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清真寺建筑形制研究

2018-05-01 19:01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750021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礼拜大殿伊斯兰教

(北方民族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750021)

杜天蓉 (宁夏大学 美术学院 750021)

宁夏地处六盘山、贺兰山、泾水、清水河与黄河之间,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穿宁夏南北而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多元文化方面的相融交汇与吸纳。伊斯兰文化进入中国,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在宁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本地区的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建筑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决定了本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建筑文化的产生,具备浓烈的民族特色,铸就了宁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性。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筑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宁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是在吸收汉族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在建筑艺术风格方面的最好体现。在清真寺建筑方面,宁夏穆斯林充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擅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建筑形制上,宁夏清真寺表现出强烈的汉式建筑特征,融合了中国殿堂式建筑特色,具备中国传统建筑特点。解析宁夏清真寺建筑形制特征,分析其建筑布局、建筑朝向、内部空间处理、建筑装饰特色等形制特点,对其加以概括总结,对寻找构建宁夏地域性建筑的可行性办法具有一定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之际,通过对宁夏清真寺建筑形制的研究,为那些已受损毁和正面临严重损毁的宁夏清真寺建筑的修缮、维护保护与文化挖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建筑布局

清真寺早年被称为“回回堂”或礼拜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举行宗教功课、培养穆斯林的中心场所。清真寺一般由邦克楼、沐浴房、讲堂、教长室、办公楼、学员宿舍等组成。由于伊斯兰教徒经商的多,流动性大,也需要到清真寺内聚会,因此清真寺也往往兼有会馆的性质。“它为穆斯林在场言说提供了平台。”在广大穆斯林心目中清真寺是通向天堂的桥梁和道路。宁夏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千百年来在宁夏地区留下了4000余座清真寺。而宁夏做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传统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等均在宁夏境内留下了痕迹,并形成了属于本地区的地域文化。文化的特异性决定了宁夏清真寺建筑的风格形象,反应在清真寺建筑布局上,无论是总体规划、单体平面,还是建筑之间的关系,都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布局的地方特色与艺术风格。

1.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布局

伊斯兰教做为一种外来文化,必须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条基本法则。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四合院式清真寺建筑在宁夏地区较为常见,且与中国传统四合院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最大的特征是沿中轴线根据功能所需进行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布置,形成一个庞大的围合式空间,遵循“无院不成群”的基本原则。每一进院落都是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且有着自身的功能以及空间特色,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几进就表示几个庭院,并形成建筑组群的中轴线,几进则是衡量该四合院的规模大小,这种向心式的规划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而在伊斯兰宗教中强调“穆斯林皆兄弟”的观念,反应在清真寺建筑布局上,虽然采取的是四合院式布局形式,但通常进数不多,偏向面阔正方形的总体布局,一般会将正房作为主要的礼拜场所,该建筑就是我们常说的礼拜大殿,往往气势巍峨、庄严肃穆,以此来强调礼拜大殿的重要性作用,讲究建筑布局的轴线和对称关系,突出主殿——礼拜大殿,显示着整个建筑的主从关系。此类型清真寺布局形式与本地区受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在宁夏清真寺建筑布局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宁夏同心清真寺,礼拜大殿为该寺的核心之所在,南北厢房、阿訇室、讲经堂围绕着礼拜大殿进行配置,而门楼、邦克楼、照壁等附属建筑以礼拜大殿为核心,根据功能所需布置在相应的位置,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建筑,(如图1),布局处理讲究有规律可寻,无雷同现象的法则,形式灵活多变,以形成庭院重重的心理效应,形成了独有的形制。

