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印迹
——古籍翻刻课程小结

2018-05-01 19:01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710065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豫章时令印迹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710065)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春秋末战国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1912年),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同样,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古籍”中的“籍”即为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

此次课程要求学生参考明清时期的古籍作为范本(如十竹斋画谱等),选择一本或其中一页图像为主,文字为辅,以原有的书籍版面构图,每位学生依次自行选择2017年中12个月份对应的热点事件为源头,进行图像与文字的创作置换。我们选择以黑白木刻技法去表现一个题材,最后以古籍中“经折装”的装订,“金镶玉”的装裱样式(如图一、二、三所示)将每位学生创作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手工裁剪制作成一本书籍。

(图一)

(图二)

(图三)

对于学生我们一直倡导以“古籍”为载体的再创作,希望他们能清晰、自如的驾驭制作这样的书籍作品。作为2016级第四工作室同学们的这次《古籍翻刻》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从文案出发,理清自己所要创作的思路,是个体思考自身反应当下社会生活,给予“古籍”认识的一次脱变,例如韩福文、杨普艺同学所创作的其中几页作品一样,从创作文案的确立到运用黑白木刻技法的的刻制(如图四、五、六、七),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中凸显着自身对于当今社会形态下的自问与追问。我们本着愤世嫉俗的心,我们不“油腔滑调”,我们“既不媚上,也不馅下”,我们尊重手艺,我们潜心劳作,我们自然而然,这些作品饱含的是我们的诚意之作。

即一种样式、一个题材、一种风格、一本书籍。

时间:四月

地点:中国

事件:小学生破解小黄车事件

关键词:素质

概述:此事件即某地小学生们破解开启共享单车并私自占用、骑行小黄车。2017年,共享单车以科技、便捷、惠民的营销策略改变丰富了我们日常出行的方式,受众人群遍及各个阶层。而对于有部分小学生们私自以非常规手段开启占用其自行车用于游玩出行的行为,我们暂且不论就此事件参与者的素质及道德问题,但对于相关的安全及法律问题着实让人忧心。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擅自骑自行车。作为新鲜事物诞生发展的规律,共享单车密码5秒可破,自有其漏洞所在,被别有用心的人轻易看出门道并传授给小学生。更显示共享单车在密码设置和使用上的技术破绽。此事件需要家长、公司、公安部门、社会共同关注,堵住社会管理的小漏洞。其事件性质背后的核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探讨和深思。

(图四) 《时令印迹》部分页面作品内容 韩福文

(图五) 《时令印迹》部分页面作品内容韩福文

时间:十月

地点:中国

事件:豫章书院体罚学生

关键词:人性

概述:豫章书院冠冕堂皇的高举着仁义道德的旗帜,一方面实施反人道主义,以体罚的形式虐待孩子。收取高额的费用,学生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学习待遇。豫章书院不断的在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学习儒家文化。实际上学校的做法是与它的宣传相反的。这样一个虐待孩子,反人道主义的机构在我看来是不能存在于世界上。我认为学校的校长及其教师就是一群冷血动物,一群几近于魔鬼的存在。而事件演变到最后是我们所能想到的结果,校长吴军豹自己主动停关了豫章书院,说自己是为了他者及关乎文人“气节”的言辞着实讽刺。书院已经停关,一把人心的戒尺,一个关乎道德的天枰。孩子们想要出去,渴望和大雁一样的自由,需要老师和父母的慈爱。文章最后,希望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和关爱,而教育者,也应该真正地以“仁义礼智信”约束自己,勉励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图六) 《时令印迹》部分页面作品内容 杨普艺

(图七) 《时令印迹》部分页面作品内容 杨普艺

猜你喜欢
豫章时令印迹
刘江宁作品
国服的梅花印迹
春季时令尝鲜
时令湖——艾尔湖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赞大棚栽培技术
成长印迹
一首春季时令菜 差点要了宝宝的命……
“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