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庭院设计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2018-04-25 06:24刘雪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庭院园林景观

贺 香,刘雪梅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0)

我国园林在最早的时候是苑囿台,面积广袤,功能复杂。建筑不过是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少许的人工点缀。后来发展到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园林,他们的园林面积有限,只能在其中模山范水,建起假山水池的私家园林。面积虽小,但人们追求山林真趣的愿望不变,即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土地资源更加宝贵,城市居民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之中,与自然隔绝。设计师在建筑里面引入自然景观,将建筑与周围景观融合。现代私家庭院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地方。私家庭院空间,不仅美化了生活空间,而且是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一个过渡,保护了住宅的隐私和安全。建筑与庭院的自然衔接、过渡,实现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追求。

1 融入自然的建筑设计

构成园林的四要素是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建筑作为园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纳入园林的整体设计。现代设计,在开始之前,都要进行实地勘察,目的就是了解场地周边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与场地直接的相互影响。一个成功的庭院设计,其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定是协调的。

1.1 打破建筑与景观的界面

景观生态学里的有一种观念叫做边界的丰富性。在水陆交界处,环境最为敏感,生物多样性也是最丰富的。因为它具有水生生态圈和陆地生态圈两个环境。在庭院的设计中,庭院可以看做是人工构筑与野性自然的一个中间界面;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室内外的边界,建筑的外墙、走廊、门窗等,又是建筑与庭院的边界。在此蕴含了建筑与庭院景观之间无数可能与影响。

庭院建筑一般都是开敞的门窗,以便欣赏户外景观,如图1、2中融入自然的日本庭院建筑。半透明和透明的材质运用,使建筑围护结构在视觉上“消失”,模糊了边界,消解了建筑体量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且由于视线通畅,将自然引入室内,使它们无缝衔接。另外,一些玻璃材质,青山绿树、灯光霓虹都可以倒影其上,使得建筑与景观内外一体。

图1 四面开敞的日本庭院建筑

图2 建于自然之中的日式建筑

1.2 多样的建筑形式或形象

在现代设计里面,形象的视觉知觉,比任何其他的知觉体验,更直接鲜明,有力量。建筑形象的变化,可以带来明显的视觉体验。建筑景观一体化发展中,为了取得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师从改变建筑的形象着手。

1.2.1 柱廊

建筑的底面,不可避免与土地接触。底层架空的形式,则是对场地与自然的谦让与保护,如图3所示为萨夫伊别墅的架空底层。底部实墙向内退让,消解建筑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削弱建筑底部基础的敦实感,使得建筑变得轻盈、通透。1去除了建筑的实墙,其下面的空间,可以形成柱廊组成的通行空间,与建筑取得统一,或者引入植物、水体、与周边自然协调,攀爬的植物、倒影水面,进一步促进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图3 底层架空

图4 屋顶花园

1.2.2 屋顶

建筑的顶层出现了多种建筑设计手法,主要就是将建筑的形象弱化或隐藏,弱化人工痕迹,使得不再是突兀的庞然大物。类似空中花园的形式,覆土、垂直绿化等,如图4萨夫伊别墅的屋顶花园,将自然引入屋顶。[2]或顶部开大小适宜的天窗,直接将天空纳入视野之中。另外设计成倾斜的屋顶,像是从土地生长出来,让建筑充满动势。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内在的张力上,缓解建筑与环境的矛盾。

1.2.3 四边门窗

建筑的立面处理,最直接的就是前面镂空开窗。一方面是通风透气的需求,最主要是可以将窗外的风景引入室内。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在西湖买船时,在船两面开窗,“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3]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船上人欣赏两岸美景,岸边行人亦可观看游船中的人,互为画图。

表1 多样建筑形式与环境融合

2 与建筑呼应的景观设计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把建筑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因素来考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建筑退居其次。建筑与景观一体,不仅体现在建筑的低调与谦卑,在本身体量和材质方面做出的努力;更在于与之相应的周边景观设计,要恰当的与之呼应,形成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和谐景观。

2.1 视线的呼应

古典园林里曲折蜿蜒,却是有章法可言。所谓步移景异,柳暗花明,就是根据人的游览时的赏景心里设置。园林一方面创造如画美景,一方面就是创造观景的视觉点。园林里的借景、框景、引景等,都是追求这样的效果。

园林里运用门洞、漏窗,也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同时,在人是最佳视角内,设置视觉焦点。如图5在很多日本茶室建筑里,建筑为了通风和观景效果,整墙开窗,追求开阔感。建筑低矮,内部的人也是席地而坐,人的视线较低,这时,室外的庭院,正对视线的地方,孤植一颗古树、撺掇几块顽石、放置一个精致雕塑,都是精心布置的景观。让室内观赏的人,获得美的享受,触动情思。