2.集中式构图布局

宁夏阿拉伯式风格的清真寺建筑,,在形制上有着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完全不同的平面布局和形象。采取的是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庭院轴线的对称性,呈现出较为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貌。邦克楼一般建于大门两侧,顶部置放标示着伊斯兰国家宗教标志的新月,寓伊斯兰教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界之意。而最为核心的礼拜大殿往往建在高台之上,且与清真寺大门成遥遥相望之势,巨大的绿色穹顶,宣示着礼拜大殿在此群体建筑中的重要性,讲经堂、阿訇室、沐浴室、办公及居住等附属建筑通常以礼拜大殿为核心进行建筑布局,不讲究轴线的对称性,根据庭院地形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灵活布局,打破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左右对称的概念,它们不再是院落重重、曲折深邃,而是进门则是礼拜大殿,这种布局形式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建筑布局有着截然不同的营造方式,属于典型的中东清真寺建筑布局形制。大殿面积则一般不会低于500平米,可同时容纳数百乃至数千人进行礼拜活动。如由回族建筑设计师姚复兴主持设计的宁夏银川市南关清真大寺,其建筑布局不强调平面的对称性。整个建筑物分为上下两部分,最高点是穹顶上的新月,距离地面20余米,体现了该清真寺的庄严性。礼拜大殿与休息室和会客室以连续回廊相连,礼拜大殿前的两座方柱形的“邦克楼”以及两侧长廊,使整个清真寺的风格浑然一体,典雅华美,庄重宏伟。显然,这种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体现了强烈的阿拉伯风格。

二、建筑朝向

朝向是伊斯兰教义规定的礼拜方向,又称“正向”,系阿拉伯语的意译,即指天房克尔白。最初,穆圣在麦地那的房院朝向耶路撒冷,623年12月,穆圣遵循《古兰经》的启示,在麦地那宣布麦加“克尔白”为穆斯林的礼拜朝向。在伊斯兰文化中,麦加既是地理上的中心,又是精神上的中心。因此各地的清真寺,像矗立在一个圆圈线上的星座,环绕麦加,朝向麦加。穆斯林往往面向圣地麦加方向进行礼拜活动。

中国传统寺院建筑则普遍坐北朝南,讲究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而坐北朝南,在物理上则不仅是可采光,还可避北风,中国的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而宁夏清真寺建筑,从建筑朝向,无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清真寺,还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或是中阿结合式清真寺,其核心建筑----礼拜大殿,必须背向“麦加”(在中国西方),使穆斯林面向大殿圣龛做礼拜时就自然面向麦加的方向了。值得一提的是大门不一定在大殿正前方,有的清真寺大门在大殿的后方或左右,邦克楼有的位于大殿前方,有的位于门楼两侧,皆是为了朝拜者能够面向麦加克尔白,面向圣地。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完全不同。即使清真寺建筑在宁夏的发展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建筑形式出现了“中国化”,但清真寺礼拜大殿的朝向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从未改变。这种遵循本教教规,同时根据建筑用地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手法,是富于创新精神的。

三、空间处理

1.室外空间处理

清真寺往往都是一个闭合的庭院式空间,以建筑以及围墙围合而成,庭院内造水池,布绿植。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通常因地制宜,采用照壁、门楼、礼拜大殿、东西厢房、讲经室、沐浴室等对空间进行大的切割与划分,利用柱廊做空间的牵引与过渡,使庭院各建筑之间产生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关系,在解决通风、采光问题的同时,获得幽静雅致的庭院效果。在主轴线上,往往采用欲扬先抑的建造手法来烘托礼拜大殿的宏伟庄严,沿轴线布置大门、二门、邦克楼、牌楼的建筑,将整座建筑群分隔为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若干庭院空间(如图2)。这样的空间布局,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以小见大的心理感受。尤其在城市中,因受地形的限制,其建筑不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主体庭院空间,而且常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曲折的小院和巷道布置成大小相同、自由活泼的空间序列,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图3 纳家户清真寺礼拜大殿空间

