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探讨

2018-04-23 08:56母海林
财政监督 2018年8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人员

●母海林

当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在众多高校中保持竞争力和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更好的教学环境,各大高校不断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等,然而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各项费用的使用是否达到最优效果,是否实现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绩效审计才能发现问题。通过高校绩效审计可以对学校各部门的资源利用率、有效性、经济性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一、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现状和特点

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绩效审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罗文(2016)从高校教育经费角度出发研究了绩效审计,提出应该加强审计部门独立性,信息化建设和多元化建设;王立平(2010)在探讨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绩效审计观念、机制问题、缺乏审计依据是制约绩效审计的原因;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陈晓芳(2008)认为应该包括人力资源配置、管理责任、资金和管理服务质量;而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姜猛(2015)从办学思路、专业学科建设、学科质量、教学质量等7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总的来说,关系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预计未来会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教育经费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增加,并从2009年的165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3613万元,增长率达118%;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10年的1467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21万元,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在7年内,从676所增加到741所。2015年,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为1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7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是十年前的9.2倍。可以看出,高校经费支出在逐年递增,那么如何将科研经费更好地规划利用,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经济效益,就需要对高校进行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前瞻性。高校的所有科研教学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但是高校绩效审计可以立足于高校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当前经济活动的有效评价,对未来的收益作出预期判断,对促进高校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因此具有前瞻性。二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高校绩效审计参与的被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比如合作企业、企业的相关附属单位、不同学院的科研项目等,其社会效益难以从某个具体的指标或者数字来衡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

高校的绩效审计的工作正处于刚起步阶段,传统的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仍是主要方式。1991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绩效审计第一次提出,标志着绩效审计进入试验阶段。随后在2001年,高校绩效审计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大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审计机构并招聘审计人员;2004年,教育部提出了审计的“三个服务”方针,旨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对于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在同年6月份,颁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初步界定了高校的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和审计职责以及相关法律责任;2007年又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的绩效审计,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审计提供行政法规;而2010年颁布的《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领导的经济责任等相关概念,丰富了高校绩效审计内容,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总的来看,绩效审计发展虽然在国内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论基础和相关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下面从高校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问题分析。

三、高校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前存在的问题

1、审计环境欠佳。审计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现在我国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样,矛盾重重。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高校绩效审计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看重,因此放宽了行政权力,并给予了较大的财政补助,致使在进行高校的绩效审计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领域扩大。相应地,一旦宏观经济环境改变,审计遭受的压力和挑战也会增大。另一方面,高校的绩效审计在法律制度上也存在不足。虽然2010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使得绩效审计有了法律依据,但其针对性并不强,对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难以依法进行。高校有别于企业单位,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其内容、职责权限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高校绩效审计无法可依。

2、高校高层领导人缺乏审计意识。高校在自律的基础上运作,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包括持续监控和定期自我检查以揭示与内部和外部标准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这种质量效果的高低取决于高校领导人的审计意识,必须有强有力的承诺,相信其益处,愿意揭露弱点并改善绩效,才能使内部质量保证真正有效。然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领导不愿意将学校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披露出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越来越多地接受高质量的审计,随之发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是本校的财务人员,一旦发现问题,为了学校的形象,往往会粉饰太平,于是审计成了一个形式化过程。高层领导人必须意识到,问题并不会因为掩盖而消失,而定期及时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审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加大,只有高层领导积极关注,审计效率才可能提高。

(二)高校绩效审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指标体系构建模糊。高校开展绩效审计,需要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和标准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将审计结果与评判标准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出高校存在的问题。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高校绩效审计包括的范围太广,难以将相关信息收集齐全并建立完整的指标。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情况又不一样,无法采用统一的审计标准,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人力和时间上消耗的成本也不可估量,至今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标体系,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展开。

2、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技术方法和专业知识上不能满足审计需要。我国审计的历史不长,绩效审计人才更是缺乏,而高校的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为社会培育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责任、资金、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等,这也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社会科学、人力资源等综合学科的知识。但是我国审计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西方国家相差较大。此外,高校比一般的企业单位更注重科技发展,因此很多相关信息都可以利用技术隐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要掌握最新的审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软件不断更新,功能在不断细化和完善,审计人员应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3、传统审计方式占比较大。不同的高校审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传统审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黑龙江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只有3个,但是年度审计项目有6项,加上财务收支审计不低于10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尽管审计人员合理安排时间,一人安排多重任务,但是在传统审计的方式下,根本无法兼顾。审计人员重点在于完成审计任务,对审计中出现的误差也会视而不见,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传统审计方式虽然已经广泛应用,被审计人员熟练掌握,但是对于如今数据量不断增加的项目而言,仍存在很多弊端,学会如何运用绩效审计方式,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势在必行。

