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现状的乡村再生
——西营镇老峪村景观营建

2018-04-25 06:24吕桂菊刘大亮赵明远赵兰勇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

吕桂菊,刘大亮,赵明远,赵兰勇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3.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1 乡村现状与乡村再生的关系

中国乡村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定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乡村梦”。美国学者柯布·道格拉斯说过:“世界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还保留了乡村”。研究“三农”问题的著名专家温铁军认为:“稳定的乡土社会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然而,当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经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去工业化”,最后到“多元化”[1]的过程时,很多乡村地区却出现了整体衰败和功能异化现象。

1958年的城乡户籍制度,导致乡村与城市之间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造成乡村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乡村产业低迷、人口空心化、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资源环境紧迫、城乡差距扩大,乡村出现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农业发展落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 (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乡村正以惊人的速度破败[2]。

同时,乡村也在积极发展谋出路,通过凸显不同的功能达到快速的乡村经济增长,出现了乡村农家乐,乡村拓展营、乡村民宿区、乡村农场化、乡村公园化、乡村城市化等一系列功能异化的现象,也出现了“乡村让城市更美好”的片面思维[3],认为乡村重生后的服务主体是城市观光客。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再生应回归乡村本质,重塑乡村内源,服务本地村民,促成乡村再生。

“再生”,即再造、重生,最早源于道教理想,是对死而复活的一种盼望;西方生物学科的再生则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再生在现代工业中的延伸意义则是指对某些废品进行加工,使其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如再生纸、再生金属等。“再生”对应于乡村地区即“乡村再生”,是基于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面向现代转型,突出内部造血更新,在保有乡土性基础上,重新挖掘与塑造传统乡村的功能与价值,并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适应并匹配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过程[4]。

2 经验借鉴

“三农”问题在台湾地区同样存在,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工商业高速发展,城市展现“磁吸”效应,人才、资金与建设项目涌向城市。20世纪90年代台湾进入工业化中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台湾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建设停滞、失去生机现象凸显。

2008年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当选后即提出“推动农村再生计划、建立富丽新农村”的政策主张,台湾地区的农村再生计划注重内生活力的塑造,强化“内部造血”,以现状农村小区为中心,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参与的形式,以多重目标的愿景式规划为策略,重视培育农村特色产业、生态复育及空间景观的活化再利用等项目[5],以此推动农村的再生建设,将农村产业、观光果园、农产品展售中心与民宿等都纳入其整体规划之中,较快地促进了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演变出众多集乡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知名旅游观光休闲乡村小镇。根据不同定位,保护和发展村落文化,增强家园归属感,走精细化农业和休闲业发展之路[6]。

3 西营镇老峪村的乡村现状

3.1 西营镇老峪村区位分析

西营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部山区,锦绣川上游,与泰安市、莱芜市、章丘接壤。被称为济南的“绿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老峪村是西营镇的其中一个山区乡村,村域面积(民居和农田及山体面积)约为500亩,相邻石门沟村、南龙湾村、小南营村,村子主路连通鸭西线、港西路,又与济南绕城高速、京沪高速相邻,地理位置优越,外部交通便利。

3.2 西营镇老峪村自然环境分析

西营镇老峪村所处的济南山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一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必要的蓄水措施必不可少,所以村中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蓄水池,这有效的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老峪村地处山沟之中,三面环山,虽然山下早已经没有水流汇聚,但可以看得出多年前这里也曾经有过溪流从山上流下,近些年由于降水的问题导致村中河流干涸。地形变化丰富,地势起伏较大,地形最大高差近100米,民居沿地形走势建造,高低错落有致房屋高度最高相差34.6米。老峪村多数植被喜阳耐旱,大多数为经济树种,有花椒、香椿、山楂、核桃、杏树等。

3.3 西营镇老峪村人文环境分析

老峪村的民居为石头房,石头为主要材料,另外还有麦秸、茅草、红瓦、石板、石棉瓦、红砖、土、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等。屋顶为硬山式、院落为合院式、装饰内容简洁,寓意多为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峪村村民家中的大门内外均会设置影壁(照壁)位于大门内的称为内影壁,大门外的便为外影壁。西营镇老峪村集会空间很少,基础的活动场地与设施不完善。街道空间丰富、界面变化多,道路多石块和泥土。村中人口逐年减少,居住的村民以老年人为主。

4 西营镇老峪村的乡村重生

4.1 西营镇老峪村设计理念

老峪村地形变化丰富,视线开阔,地形的可塑性很强。本着尊重场地,因地制宜,以村民为主体,传承当地传统特色的原则,寻求场地与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对老峪村杂乱无章的规划进行整理,对重要的节点进行分析设计。

