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水墨创作思维与表现手法的创新

2018-05-01 19:0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808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水墨当代艺术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201808)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变化,在艺术前辈们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中,新水墨的发展经历了从现代水墨到当代水墨的过程,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支生力军。纵观近当代水墨作品,由于不断地与中西方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相融互通,在风格与表现等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现状,但是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媒体的不断追捧,使得新水墨艺术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繁荣,导致了新水墨发展出现很多问题,显现出危机的苗头。文章将视角关注到当下火爆的新水墨艺术,介绍新水墨的概念、发展背景,以及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切入点,结合艺术本质,谈谈新水墨进入当代应走何种发展路线,并结合自己对新水墨的感悟,探讨新水墨在创新思维与表现手法方面该如何创新等问题。

一、新水墨的概念

谈到新水墨,我们会想什么是“新水墨”?它与传统水墨之间区别在哪里?但直到今天“新水墨”在学术认定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它的定义是模棱两可的。“新水墨”这一概念,还是较为倾向于实验水墨这一领域。实验水墨的概念最早由批评家黄专与王璜生在编辑1993年第2期《广东美术家—现代水墨专辑》时提出:“实验水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并逐渐形成重大影响,且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延续、发展和影响下去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绘画探索运动。”比如皮道坚先生在其《实验水墨回顾展缘起》中阐释说:“实验”一词包括‘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乃至‘水墨装置’在内的各种现代水墨探索的精神特征的一种概括。”简言之,实验水墨是借用传统水墨材料与工具,创作出与传统水墨艺术观念、表现语言和构图形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而反映出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再比如殷双喜先生在其《实验水墨的文化意义》一文中也说到,实验水墨的内涵要大于抽象水墨,它包括了变形形象、符号化的图式、表现性水墨、材料拼贴及部分以水墨材料为主要媒材的观念性水墨装置与行为艺术。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新水墨”的“新是强调观念的新,强调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它是是一种有关水墨画的探索,是区别于传统水墨的另一种新的绘画思维形式与绘画存在现象。我们可以把一切区别于传统水墨表现形式的现代水墨探索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新水墨”。

二、新水墨的发展背景

新水墨的发展经历了从现代水墨到当代水墨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85美术运动的出现,那一时期理论界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再加上西方艺术理念的介入、李小山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中关于中国画“穷途末路”观点的提出等,让大多数水墨艺术家们开始了另一番尝试和探索,这便是“实验水墨”出现的历史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他们中有50、60后的艺术家,如李津、南溪、刘庆和、蔡广斌、武艺等;有70后艺术家,比如徐华翎、黄丹、潘汶汛、祝铮鸣等;也有80后的艺术家,郝量、彭剑、马灵丽、朱小坤等。这些实验水墨的艺术家们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突破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规范,促进了新水墨的转型,任何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呈现在作品中。这些艺术家们,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创作风格与精神内涵已十分成熟,有关创作的理论支持也已相对完整,出现了一大批相对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图1-1 李津《种瓜得豆、种豆得瓜》690x694

图1-2 李津《民以食为天》44x70

图1-3 蔡广斌《自拍—他拍》400x525

图1-4 蔡广斌《自拍》400x525

三、新水墨的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水墨快速蓬勃的发展犹如一剂强心针,刺激了老化疲软的传统水墨市场,给当下的水墨艺术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再这样一个如此良好的背景下,无数艺术家投身到新水墨作品的艺术创作中,一系列以新水墨的命名的展览不断被推出,大大小小的艺术机构开始向那些新水墨画家们抛出橄榄枝,新水墨这一概念被推向了高潮,新水墨作品价格在市场的炒作下出现了暴涨。毫无疑问是当下的艺术市场捧红了且膨胀了当下的新水墨艺术,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 “新水墨”艺术市场的异常火爆。不过也正是这个过于火热的状态,导致新水墨的危机开始迅速产生。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只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品风格出现“羊群效应”

所谓“羊群效应”,是指对某一成功模式的大量摹仿与复制。当某一位画家的画法风格获得成功——不论是获得学术上的广泛认可,还是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就会有众多追随者,这些作品缺乏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

