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式

2018-04-25 05:50杨洁辉刘建莉刘志刚
价值工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杨洁辉 刘建莉 刘志刚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厘清了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概念,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位一体目标: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型,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个维度阐述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However, in som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separated,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hasizes project rather than students. This article firs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explores the four-in-one obj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 featured practical ability + management ability + N individualization ability. On this basis,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mpla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evel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 two-track base system, the four-in-o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expounded.

關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bility;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2-0220-04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个别看似热闹的双创教育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反而负面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并误导在校学生专注于急功近利的就业创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个别学生创办企业,更要作为一种“广谱式”的综合系统教育,进行创新创业精神、思维、能力、行为方式、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厘清什么是创新创业?什么是创新创业人才?什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 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

1.1 创新创业

熊波特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过程,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发并利用一种新的原材料,或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波特还强调: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之后又有多位学者专家强调创新包括商业化、市场化或实践应用的过程,点出了创业是创新商业化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此相对应,创业虽与创新有紧密联系,但又有所不同。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最初,创业的导向是就业,即创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从动机上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生存型创业以就业与谋生为目的,例如在校园里经营一家商店、干洗店、饭店等;创新型创业以新市场、大市场为目标,是能创造出新需求,或满足潜在需求的创业。创新型创业占比相对较少,杰夫·戴尔等[1]认为这一比例仅有10%-15%,而德鲁克[2]认为“每100家企业中也只有一两家”。

当前,“创新创业”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创新”和“创业”,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和创业的方向性:创新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而创业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创新创业”既内在包涵了“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是更高一级的体系[3]。

1.2 创新创业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创业人才?或如何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天赋异禀,他们的脑结构与众不同使他们具有创新创业的特质和能力。而更多的研究证实创新创业者的特性和能力不仅仅是天赋禀异,还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例如,面对风险的勇气,被有些研究认为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特质,或创新创业者必须是风险爱好者,而德鲁克[2]认为,当创新创业的机遇存在的时候,没有比进行创新创业风险更低的选择了。创新创业之所以被认为高风险,是因为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大部分人缺的是能力和方法,勇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需要特别指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仅是创办企业的人,而是具备创新能力而能够在创新管理模式、创办社会组织、创新研究领域等领域“建功立业”的人[2]。王晓文和张玉利等[4]、谢雅萍等[5]、Chandler等[6]国内外研究还发现,创业者或员工创新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企业绩效和个人绩效等都有积极影响。因此,不管是否创办企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都可以称为创新创业人才,而且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

2 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当前,关于创新创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戴尔等[1]将创新创业能力总结为五种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联系性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交际能力;而德鲁克则强调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1];Chandler等[6]认为创新创业者在不同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可能会扮演三种角色:创业角色、技术创新角色和管理角色,这三种角色依次需要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创新创业能力还应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总的来看,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分为两类:探索发现的能力和执行实现的能力。在此基础,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以“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四位一体能力培养为目标。

2.1 专业创新能力

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课堂、脱离专业教育。相反,应该在专业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提问、探索、观察、实验等创新能力,通过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创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挖掘、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并能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因此,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双创”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2.2 特色实践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我们很难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每一所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都是和这所大学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适应。例如,斯坦福大学依赖与“硅谷”的紧密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网络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持续的良性循环;河南大学利用其留学生优势和地理优势,与郑东新区联合建立留学生创业园,开展科技园区实践教学;而河南大学商学院利用培养众多企业家的优势,通过实施校外职业导师制、承办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些立足高校、区域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的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特色实践能力。因具有天时、地利的培养条件,这种特色实践能力常常成为学生今后创新创业的竞争优势。

2.3 管理能力

德鲁克认为管理与“科学新突破”一样,产生了同样巨大的影响力,或许管理所造成的影响更大[2]。到目前为止,许多人还误认为管理仅仅适用于盈利机构,例如,关于是否参加管理课程,有人会说“我们是科学家,不是商人”、“我们是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我们不是商人”。事实上,任何创新,无论是一家新企业、还是一项新技术、一项新政策、一个新的社会机构,甚至是在个人领域,管理技能都会做出同样的贡献。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教育中普及管理能力培养,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概念能力、组织资源能力、交际能力、计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机会能力等。

