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制造业发展水平测算与营销策略研究

2018-05-04 06:19王换换李志学
关键词:多晶硅竞争力发电

王换换 李 康 李志学

(1.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延长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0 引 言

传统能源的转型与新能源的兴起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光伏发电成为继风力发电后最具经济性和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并网光伏电站67 100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10 320兆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随着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逐步推进,光伏发电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会提高。光伏制造业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包括多晶硅、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等光伏产品的生产。其中,BNEF(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10—2015年,世界光伏组件价格累计下降了75%~80%。2015年,世界光伏组件平均价格为0.611美元/瓦,中国晶硅组件平均价格约为0.599美元/瓦,已逐渐占据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光伏产品的国内需求增加,但国内企业限于先进技术制约,仍摆脱不了原材料、技术等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累计进口多晶硅达到141 022吨,同比大幅增加20.6%。由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较量,全球贸易争端加剧,我国光伏制造企业近几年在国际贸易中屡屡遭受“双反”的制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光伏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我国企业盈利水平,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强光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光伏企业的正当权益,提高国际对话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我国光伏制造业发展水平与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孙鸿航,孟浩等分析了美国太阳能“双反”政策对我国光伏制造企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即一方面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影响光伏上网电价的合理下降,使得其他国家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出“双反”制裁,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企业形成发展动力,促进优胜劣汰,加大国内市场开发等,最后提出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加强行业内部协作,降低光伏成本,拓宽产品应用范围和注重技术改革创新等对策[1]3-4。李雷,王通胜等借助应用分析法构建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4年中国光伏发展质量进行研究,通过要素质量、结构质量、运行质量、资源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最后提出了优化光伏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倡导产业低碳发展的建议[2]23。赵振宇,张爽莹等首先分析了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光伏产业路径发展问题,包括技术研究、发展规划、相关法律、上网电价以及保护政策,最后总结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提出我国光伏发电项目应逐渐向规模化发展[3]2。但是,已有文献大多针对国内光伏制造业发展状况及政策措施进行因素分析,对“双反”影响下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国际营销策略没有详细分析。本文借助“钻石”模型对影响我国光伏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素进行模型分析,利用国家间进出口数据和光伏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贸易竞争指数、财务指标的测算,以期对提高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国际营销策略有所裨益。

2 中国光伏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

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部门。光伏制造业是对采掘的原材料如硅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其他部门提供光伏系列产品的产业。光伏制造业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主要由高纯硅材料制造、硅锭/硅片生产、太阳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等多个产业环节组成,和下游光伏发电、发电上网销售等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如今我国光伏产业已经逐渐具备生产规模上的先发优势和技术水平上的同步优势。

2.2 光伏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际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他认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在于它的关键产业是否具有优势,而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等因素。光伏制造业要素条件包括资源禀赋、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金要素等。我国光伏制造业主要原材料是硅资源,它是生产晶体硅的主要原料,而且多晶硅是当前市场上主流光伏电池种类。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大约为23万吨,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20万吨,而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7万吨[4]。我国光伏制造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已实现本土化并逐步推行智能制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并且成本和价格不断下降。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企业已掌握万吨级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先进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降至10美元/kg以下,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平均分别达到19.5%和18.3%,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成本总体降幅超过60%[5]。

我国陆续推出多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如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提出下游的发电企业对于设备的市场需求推动上游光伏制造企业的发展,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我国光伏企业的推进力度。我国政府推进太阳能设备制造“走出去”发展,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和智力资源跨国流动和优化整合。我国光伏制造企业集中度高,经营产品多,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3 中国光伏制造业竞争力评价

根据上述“钻石模型”因素分析可知,我国光伏制造产业资源条件优越,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全球能源转型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内市场疲软,多晶硅、光伏组件等依赖出口的局势仍然存在,整体核心技术水平在全球来说不具备竞争优势,在国际营销中缺乏话语权,经常遭受美国、欧盟等组织的“双反”调查,对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光伏制造产品的全球营销战略构成阻碍。

3 中国光伏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测算结果分析

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模型分析

光伏制造业竞争力可以从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两方面来分析。其中,绝对竞争力可以表现为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我国光伏制造产品在国际光伏市场上拥有的份额,如(1)式。

(1)

(1)式中,Ej为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Wj为世界光伏产品的出口额。

相对竞争力可以表现为贸易竞争指数(TC)。贸易竞争指数通过分析我国光伏制造产品的进出口情况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如(2)式。

(2)

(2)式中,EJ为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IJ为我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额。

本文选取贸易竞争指数作为分析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根据全球排名前列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生产商2015年的财务数据,计算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金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通过初始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分析我国光伏产业下游竞争力。我国及世界光伏产品的进出口额数据和财务数据均来自于Wind资讯、国家统计局网站、商务部网站、国网能源研究院、光伏企业官网等。