(三)高校绩效审计结束后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审计披露。审计披露就是将出现的问题公开化,让社会公众了解项目审计结果,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虽然高校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不能披露全部审计结果,但是正因为如此,审计部门公布审计结果后整改慢,反而会降低高校经济活动审计的有效性。对于项目的审计结果社会公众有权知晓,只有面对社会公众,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才能治愈“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顽疾。信息披露是拒腐防变和惩恶扬善的需要,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例如在教学经济活动中,因为管理监督的忽视而浑水摸鱼,造成某项目的实际数据不足,缺乏真实性,审计依据不足,将会引发很大的审计风险,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反之,如果审计对当时的问题进行信息披露,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评价,那么即使有人提出审计报告存在质量问题,也会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谅解。

2、后续追踪审计不全面。绩效审计结束后,需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后续追踪,不能只凭借审计报告就结束这个项目,还要进行跟踪报告,否则绩效审计也就失去了原有意义。后续跟踪审计不仅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对问题采取了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更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步骤,因此要对其引起重视,让高校负责人正视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

四、高校绩效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审计内容和方法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师应该以及时、经济高效的有助于高质量审计的方式来规划审计,同时遵循良好的项目管理原则;二是审计计划应考虑、了解被审计单位要求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可能的证据来源和可审计性,并审查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明确审计目标、问题、标准、主题和方法(包括搜集证据和进行审计分析的技巧);三是必要的活动、人员配置要求、足够的能力,包括聘用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人力资源以及可能获得的外部专业知识,都是关键项目以及审计的主要控制点。高级管理层和运营管理层以及审计团队应充分了解审计的设计及其涉及的内容。通常,关于总体审计设计的决定及其对所需资源的影响将涉及高校的高级管理层,以解决审计目标和审计问题。

在设计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必须确定收集充分和适当审计证据的手段。这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来进行:从确定总体审计设计(要问哪个问题,如说明性、描述性、评估性),到确定观察级别(如查看流程或个人文件)、方法学(如全面分析或样本),再到特定的数据收集技术(如访谈或焦点小组),应谨慎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抽样技术。规划阶段应该包括旨在建立知识,测试各种审计设计的研究工作,并检查是否有可用的数据。这使选择最合适的审计方法变得更加容易。

(二)加强高校领导的审计意识

首先,在外部审计进驻前,高校内部需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并自行整改,以做到尽职配合调查。其次,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作为工作交接重点内容,以此来明确领导的经济责任,加强领导的责任意识,引起对审计的重视。最后,积极推进绩效审计,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通过研讨会和交流论坛来宣传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促进高校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加大扶持力度,使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三)完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高校科研项目众多,在工科、理科、经济学、管理学等教学中都有涉及,但是目前并没有设立专门针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主力军,培养人才的摇篮,科研团队、审计工作人员都要深入研究绩效审计理论,学习将国外先进审计案例引入实践中,完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将实际和理论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针对不同项目,参考专家建议或者审计署相关规定,设定不同的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对于不能通过实际数据得到的项目要陪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杜绝违纪违规现象,保证所有项目审计人员和专业人员百分百参加绩效评价。

(四)审计结果公开化

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对于审计结果有问题的地方,及时公布在校刊或者官网上,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也要广而告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相关政策建立监察小组,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审计结果不明确的项目要进一步确认和考察,不能让公众质疑高校的审计质量,也不能让绩效审计效果大打折扣。总之,要实行公开制度和全员参与制度,鼓励审计人员相互监督,提升审计质量。

(五)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目前的高校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而高校审计部门经费较少,培训力度较小,业务面狭窄,接触的实际项目并不多,导致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专业知识缺乏。因此,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专业素质:第一,加强审计人员选拔制度。选择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兼具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的混合型人才;第二,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帮助新员工早日熟悉操作流程,在岗后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增强计算机能力;第三,重视审计人员的个人实践能力。不断进行高校交流学会,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实现融会贯通。总的来说,要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04).

[2]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7).

[3]姜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模式创新与指标构建 [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4]林涛,冉萍.高校绩效审计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5]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05).

[6]吴俊,高二华.高校绩效审计探析[J].科技信息,2008,(32).

[7]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03).

[8]韦小泉.浅析高校绩效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6,(01).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跟踪导练(四)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紧急疏散下的人员行为及建模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