2.过度装饰追求肌理效果

作品越来越精致,过度装饰追求肌理效果,走上了风格主义的道路,加上与现实生活的疏离越来越大,作品也失去了原初的活力。装饰性,是新水墨尤其是新工笔的一大特点。作为形式与表现的需要,新水墨在当下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在描绘物像上追求事无巨细,毫发毕现,其逼真精细程度令人惊讶但却忽略了整体概括和详略得当的基本艺术原则。

3.作品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内涵

艺术创作离不开画家的情感。所谓“表现”,首先是情感的表现。不论对人,对花鸟,对山水,惟有动了真情,才有创作激情,缺了真情,就难免虚假、冷淡、肤浅、做作,就会变成冷冰冰的作画机器,这样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

四、新水墨的“新”必须体现在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与绘画技法上

新水墨的出现有着其独特的时代环境、历史背景与文化需要,应该说是完全符合了绘画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新水墨在创作思维与表现手法这两方面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经典的认识上。其实水墨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时间段都有自己新的东西。比如黄宾虹与齐白石作品,我们现在认为是传统的,但在当时他的作品也被视为是一种创新。新水墨要创新,必须尊重传统水墨却又不遵循传统水墨的旧模式,这一观念与几百年前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并无差别。或许过了100年后回看现在的新水墨,也会有人把它归类到传统水墨范畴,但在当下,这些作品就是‘新’的。在我看来,新水墨对于创作思维与表现手法这两方面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思想观念上的新:不要旧瓶装新酒

一种新艺术形式之所以有意义,不只是画面图式和画法的新,更为重要的是背后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的变化。贾方舟先生在《市场有理,水墨无界》一文中提到:“如果说传统水墨是植根于传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中,那么当代水墨就应该是对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类型的一种思考和回应。”新水墨要根植于传统水墨,进一步挖掘传统养分,拓展和丰富观察方法和技法语言,创造新的图式和意境,以当下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表达需要为出发点,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将其融入到个人创作中。

2.在表现手法上的新:合理才是硬道理

新水墨在技术材料方面的应用与实验应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似乎任何材料与技法都可以用到新水墨表现语言研究中去,但是依然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这是材料与表现技法的一个难点。水墨画表现方式的创新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材料、工具这些媒介层面上去。皮道坚先生曾在《为什么关注“实验水墨”》一文中提到:“艺术媒材作为艺术品的有机构成,并不简单只是艺术物化(外化)的材料工具,它更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思维活动时艺术语言的自然形式。艺术媒介建立起艺术活动中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媒介激活人的创造潜能,推动精神价值的创造。”艺术表现手法需要多样性,但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而去表现,一张画不可能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寻求属于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才是创作的关键。不同媒介都是完成作品表达方式的备选,各种媒介没有高低新旧之分,从材料的历史发展来看新水墨媒介与传统媒介是处于同一时代语境的,是平等的,传统的矿物颜料与今天高科技手段获取的新材料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要看怎么用,用的是否恰当和有效。

五、“新水墨”进入当代应走多元化发展路线

水墨如何进入当代,到现在还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艺术不仅需要在风格、语言、形式上的创新,还应当包括精神和文化的价值。艺术家要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当代性,就必须在当代文化环境中进行新的转换。也就是说当代水墨必须反映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一例如画家刘庆和、南溪等都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例如刘庆和的作品是在把注意力对准现代都市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他从水墨的材料特点出发,用的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传统的,但是在构图版式上并不拘于传统,他不描绘具体的城市生活场景和事件,而是把人物放到当代都市的整体文化氛围里,透过对人物的描绘表达着对于表达城市生活的无聊、无奈和空虚。南溪的3D水墨系列,完全突破了传统水墨对于笔墨的范畴,所有的水墨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浓缩到一个墨点,他用一个又一个墨点,不停地变换排列组合的位置,通过水墨表现3D的立体画,观看南溪的作品需要近距离凝视几秒钟,然后慢慢平移画面,3D立体的图像就会神奇的出现在眼前。南溪的作品既有水墨韵味又带着当代气息,而且还改变了纸本绘画的观看方式,这不得不说是新水墨表现手法的一种创新。

