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8-04-24 12:14田青王定成薛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校

田青 王定成 薛羽

摘  要 针对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从对其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案以及益处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信息类工科;课外创新;能力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0-0056-03

Research on Rais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Disciplines//TIAN Qing, WANG Dingcheng, XUE Yu

Abstract In view of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schemes and benefits of fostering their various aspects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ir extracurricular times.

Key words information-technology;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ability fostering; college

1 前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商务、金融和医疗等产业对智能化的要求的提升,以信息类专业为代表的高校工科毕业生供不应求。然而,现今的信息类工科毕业生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现今高校教学普遍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甚至很多高校还存在“填鸭式”[1]或“一言堂”[2]式的教学方式,而留给学生课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时间严重不足,甚至忽略了课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类工科专业本身涵盖很多工程实践的内容[3],如果高校因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将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甚至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如高校在信息类专业中普遍开设诸如C/C++语言、数据结构等程序设计类课程,而根据教学经验,除了有效学时的课程理论教学外,学校安排给学生的实践上机学时通常不到课程学时的1/3。在这有限的学时内,想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编程技能着实困难。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实践类岗位对其能力的要求。

2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为弥补高校对信息类工科学生实践培养的不足,如能利用其课余时间来安排额外的有意义的课外创新性培养内容,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并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4-5]。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通过课外创新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甚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汲取更多的課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应对压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这种课上教学和课下创新培养的相互补充,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得到辅助性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对高校信息类学生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完善高校专业教育的不足,助其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3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能力培养方案探索

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信息类工科专业本身就涵盖了实践的成分在里面。为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学时安排不足的问题,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安排实践性的训练内容很有必要。具体而言,可结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实训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其实践和动手能力。

以单片机和数字电路类课程为例,这类课程内容涉及大量诸如电容、电阻、二极管、变压器等元器件和电路联通原理,要让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若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实现诸如自动计时红绿灯、智能避障小车之类的实际作品,将使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培养主动寻求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个实训过程的锻炼,将能显著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反过来,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而言,通过某一或几门特定课程课外实训内容的锻炼,不但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将进一步泛化提升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单片机课程课外实践内容中掌握的电路图绘制、电路板PCB制作、电子元器件焊接测试和汇编程序烧写等知识和技能,对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中理解计算机电路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也有很好的迁移辅助帮助。

理论研究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各种工作岗位对在岗人员的问题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尤其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安全监控、智能购物、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且高尖端技术也在日益井喷式涌现,而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各大高校的信息类工科毕业生。以近年热门的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新的理论和算法层出不穷,而毕业生对热门行业大都有趋之若鹜的心理和倾向,然而仅凭课堂上有限的课程设置和书本知识,将来走上有关岗位将很难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能力。因此,高校或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信息类工科学生问题发现、提炼、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为此,教育机构和大部分高校已设立诸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简称为“大创”)之类的学生主导创新课题研究计划,通过让学生从指导教师课题中提取难度事宜的子课题或自拟课题来设立大创课题,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通过课题研究,使得学生提高主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大创之类的创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都将得到较好的提升。根据以往的学生指导经验,大部分信息类工科学生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课题抱有浓厚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在此情况下,若高校能提供对口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在对口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大部分学生在科研方面都能有较好的能力提升和成长。其中不乏有些学生在指导教师辅导下,在本科期间就能做出较好的理论成果。短期来看,这有助于他们毕设题目的选定和实施,以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长远来看,也为学生将来的深造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自我展现能力培养  在课外创新活动过程中(甚至课外创新之外的活动),对信息类工科学生而言,他们还需要培养锻炼以更好地展现和表达自己,包括个人魅力展现和个人能力展现。对个人魅力而言,涵盖了身体素质、个人教养和品性等方面。尽管很多方面与生俱来,但也可通过后天的锻炼培养来完善,如个人品性和修养。鉴于信息类为代表的工科学习的特点,大多数工科学生通常寡言少语,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显然不利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示。

另一方面,对个人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来提升。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实则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常言道:自信出自实力!个人能力也是学生更好自信展现自我的初始基础。

根据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的普遍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自然展现能力进行培养:

1)在课外创新活动中,适时让学生通过公开作汇报、当众讨论交流等方式锻炼自己和展现自己;

2)基于特定话题,通过师生间对话、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展示个人观点,提高问题表述和交流能力。

3)基于课外创新成果,锻炼和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得成果的推销能力,包括论文、专利等形式的成果书面撰写能力和Presentation等形式的口头展示能力。

综上,要在课外创新活动之中穿插侧重锻炼学生自我展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对信息类工科学生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将来毕业后能够将自己“推销”到对口理想的工作岗位。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常言道:众人划桨开大船!尤其在现今讲究团队协作的时代,个人单枪匹马通常难以胜任课题项目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因此,除了要培养学生个人层面的实践动手、科学研究和展现能力,还要注重对信息类工科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对需要团队协作的课题项目,可在团队内部指定(或让学生自己选定)团队负责人,然后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和特点进行任务分工,开展协作。通过团队负责人的总体组织和调度,以及团队全体成员的齐心合作,实现整个任务的分解和实施。相比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自我展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以上各环节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反之,若学生的团队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则将对其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负面的羁绊效果。

4 信息类工科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对专业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为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校信息类工科专业,对学生仅提供课时有限的课堂教育显然难以满足专业的培养要求。为此,高校若能根据信息类工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为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对专业教育将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和补充。这将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等并举、综合素质优秀的高等人才,有助于缓解用人单位对用人需求“供不应求”,而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

5 结语

本文针对当下高校信息类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从对其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案以及益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主动理清信息类工科专业培养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条件,有的放矢地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做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将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长远而言,对高校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将利于学生的个人成才、高校的良性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J].吉林教育:综合,2016(32):59.

[2]陈绍灿,黄亚平.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8):21-24.

[3]米曾真,陈鸿雁,王先全.信息科学类“双创型”人才培養机制研究[J].教育界,2017(18):121-122.

[4]李志生,李冬梅,等.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7(z1):5-7.

[5]朱德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