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秀美乡村与乡村旅游探讨

2018-04-21 01:15
城乡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村庄旅游建设

■ 彭 峰

根据《江西省“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年-2020年)》的指示精神,江西省各地、市、县都在大力开展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的新农村秀美乡村建设,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当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对人才、就业、农民收入、经济发展等方面影响深远。

秀美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较快增收。而乡村旅游的开发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刺激当地消费,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所以,秀美乡村与乡村旅游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从目前来看,秀美乡村建设大体把乡村按照实际的情况及周边环境和配套条件分为以下三类:

(一)需要整治的村庄

此类村庄整体环境脏、乱、差,村庄规划无序,还缺少保障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对于这类村庄,主要是进行七改三网建设,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电网建设、广电网络建设、电信网络建设。按照七改三网的要求,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力求把村庄治理成“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四化村庄。净化就是村庄内主道及人行道路等公共区域干净、无杂物堆放,周边无杂草垃圾,整体干净卫生。绿化是指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河岸栽种植物,进行乔灌木及草坪的组合搭配。乔木可以采用本地树种,如香樟、榉树、桂花等,灌木可以采用黄杨、海桐、月季、麦冬等,同时建设环村绿化带。甚至可以每村一特色树种,如桃树、橘树、樱花等,增加村庄的可识别性。亮化是在村庄内主道布置路灯,便于村民夜晚安全出行,体现人性化设计。美化是指在村内某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公共区域设置休闲活动场地,庭院统一设计,发展小公园、小花园、鼓励村民种花种草,建设三园—菜园、花园、果园。此类村庄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但是不太满足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

(二)完善配套的乡村

此类村庄自身环境条件及周边环境较好,但是周边配套不足。在七改三网建设的基础上,建设8+4公共配套服务项目。所谓8+4公共配套服务是指:1.农村公共服务平台。2.卫生室。3.便民超市。4.农街书屋。5.文体活动场所。6.垃圾处理设施。7.污水处理设施。8.公厕。9.小学。10.幼儿园。11.金融服务网点。12.公交站。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村庄房屋外立面的改造,统一风格,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示范村庄的延伸段,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三)提升品质的示范村庄

此类村庄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有自身的特色和民俗文化,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来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此类乡村,在完善其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要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及传统的人文文化。特别是对年代久远的历史遗迹,以保护和修缮为主,不能肆意去破坏和改建。对此类村庄的建设要求是,力求做到“基础设施好,产业发展好,公共服务好,生态环境好,乡风民俗好,社会治理好”的六好村庄。此类村庄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

按照相关政策的指引,江西省内的秀美乡村建设风格统一按照白墙盖瓦的徽派风格,突出示范村的带头推动作用,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示范村秉承精致规划、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坚持统一组织、统配定点、统管规划、统建项目、统筹资金、统揽管护、连点呈现、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精心打造一片相当规模的高品质示范村庄景点。

如何打造度假乡村

打造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乡村,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大幅提升以农家乐等形式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模式,重点突出新农村示范村落的带头作用,使之成为一个亮点,由点带面,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地域性村镇集团模式,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种模式的开发总结下来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一)民房改造景观化

以环境营造为主,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以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理念为指导。民房改造景观化的重点在于以景观绿化改造为主,建筑外立面形式为辅,突出徽派建筑及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结合。民房的外立面改造需要统一形式,在颜色和形式上适当调整,比如统一白墙,徽派山墙面的处理,灰瓦的选择,门、窗等的处理形式等等,并不需要大改大建。民房周边的场地需要进行景观化处理,比如庭院场地铺装化,一些民俗特色小品的点缀,庭院与庭院之间用绿化种植进行隔离,靠近车行道一侧栽植行道树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利用农户庭院进行三园的建设。把庭院内多余的土地用来种植菜园、花园、果园,这样既改善了农户的居住环境,又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发展。所以,民房改造景观化在秀美乡村和乡村旅游领域内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基础设施规范化

对道路、污水、排水等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农民来讲,道路、污水、排水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子孙后代生活环境的大事,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从规划层面而言,必须合理规划村庄原有的道路系统、污水系统及排水系统,调整村庄原有的不合理路面,整治每户的污水排放系统,采用具有环保效应的生态污水净化装置,重新改造已有的排水沟,尽量做到路面干净整洁,污水循环利用,排水与灌溉分离有序。

(三)景观环境田园化

在保护原生态植被和农田利用的基础上,以田园风光为主体,以符合都市生活、消费为标准打造观光、休闲场所和满足都市人乡村情趣的农耕文化建设,同时适当举办一些葡萄节、赏梅节等来吸引人气,提高互动、亲子体验,达到创收的目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村庄的特色文化。不同的村庄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把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挖掘出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在农耕小品或者农耕创作上。

(四)土地开发集约化

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督,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户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砍等土地修建一些具有乡村风格的农家乐或者娱乐性建筑,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具有历史时代感的乡村老宅必须加以保护和修缮。这些都是乡村的文化底蕴,是对历史变迁的见证。只有认清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五)产业开发有文化

注重产业支撑,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经济发展,培植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旅游活动。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可以说乡村建设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持才能加快发展,同时文化的融合又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环节。

展望未来

乡村旅游发展要走出“农家乐”的基本层次, 探索精品化、规模化和国际化道路,必须在投资、土地、人才与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有更大的投入。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更大综合效益寄予厚望。文件中倡导以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可以预见,随着文件的全面贯彻实施,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都会紧锣密鼓地颁布实施,各部门、各地、市、县支持秀美乡村和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会陆续到位。笔者相信,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把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红红火火,成就我们美丽的“大农村”。

猜你喜欢
村庄旅游建设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旅游
村庄在哪里
村庄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