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给“冰花男孩”的善款如何使用

2018-04-26 03:31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冰花男孩爱心

2018年新年伊始,云南鲁甸县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王福满顶着“冰霜”上学的照片,引起网民关注,他被称为“冰花男孩”。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前后共计30余万元。随后,针对捐款使用问题,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网民认为.除1月10日现场发放的500元外,“冰花男孩”王福满并未獲得剩余的捐助资金。

给“冰花男孩”捐款需要冷静一下

回到那张照片本身,笔者认为,它其实并不能承载那么多的信息。男孩的父亲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照片大热后,不少人提出资助要求,但自己希望孩子不要因此学会不劳而获,而是要依靠读书和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孩子的监护人表示并不希望接受捐款的情况下,短短几天内仍有30余万元捐款指向“冰花男孩”。有一种捐助,叫“我觉得你需要捐助”。尽管人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却似乎缺少了一点对捐助对象的尊重。

与此同时,男孩所在的学校也承受了巨大压力。一位网友买了50件羽绒服寄到那里.校长只因没有及时告知签收情况,就被指态度“不耐烦”,并被要求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来处理捐赠物。尽管校长表示“于我个人而言,我不需要任何帮助和同情”,但他不得不替学生感谢捐赠者。在这个事件中,笔者没有看到受捐者的懈怠,反而看到了捐赠者的傲慢。

“冰花男孩”们分享捐款,会让爱心升华

有网友质疑“社会捐赠30余万元,‘冰花男孩只得500元”。对此,云南鲁甸县教育局局长陈富荣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这是因为好多笔捐款并没有特别指定受赠人.况且“冰花男孩”个人已经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其父亲也因此找到了新工作,可以经常回家陪孩子,“冰花男孩”的窘迫境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既然当地还有不少像“冰花男孩”一样的留守儿童,他们相对于已经“爆红”的“冰花男孩”来说,更亟待得到帮助,将没有指定受赠人的爱心款发给“冰花男孩”们共享,合情合理,也很有必要让爱心帮助变得更为“精准”。

不管是媒体,还是爱心人士、慈善组织,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来自全社会的温暖与帮助,不能只让少数“幸运儿”接受来自全社会的“锦上添花”之举.而多数需要帮助的人还是只能默默承受煎熬。比如要认识到“冰花男孩”是山区无数留守儿童的一员,头顶“冰霜”上学是众多山区留守儿童共同的经历。让“冰花男孩”们分享爱心,才能扩大社会关注“冰花男孩”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让更多“冰花男孩”都能得到关爱与帮助,让爱心升华。

对“冰花男孩”事件的思考

从云南当地的摸底情况来看,令人泪目的“冰花男孩”其实不是最可怜的一个,比他条件艰苦的孩子还有很多。这实际上表明,当地的精准扶贫、留守儿童保障等工作,还有很多课需要补上。“冰花男孩”事件是契机,也是倒逼。网友几十万元的捐赠,不足以补上多年来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亏欠。因此,云南当地运用好这笔有限捐款的同时,更需要研究更加具体、有效的保障机制,在精准扶贫中精准发力,让更多的“冰花男孩”“冰花女孩”寒有暖衣、学有保障。

让一个“冰花男孩”先温暖起来,是大多数朴素的网友激情一捐时所能想到的。网友不会想到随便一捐会使“冰花男孩”“一夜暴富”,也不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善心“畸形”。面对贫困的孩子,网友动容了,心痛了,捐就捐了。慈善就是这么简单。而让千万个“冰花孩子”被社会温暖,是整个社会的愿望,但撑起这个愿望的,不仅仅是这一笔由“冰花男孩”引起的捐赠,更应该是当地党委、政府的责任,是真正变坏事为好事的用心、用情。这正是网友对于这次捐款的来龙去脉,希望刨根问底、追踪账本的基本心态。他们会担心,这笔钱没能好好帮一个,却被稀释到谁都没明显感觉到温暖的地步。他们会觉得,连这笔钱都做成一本糊涂账,他们以后捐多少心里都不踏实。

(据搜狐网2018年1月11日、《每日商报》2018年1月18日、中国网2018年1月18日综合整理,邹仕泽/整理)

(适用话题:教育、留守儿童、公益、慈善、尊重、理解、关爱、温暖、感动等)

猜你喜欢
冰花男孩爱心
窗冰花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