2.室内空间处理

宗教建筑的第一功能是一个膜拜的场所,是人们通过行使宗教礼仪表达宗教信仰的地方。礼拜大殿是清真寺建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礼拜大殿,在空间形体上大多数以方形空间为主,形成延展纵深的空间形态,一般由礼拜墙、“米哈拉布”窑和“宣谕台”组成。受伊斯兰教教义影响,大殿内部不得置放人物、动物等膜拜对象,因此伊斯兰教建筑大殿空间相对于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大殿空间要开敞通透得多,室内通常采用连续的柱廊进行空间划分,在起到建筑承重作用的同时,形成整齐有序的视觉效果,使大殿内部空间具有方向的诱导性和透视感,层层深入,产生空间流动的效果(如图3),其构成以简洁、朴实为主要特点。而在其屋顶之上,常以天窗的形式或加建亭式建筑,形成圆形采光天井,完成室内空间的采光问题,使大殿内部产生纵深的视觉感与垂直的空间层次,给人以生动活泼、明亮雅静的感受。

四、建筑装饰

装饰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也是跨越极广的伊斯兰教共同因素之一。如果说其它体系的建筑缺少装饰尚能存在的话,而伊斯兰教建筑没有装饰就一刻也不能存在。宁夏清真寺建筑除独特的建筑布局、空间结构外,其另外的特点是建筑物内外的装饰。在宁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中,其建筑装饰往往有着独特的宗教语意、构图特征及特有的艺术韵味,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在长期的实践中与当地传统的建筑装饰用材与装饰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宁夏地区特征的伊斯兰教装饰风格。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各种结构和材料的装饰形式和技艺,尤其擅长采用砖雕、木雕、彩画、琉璃、石膏花饰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装饰。

在宁夏清真寺建筑的内部装饰上,因伊斯兰教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故在其建筑装饰上不允许出现人物或动物的图案。在雕塑题材上,擅长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松、竹、梅、兰、牡丹、桃花、杏花等植物为题材,对照壁、山花、门楼等部位进行装饰,寓示着清雅淡泊的品格及文化象征。除吸收中国传统雕刻题材内容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内容,尽管种类繁多,但可以归为为以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为主的清真寺装饰图案(如图4)。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将材料与制作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质感、纹理、韵味、风格、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为主。常以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植物花草对门楼、照壁、邦克楼、山花等部位进行装饰,其繁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色彩无疑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清真寺建筑装饰色彩不同于新疆地区伊斯兰建筑的华丽,以淡雅质朴为主,尤其喜好用绿色、蓝色、白色、土黄色对建筑进行装饰。这些色彩来源于大自然,同时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如寓示着生命的绿色、寓示着天空的蓝、寓示着西北地貌的土黄等,这些色彩与宁夏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以及沙漠地带的地貌是相适应的。宁夏地区的清真寺屋顶多采用绿色琉璃瓦,是为了打破干旱枯燥的自然环境色彩的单调,而在门楼、山墙、柱廊、门窗等部位多运用青灰色、土黄色、蓝绿色进行装饰,则尽显典雅古朴之艺术特征。

图4 固原市三营明月道堂建筑装饰

五、结语

宁夏地区属于伊斯兰文化东传的核心地带,而汉文化在本地区更是根深蒂固。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具有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作为伊斯兰文化物化的清真寺建筑艺术自然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多种文化并存博弈,使得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性、边缘性的特点,铸就了宁夏清真寺建筑形制的独特性。科学地对待宁夏清真寺建筑艺术,理性、严肃认真地分析其建筑艺术的形式法则,对宁夏清真寺建筑的文物保护、对构建宁夏地域性特色建筑、对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玉兰.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5.

[2]杜天蓉. 宁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3]王育林.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博士学位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5.

[4]李卫东.宁夏清真寺建筑类型及特征.四川建筑科学研究[J].2009,Vol.35(5):297.

[5]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22

[6]张雪峰.清真寺建筑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阿拉伯世界[J].2002,Vol.82(3):78,77.

[7]路秉杰,张广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11.

[8]陈永根.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讨.阿拉伯世界研究[J].2009,Vol.130(1):32.

猜你喜欢
礼拜大殿伊斯兰教
英文目录与摘要
完璧归赵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松涛吟唱的诗行
节俭教育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猜字谜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