在设计中融入石·间的主要思想,石:表示我们的设计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石材为主要材料;间:代表我们的设计中以空间的营建为重点,同时石·间又与时间谐音,代表了村落中各年代建筑共存的一种现象。旨在利用现代设计手法与当地传统特色相结合,致使老峪村的传统特色能够在这个时代重生(图1)。

4.2 西营镇老峪村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大体上分为休闲区、商业区、农田种植区、民宿区、学习娱乐区、集散活动区、自然景观区等七大部分。

在村庄地势较高的位置设置休闲区,这些位置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景观流线比较完整,通过添加观景平台以及木栈道充分发挥地形的优势。村庄入口主道路两侧的砖石建筑,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进行商业区规划,做当地手工艺品的展示和售卖,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一条收入渠道。目前的老峪村儿童教育空间以及设施并不完善,所以在村落的西北角上的开阔地带进行了图书馆、幼儿园以及儿童娱乐区的规划。在村落地势较低与山体较缓处进行农田种植区的规划,从而表现当地村民传统的人地关系,也是对当地村民种植生活技能的一种展示。村落的中心位置进行了茶楼以及集散广场的设置,茶楼采用架空的结构形式,内部铺装与外部的集散广场相连接;铺装材质为规则的大理石板,集散广场做为村庄的中心广场起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地还起到重要的集散作用。

针对村落北侧山腰向阳并且景观视线良好的废弃建筑进行了重新的改造规划,设置了民宿区,该区域可以为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们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民宿广场的位置景观视线流畅、高差变化丰富,水域、平台、廊架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了多变有趣的景观。在村落的开始与结束地带进行了自然景观区域的设计,这两块区域地形变化极为明显,又代表了村落景观流线的开始与结束,所以结合当地的植被以及景观特点进行了自然景观节点的处理。

4.3 西营镇老峪村景观结构(图2)

西营镇老峪村景观结构为“两轴一带多节点”,以主路为纽带串联各个节点空间,完善空间功能性的同时,让景观结构更加的完整。主路形成景观结构中重要的景观带和功能带,两轴方向与景观带的方向接近垂直,由南部、北部山体的特色景观空间构成,一轴为北部山体凹地形的自然景观空间和与其遥相呼应的南部山体地势较高处的标志性景观空间构成;另一轴为北部山体的儿童娱乐区、学习区以和南部山体的自然水泡空间构成。节点空间分布在景观带和景观轴线的周边,突出主体功能和空间的同时丰富乡村空间、形态和功能。

图2 老峪村景观结构及视线分析图

4.4 西营镇老峪村视线分析(图2)

根据每个节点的景观视线效果对设计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尽可能的使每一个节点都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整个设计趋于完整、统一,不至于有的节点看起来很孤立。例如在村落入口的环山道路东南侧设计了村落标志性景观,在环山道路上三十度角位置可见,同时在停车场及休息区、木栈道、山地环路设计的视线开阔且景点丰富的位置设计了观景平台,这些观景平台的设计大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平台上至少有三个角度可以进行观景。

4.5 西营镇老峪村交通规划(图3)

老峪村原有道路布局不完善、狭窄不舒适,乡村再生措施之一便是道路的重新规划,老峪村主街(一级路)呈东西向,连接村落入口、集散广场和位于主街尽头处的文化标志景观——在原有石头民居基础上改造的图书馆。为了解决南北交通的便捷,设置联系主要功能空间的环路(二级路),依地势起伏呈蜿蜒曲折的形态。再以环路和主街为中心,设置巷道从而到达各个民居和节点(三级路)。另外,村落北侧山体的视线极为的开阔而且可以完整的看到整个村落,所以在北侧的山体上设计木栈道,木栈道随山体走势而设,以观景休息为主要目的。

图3

5 结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急速衰败或者功能异化,乡村要发展,必然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国家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城镇化,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所以,乡村发展必然以乡村特质为内在动力和源泉,注重文化生态和村民的生活质量,尊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传承当地传统特色,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乡村理念,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将特色理念渗透到乡村的大街小巷,在人们享受完善功能服务的同时感知乡村特质和文化,增强人们对乡村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实现乡村再生。

参考文献:

[1]赵丹,罗震东,耿磊.苏南地区乡村发展演进及其复兴战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2]陈喆.周涵滔.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2,(04).

[3]陈一峰.黄政民.古城再生—基于3个案例的设计策略探讨[J].建筑学报.2013,06.

[4]陈绪冬,陈眉舞,潘春燕.乡村地区再生的复合型规划编制框架与案例 —从系统管控到空间行动[J].规划师,2016,(03).

[5]周志龙.台湾农村再生计划推动制度之建 构 [J].江苏城市规划,2009,(08).

[6]张曼,谷贺.台湾“富丽乡村”建设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J].技术与市场,2013,(07).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传统村落:小开屯村
火山塑造景观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