图5 与视线齐平的门窗

如果是身处高处,视线远可在庭院之外,远处的青山连绵,白云万里都可以成为借景。俗则屏之,嘉则收之。[4]园林里的一切手法都是为了创造美的观赏视角,将美的景物发挥到极致。在设计时,应该考虑视线的观赏效果。

2.2 风格细节的呼应

园林崇尚自然,自然的材质,如石材、木材、竹等,质感朴素温润,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自然的气息,易与山水、花木等自然景观融合协调。就地取材 ,不仅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在材料的运用上,当地的材料,易于周边的环境氛围相同,容易与环境找到对话。

另外,室内外装饰手法和风格的统一,可以是内外呼应。如室内有水景、置石等,室外采用统一的形式、材质、色彩等与之呼应。在一些关键地方,如建筑玄关处的地面与室内采用一样的石材,室内外统一,自然的过渡。

此外,还有风格气韵等方面的呼应。一弯溪流,一墙之隔,流水虽断,意趣不断;散置的石组,一门之远,掇三点五,亦可意蕴无穷。

图6 迈耶住宅穿墙而过的大石块

图7 流水别墅里保留的石块

比如,迈耶住宅立面采用整块的玻璃,透明的材质,将内外结合起来。玻璃窗的两侧放置两块山石,整体看起来是一整个山石穿墙而过,好像内外是一体的。[5]这种手法,类似中国传统园林里的山脚处理,山形虽断,但是山势连绵。流水别墅与自然的融合则浑然天成。流水别墅被誉为“从自然里生长出来的建筑”,那坐落在最高处的山石,伸进起居室,成为壁炉的炉床。[6]

3 建筑与景观的内外之辩

建筑在庭院环抱之中,中庭由建筑围合而成,庭院空间是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个过渡。建筑大师莱特形容日式庭院:“穿过一座一座的建筑,狭窄的侧边敞开的走廊,把这些分散的建筑联系在一起。”[5]庭院里的游廊,曲折萦回,其间又穿插花木、爬过山谷、跨过水面,最后又与建筑相连。建筑与自然,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

建筑融入周围环境,在花木掩映中,才是自然舒展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建筑的形式和设置是自由灵活,建筑梁与墙向外扩展,形成柱廊空间。类似游廊的建筑,园林里的漏窗、门洞、珠帘、玉屏这些建筑形象都是起分隔作用的。可是它们在分隔的同时,又不完全围合,而是与周边自然环境对话。一方面将在自然风景里融入了建筑实体,将户外空间进行围合;另一方面,建筑实体形成的围合空间,并不是完全封闭式的围合,一般是一边是建筑,一边是自然山水,并且上面是完全敞开的。内外之境,似隔非隔,窗外翠林花影依稀可见,帘外清风花香亦可知。小而得体的帘和屏,使空间层次丰富,意境含蓄,给庭院增添了美感。

4 建筑与景观的时空交融

步移景异,在人的行进中,随着建筑空间的转换,景观随着变化,这是一种动态的交流,景观与建筑的一种动态融合。庭院以游,建筑以用,在行进的过程中,时间流转,空间也发生变化,时间空间得以交融。

建筑是光的艺术,其实也就是时间的变化艺术。一天中的日升月落,影响建筑的空间感受。建筑里的漏窗、栅格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日出晚霞、潇潇秋雨、皑皑白雪,窗外的景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景物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变化性和生长性。春华秋实,潮水涨落,白墙渐渐斑驳、石板长出青苔、秋千慢慢腐朽,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乘以时间这个数才会发生,时间是材料呈现的重要条件。

5 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增加了庭院的美观,使得建筑和庭院获得生机与活力。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建筑出发,对建筑形式进行设计,打破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二是从景观出发,园林的设计要考虑与建筑的协调,考虑人的观赏视线。达到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建筑的形式要多变,运用贯通自然与建筑的长廊、分隔空间的景墙、大面积的玻璃窗等。在设计时,要将建筑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达到自然与人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德雯,孔宇航.界面的消解与交融——建筑景观一体化创作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J].建筑与文化,2013,(12):50-51.

[2](法)勒·柯布西.走向新建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清)李渔.李渔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4](明)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5]段亚轩,张乘风.建筑内外空间的融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1):13-15.

[6](英)理查德·威斯顿.建筑大师经典作品解读[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庭院园林景观
景观别墅
回到庭院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庭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庭院中的童年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