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测度分析

2018-04-28 02:44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韶关市变动测度

赵 丽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转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1]。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源泉,适应需求和技术变化的产业结构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同时又是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发展区域,韶关市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准确判断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产业升级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近年来学术界广为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学者们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衡量,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全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测度,如高燕采用More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了我国1978-2004年产业结构升级的速率和方向[2],丁焕峰、孙泼泼也用同样的指标对我国1978-2007年的产业升级进程和方向进行了测度[3],而李博、胡进则是采用静态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了1997年、2002年和2005年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4],徐仙英、张雪玲构建了涉及合理化、高效化、高度化三个维度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度了1995-2014年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水平[5]。其二是对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和升级方向的测度,如靖学青、程艳霞、倪鹤、林晶等分别利用More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了上海[6]、湖北[7]、天津[8]、福建[9]等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而谭晶荣则是以长三角城市为对象,运用类似方法测算分析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变动趋势和转换速度[10]。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未必完全顺应同一规律,尤其是像韶关市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得地区发展困难重重,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是迫在眉睫。因此,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速率、升级方向进行测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

产业结构的升级水平,通常有两方面的定量测度:一是产业结构升级速率的测度,常用方法是以More值和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二是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测度,常用方法是以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一)产业结构升级速率的定量测度

1.More结构变动值简称More值。其测定思路是运用空间向量的原理,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基期和报告期对应的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即More结构变化值[6]。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代表More结构变动值,α代表两组向量间的夹角,wi0代表基期第i产业所占的比重,wit代表报告期第i产业所占的比重,n代表产业部门数。

根据公式(2)可以推出α值计算公式:

2.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绝对值,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k代表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n代表产业部门数,wi0代表第i产业在基期所占比重,wit代表第i产业在报告期所占比重,m代表从基期到报告期的年份数。

(二)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定量测度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的超前程度,根据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可以判断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i为第i产业超前系数,αi表示第 i产业在报告期所占比重与在基期所占比重的比值,Vt表示 i产业所在经济系统的平均增长率,Vt=,m代表从基期到报告期

的时段年份数。

二、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进入了大调整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韶关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动态变化,由1991年的“二一三”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到1997年开始转为“二三一”结构,而后又进一步调整优化,到2009年演变为“三二一”结构,此后一直维持“三二一”的结构。显然,从时间维度考察,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

(一)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分析

为了解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本文利用公式(1)、(2)、(3)、(4)式,采用《广东统计年鉴》(1992-2016)中的数据,测算得出 1991-2015、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5六个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More值、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及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速率

由表1可以得知,1991-2015年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1.87%,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081度,总体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有较大的变化。从各个时段来看,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991-1995年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缓慢,期间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0.564度,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0.9%,是整个考察期中最低的。而在1996-2000年这一时段,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19度,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1.76%,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有所加快。进入21世纪之后,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中2001-2005年是韶关市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最快的时段,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高达2.68%,随后的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两个时段,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由最高时期的2.68%降至了2011-2015年的2.28%,但仍明显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1.76%),说明进入21世纪以后韶关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

(二)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分析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1992-2016)中的数据,利用公式(5)测算得出六个时段的韶关市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超前系数

由表2数据可以得知,1991-2015年韶关市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分阶段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除在1991-1995年出现微升趋势外,其余时段都是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各个时段都是下降的,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恰好相反,在各个时段都呈现了上升的态势。

就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而言,1991-2015年韶关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超前系数分别为-3.788、-0.674和9.184,总体趋势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其中,第一产业滞后程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不仅总体上发展超前,具体到各个时段,第三产业的超前系数也都大于1,表明25年间韶关市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通过比较不同时段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发现第一产业的超前系数在1991-1995年这个时段尚是正值,随后的各个时段则出现了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当然这个下降的趋势在2011-2015年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表现为产业超前系数由负转正;第二产业的超前系数在前四个时段都是小于1的正值,到了2011-2015年,产业超前系数转为负值,说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有所加快;至于第三产业,在各个时段都表现为超前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

(三)韶关市与全省整体水平的比较

表3 韶关与全省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比较(%)

表4 韶关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比较

表3、表4反映了韶关市和全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韶关市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略快于全省整体的变动速度,其中21世纪之前的10年间全省整体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比较快,而同期韶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比较慢,尤其是1991-1995年,韶关市的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不足全省整体水平的30%。进入21世纪之后,韶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反超全省整体水平。从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年时间里,韶关市和全省的第一产业超前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韶关市第一产业变动方向和全省整体的情况大体是一致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是呈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全省整体是超前发展的,而韶关市的第二产业超前系数则为负值,所占比重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超前系数韶关和全省都是正值,韶关市的指标达到了9.184,全省整体是3.794,说明第三产业是超前发展的,而韶关市的超前程度更为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借助More值、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本文实证测度了韶关市1991-201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由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 世纪90年代后期,韶关市开始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尤其是21世纪以来,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迅速,明显快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通过与全省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比较,发现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前期阶段(1991-2000)韶关市一直处于落后的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后期阶段(2001-2015)韶关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更加明显。

2.就整个考察期来看,韶关市总体上是第一、第二产业滞后发展、第三产业超前发展,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对比全省整体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第一、第三产业韶关市与全省相吻合,只是第一产业比全省整体的滞后程度要弱一些,第三产业比全省整体的超前程度更明显一些,而第二产业韶关市则滞后于全省整体的发展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韶关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有关。这样的变动结果,既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韶关市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取得的成效,绿色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在调整中进步明显。

3.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韶关市现代经济的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呈现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但是,韶关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仍不合理,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3.2:37.5:49.3, 同期全省的三次产业比为 4.6:44.8:50.6,全国为 4.6:41.6:53.7,韶关市的第一产业比全省和全国的水平高出8.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比全省低7.3个和1.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4.1个和4.4个百分点,说明韶关市的产业升级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指出的是,21世纪以来韶关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明显,而且近年有加速的趋势,这可以解释为: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约束下,韶关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已优势不再,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分有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尚在培育当中,转型升级处于瓶颈阶段,比重下降在所难免。

(二)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韶关市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促进韶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崛起。韶关市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气候条件优越,林地空间广阔,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特色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根据这一现实条件,韶关市当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2.科学谋划与珠三角产业共建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市经济发展偏向于资源型产业,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在愈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约束下亟待转型升级。为此,围绕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实施产业共建的发展策略,韶关市应科学谋划与珠三角产业共建的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借助技术创新改变资源型产业、传统型产业的增长路径,带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价值链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韶关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加快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二是要强化生活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养生、农业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等方面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丰富的旅游产业链和新兴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安增军,曾倩琳.福建省产业升级效应测评体系实证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福建论坛,2012(7):129-133.

[2]高燕.产业升级的测定及制约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6(4):47-49.

[3]丁焕峰,孙泼泼.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2010(5):97-100.

[4]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2008(2):86-93.

[5]徐仙英,张雪玲.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生产力研究,2016(8):47-51.

[6]靖学青.上海产业升级测度及评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6):53-59.

[7]程艳霞,李娜.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1):118-121.

[8]倪鹤,周桂荣.天津产业结构升级测度评析与路径选择[J].经济视角(下),2013(3):86-88.

[9]林晶,吴赐联.福建产业结构升级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41-44.

[10]谭晶荣,颜敏霞,邓强,等.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72-82.

猜你喜欢
韶关市变动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变动的是心
韶关市楹联与诗词学会作品小辑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