2.4 N种个性化能力

所谓个性化能力培养就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挖掘與发展。尽管我们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戴尔等[1]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功的创新创业者所具备的能力各不相同,且极少数能在各种能力方面达到齐头并进的水平。甚至,几乎所有能力都不够强大但能将拥有这些能力的人组成团队(管理能力)的人,也能取得成功。许多创新创业的成功都是具有互补能力的人共同完成的。因此,大学生个性化的能力的挖掘与培养也非常重要。

这四种能力相对独立,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相互联系。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式

现有研究表明创业者、员工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企业绩效、个人绩效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创业绩效、职业成功和创业时间等有积极影响[4],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不同的维度,是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N种个性化能力的复合,传统的教育模式或仅通过一两门课程难以兼顾四位一体能力的培养。

从国内外高校“双创”教育经验来看,许多优秀的高校已经从面向就业的创业教育转变为更为综合、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式、高校科技园模式、创新创业项目模式和导师制模式等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但这些模式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大学,“双创”教育模式要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融合,尤其是面向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基于此,本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维立体模型,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维立体培养模式实现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1 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耦合互动升华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专业课程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例如,河南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开发了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三个课业的设计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培养。其中一个课业要求学生针对开封晟大物流园区大蒜冷库不能灵活存储蒜薹的难题,对物流园区进行改进设计。该课业要求学生成立一家物流服务公司,书写商业计划书,说服企业选用自己的规划服务。学生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书写改进方案,之后去园区现场调研,最后回来修改方案并对服务进行定价。学生对该课业热情很高,能够沉浸于现实问题中。学生通过完成课业,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又从中获得成就感,建立专业自信心和创新创业的成就感。

但选择合适的企业场景,兼顾课程知识和企业实际问题来设计合适的课业并不容易,需要教师首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和社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选择和设计课业情景与题目。

3.2 构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培养特色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差异,尊重并充分利用高校、区域特色。将区域特色需求和高校特色教育相结合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特色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社会与区域需要探索教育路径和模式。以河南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例,河南省在冷链物流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是省政府重点发展的领域,这为河南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同时对河南大学提出了冷链物流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河南大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与河南省政府、开封市政府、鲜易供应链、顺丰冷运、开封晟大物流园等冷链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本科生得以到冷链物流园现场做课业,不仅提升了特色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注入众多的创新创意。总之,该平台的搭建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本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能够为本地政府、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从而为本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服务。

3.3 制定多层次培养方案——培养管理能力

如前说述,任何创新,无论是一家新企业、还是一项新技术、一项新政策、一个新的社会机构,甚至是在个人领域,管理技能都会做出同样的贡献。但目前许多高校课程体系中没有商业管理通识课,许多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管理技能方面无法通过相关课程快速提升。因此,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管理技能等知识的课程与指导是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管理技能培养的课堂也应将优秀企业管理者、创业专家凝聚在一起,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管理技能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能极大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

3.4 建立项目+基地双轨制——培养N种个性化能力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而且容易实现的手段。李刚等[7]认为创新创业项目可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及学生竞赛项目等。通过集中的体验式训练,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充满挑战的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生也能在克服困难和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特长,为个性化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孙晓梅等[8]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仅靠各专业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一个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基地。将创业教育各种要素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的有效载体,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全过程分解教育和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创业基地可以面向全校实现创新创业小班化教学,实现大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项目+基地双轨机制,既是形成创新创业完整教育体系的要求,又是将“项目”和“人”的培养相结合,培育大学生个性化能力的重要载体。

4 结论

创新创业是面向创新的创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仅是创办企业的人,还包括因具备创新能力而能够在创新管理模式、创办社会组织、创新研究领域等领域“建功立业”的人。创新创业能力是个多维的概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以“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四位一体能力培养为目标。不同的大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高校及地方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業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维培养模式实现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克服当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杰夫·戴尔,赫尔·葛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基因[M].中信出版社,2013.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56-63.

[4]王晓文,张玉利,杨俊.基于能力视角的创业者人力资本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4):76-84.

[5]谢雅萍,黄美娇.创业者创业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研究模型述评[J].技术经济,2013,32(5):54-61.

[6]Chandler, G. N., Jansen, E. The 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223-236.

[7]李刚,刘树伟,石晶,韩忠浩.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

[8]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0-12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