迁移民后裔。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士民纷纷南下寻找避乱之所:“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闽南人家大多有族谱,一本本族谱记载的是一段段晋人南迁的血泪史:“先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板荡,衣冠南渡……”。

南迁的晋人来到闽南,逐水而居。“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为了纪念他们的故土家园,不忘晋人的身份,他们便把新住地的这条江起名为晋江,因而晋江之“晋”乃是晋朝之“晋”也。

而洛阳江地名之由来则有两种说法:一种与晋江类同,是说中原汉人南迁至闽南,为了纪念家乡河南,就取当时河南最繁华的都市洛阳之名,将他们生活的这条江定名为洛阳江,所在地也直接起名洛阳;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唐宣宗曾巡游至此,览山川胜概,不禁叹曰:“大类吾洛阳”,是故以洛阳名之。

(二)海丝文化:开放包容爱拼敢赢

泉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以东方第一大港的雄姿在世界航海史上独占鳌头400年。至今,泉州的海丝文化在器物、精神、制度等各个层面仍留有丰富的遗存。由于晋江、洛阳江的入海口就是当年古泉州(刺桐)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年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泉州(刺桐)史迹”的16个遗产点大多与两江流域密切相关。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位于泉州江海交汇处的江口码头,内可沿江进城,外可扬帆出海,是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繁荣的重要见证;地处晋江入海口处的真武庙,始建于北宋,曾是官方“望祭海神的场所”,见证了千年古泉州港繁荣时期独特的海洋观和海神崇拜;上世纪七十年代轰动世界的宋代泉州湾古沉船在洛阳江入海处的后渚港挖掘出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一艘出土木质海船;晋江金溪河段北段的九日山,拥有宋代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录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祈风的盛况等。

精神文化遗产方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最深刻、内在的影响在于为华夏民族带来了异于农业文明的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乃至海洋文明。时至今日,泉州人仍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的进取精神,超越省会福州市和特区厦门市,创造了连续19年GDP居福建首位的骄人业绩。值得一提的还有上世纪50年代筑造于洛阳江大罗溪上的乌潭水库(后称惠女水库),是由1.3万名惠安女(超过建坝民工总数的86%),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修建的泉州第二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的水库。惠安女身上所表现出的战天斗海、拼搏创业、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追溯到更远的历史,乃是泉州人千年积淀的爱拼敢赢之海洋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桥梁文化:泉州桥梁甲天下

晋江与洛阳江流域,雄踞着两座可载入中华桥梁史的天下名桥。

位于洛阳江口的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桥长834米,宽7米,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的杰出智慧在于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创造了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和稳固桥身的“种砺固基法”,成功解决了在潮高浪急中建造大型石桥基础工程的难题,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的首创。时至今日,洛阳桥依然是泉州人民的骄傲,“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成为泉州人共同的精神图谱。

洛阳桥的创举,带动了泉州桥梁建筑的空前兴盛。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建成的安平桥,同样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安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安平桥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宋时安海海外贸易盛况空前,而安平桥是当时海内外通商极为重要的必经之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遗存。

此外,随着两江上著名的石笋桥、顺济桥、金鸡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泉州因此博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

(四)名人文化:文韬武略数风流

自古以来,河流孕育了文明,滋养了无数英才俊杰。泉州两江流域,同样诞生了足以影响中华历史的文才武将,不妨列举一二:

1.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的家乡南安石井,就是安平桥连接的一端—古时安海镇。安海时称“安平道”,“安平桥”之名由此而来。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中国后就住在安平,其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难。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2.抗倭名将俞大猷。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出生于洛阳江边的河市镇,是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度过。他威震四海、战功显赫,扫平了患边多年的倭寇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他所率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3.思想家李贽。出生于晋江下游沿岸、泉州南门外的明代官员李贽,是明后期社会思想变革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里,他以“异端”自居,对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等进行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

4.文章太守蔡襄。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曾于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1054年~1063年)两次知泉州府。在泉州任上,蔡襄整顿吏治、修建城池、教习舟船、防备海寇。其最突出的政绩莫过于主持建造的洛阳桥,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迹。“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他撰写的《万安桥记》刻石立碑,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文辞优美,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品。

(五)景观文化:造化独钟觅天然

泱泱中华,河山锦绣,清新福建,造化独钟,偏居东南一隅的闽南同样不乏秀丽的自然风光。洛阳江上的泉州湾河口湿地是福建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红树林面积8000亩。红树湾生态良好,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觅食、越冬、繁殖,可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晋江从上游戴云山一路蜿蜒而下,沿途自然景观众多,如:上游有山高水秀、危崖急瀑、奇石翠木的东溪大峡谷,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峡谷景观;下游有田畴丰爇、鱼米充裕、人文兴盛的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九十九溪流域展露的平原秀野的田园风光,让忙碌的都市人有机会亲近农田、亲近水乡,享受难得一觅的乡间宁静。

三、晋江、洛阳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传播策略

(一)保护策略:创造更优越的政策环境

晋江、洛阳江是泉州辉煌历史、多元包容的见证,是泉州城市建设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泉州市先后获得“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等殊荣。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如:《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泉州市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的意见》等一系列保护性政策和措施,使得晋江、洛阳江的整体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由于晋江、洛阳江分属多个不同的属地政府,组织机构较为分散,且沿江的景观整治涉及水利、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因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管理机制与管理手段,统一协调,跨属地、跨领域、跨行业地联合与联动,创新服务方式,为两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二)开发策略:抓牢申遗契机

晋江、洛阳江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之丰富,在保护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两江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关键性的支持。借助2018年“古泉州(刺桐)史迹”有望成为我国第53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在两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模式的运用、消费群体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设计。如,在两江旅游的主题定位上,晋江更适宜海丝文化,而洛阳江则以生态旅游取胜;在营销模式上,两江旅游应发挥整体优势,实行要素一体化配置,推出精品线路组合,设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新颖丰富的旅游产品,建立畅通的旅游交通系统等;在消费群体的培养上,应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分析潜在客源市场,把握旅客需求,将既能展示两江文化资源优势又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三)传播策略:提升国际影响传播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时代提出的要求。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两江流域丰富的优势资源应通过创新性的内容提取与形式表达,既传达泉州两江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也要将泉州故事与国家声音结合起来,在对内传播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传播力。2018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泉州多媒体节目制作中心”成立。该中心作为泉州对外宣传的特色平台,将依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覆盖全球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平台,向全球立体传播,讲好泉州故事和海丝故事,成为传播闽南文化、树立泉州国际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猜你喜欢
晋江两江闽南
凶手老罗
闽南文化传承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医者颂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晋江经验”之探啧:梳理及评析
如果我有剪刀手?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