图3-1 刘庆和《向上》 67x51

图3-2 南溪《3D女兵—诡异》402x550

然而,在新水墨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还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当代水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回归单纯。长久以来,批判性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声音,那种与政治、历史、社会现实等息息相关的作品始终带给人们一种压迫感。如今的中国已从激烈动荡的年代步入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腾飞时期,生于幸福年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迥然不同的个性与自我表达。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华南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卡通一代”,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刮起了 “卡通”风潮,形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走向。“卡通一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黄一瀚、江衡等,他们的作品与动画、游戏、虚拟世界、卡通玩具等密切相关,符号化的元素、具象的表现手法,流行元素的介入都是这些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显著特点。他们作品种的主题切合了当代社会青年所关注的生活与社会现实,描绘了70——80这一年代出生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金峰在《主题在今天是一种心态的外化形式》一文中说到:我们应该放弃艺术之外的许多纠缠不清的职责,放弃艺术作为武器的“先锋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弃艺术之外的话语,还艺术本来的纯净。卡通一代抛弃了在作品必须要有深刻意义的目的,以一种看似“肤浅”将艺术与自身距离拉近,这种“肤浅”与心灵身处最单纯的声音最近,也是最贴近艺术原始形态的方式

图3-3 黄一瀚《为无名山增高一尺的后代》598x591

图3-4 黄一瀚《战俘》 520x300

李小山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态》一文中谈到:“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度,被一种一律的一元的东西压抑和控制得太久了,一大堆不死不活的权威高高在上,像一座撼不动的金字塔,将文化的生气、艺术的生气剥夺得精光。因此现在只有个人的、多元的、多样的和自由的东西才是我们值得去维护的。”无论新水墨在当代的表现是深是浅,都不能以对错、轻重来评判,对于实验水墨而言,任何自由且积极的表达都是有用的,正是这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才促进了当代水墨多元化的发展。

六、自然情感是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的推动力与最终目的

从艺术创作本身来说,无论是创作思维还是表现手法,归根结底是要回归艺术的本质。贡布里希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源于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于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的世界本身。”我们不要忘记了创作的初心,创作是源于内心真实的情感的,抛弃了情感的表达,任何作品在语言上都是苍白的。

蔡广斌在《蔡广斌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一书中也提到:艺术家要首先挖掘自身的心理感悟,先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诉求,求出自身的“真”,在反应外观世界,进而寻找艺术形式于笔墨的适度。自由情感的表现是绘画作品具有感染力的源泉,是推动艺术创作主要力量。无论是创作思维还是创作形式上都离不开情感的自由发挥。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带着作者情感体温的东西,才能够像说故事一样成为媒介,引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可以看出水墨的发展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情感,从真实内心思想感受出发,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个性表现语言。

七、新水墨的发展前景以及我对于新水墨的理解与感悟

目前,新水墨已经走过了30年,它根植于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脉络上,却与传统水墨笔墨技法分离。它是当代艺术探索者针对中国水墨艺术的一次革命,但“新水墨”依旧是处于一个婴儿阶段,还需要多种多样的养分补给,慢慢成长壮大。新水墨的风格是多样的、丰富的、更是开放的。其进程如同艺术发展史一样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新水墨的艺术家们而言,任何自由且积极的表达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尽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水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11.

[2]黄专.谷文达的水墨炼金术,中国艺术,2014(3):98-101.

[3]皮道坚.实验性水墨与当代文化问题.《美术研究》,1999(2):41-44.

[4]殷双喜.《实验水墨的文化意义》.美术观察,2007.7.

[5]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5.7.

[6]贾方舟.《市场有理,水墨无界》.《收藏趋势》,2012.7.

[7]皮道坚.《为什么关注“实验水墨”》.《中国新水墨画院文集》,2014.6.

[8]水中天.中国绘画史上的现代艺术实验——在中国油画现代性研讨会上的专题发言《美术研究》 ,

[9]李小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当代艺术,2015.2.

[10]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12.

[11]蔡广斌.《蔡广斌当代水墨艺术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水墨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水墨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厚重感
泼尽水墨是生平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