3.2 中国多晶硅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扩大和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提升,我国光伏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光伏制造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33%,年产值达到3 0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近170万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1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8%;光伏组件产量4 6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在传统欧美市场与新兴市场均占主导地位。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2016年进口多晶硅约为141 022吨,较2015年进口量增加26%。虽然我国多晶硅产能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但仍然受制于“两头”在外的困境,技术和市场依赖于国外,进口需求不断增加。TC指数较好的反映了我国多晶硅近几年进出口状况。具体见表1。

表1 我国多晶硅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表1可知,我国多晶硅进出口数量递增,产能和需求量呈现扩张的趋势。TC指数小于零,说明我国多晶硅进出口额差额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由于技术等因素制约仍然受困于国外产品,TC指数有所提高,说明我国多晶硅在国际上竞争力有所提高,对外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3.3 不同国家光伏企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我国光伏产业已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领域,目前已有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阳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等众多企业。本文选取10家全球排名前列的光伏制造企业,通过2015年度国内外光伏企业利润指标对比,分析我国光伏制造企业的效益水平。选取的财务指标分别为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国家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由核心产业的竞争力构成,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制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具体见表2。

表2 国内外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各上市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表计算得出

如表2所示,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毛利率较低,反映出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各项成本支出繁多,生产费用较高。但是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高于国外企业,并且我国多数企业保持正的销售净利率,说明我国企业在经营中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经营成果较好。另外,通过比较企业间的资产负债率发现,国内外企业平均值均高于60%,而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要高于国外企业,说明我国光伏企业在融资经营方面依赖负债,这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具有较好的运用资金的能力,但长期发展需要逐渐降低对负债的依赖,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

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投资和股东权益的盈利能力,我国企业在此方面平均高于国外企业,说明我国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较好,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状况,反映了成本投入产生的净收益水平,我国企业平均成本收益率高于国外企业,说明我国光伏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成本价格竞争力较高。

3.4 我国光伏发电成本竞争力优势分析

光伏发电市场的扩大,有利于扩大我国光伏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光伏发电属于太阳能发电方式的一种,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三年位于世界首位。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18万kW。与风力发电成本分类相似,光伏发电成本包括初始投资成本和经营期度电生产成本。初始投资包括设备及安装费用、建筑工程费用、施工费用等。其中设备及安装费用投资约占总初始投资的80%,分别为发电场投资、升压变压站投资等。我国不同地区2013年、2014年不同地区光伏电站项目单位千瓦造价见表3。

表3 2013—2014年不同地区光伏电站项目单位千瓦造价单位:元/kW

年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平均2014年10310-9232101751113310314102432013年11526118961031613508124141291512214

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2015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和《2016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

如表3所示,从2013年、2014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光伏发电初始投资成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华东地区成本较低,2014年较2013年平均成本下降了16.14%。初始投资费用中,设备及安装费用占据总投资额的80%[6]70,光伏组件等设备的成本降低将会直接带来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的降低。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型光伏电站平均度电成本约为0.68元/(kw.h),较2010年的1.47元/(kw.h)下降了53.74%,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积极的宏观政策和持续的度电成本价格优势将会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提高光伏产品的国内需求,降低对外依赖程度,进而提高光伏制造业的竞争力。

3.5 中国光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我国光伏产品进出口需求不断增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光伏制造企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资金运用和管理效率较高,成本收益率较高,下游发电成本逐渐降低,光伏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具有一定的定价竞争优势。但是整体创新水平不足,核心技术不具备竞争优势,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7]27-32,以劳动力优势著称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技术型转变,但在短期内我国光伏制造业仍将受限于海外市场,产业链增值程度低于国外,而且低价格容易遭遇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市场仍然未完全启动[8]120-124,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支持光伏制造业的国内外贸易发展。

4 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下营销对策分析

光伏产业对于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能源安全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9]80-82。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相继采取显性或隐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随着光伏市场的逐步扩大,中上游的光伏企业将会在成本与技术上展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贸易摩擦也会增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营销优势并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成为我国政府和光伏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建立成本价格优势。目前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光伏制造业技术水平的竞争。不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生产、光伏组件的优化设计都能提高我国光伏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具有垄断性特征。政府需要不断加快宏观层面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与具体目标执行的研究[10]53-57,鼓励光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研发投入在经营费用中的比重,建立技术和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光伏制造企业要不断改变依赖政府对光伏产业政策补助的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光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加快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调整市场供求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2)建立竞争优势,加快技术输出。我国光伏制造业在政策支持下,将会逐步获得资金优势和技术进步。在光伏产品输出之外,加快进行资金输出,提高对外投资水平,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技术等优势。我国光伏产品技术研发,使技术专利数目逐渐增多,技术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竞争优势。利用技术输出从技术输入国取得利润,并利用国际市场和技术上的合作促进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发展。

(3)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建立差异化定制营销方向。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统计,我国2015年多晶硅厂家约有18家,其中前10家产量占比超过90%。由于光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小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需要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培育光伏骨干企业,提高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成本竞争优势,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因此,推动光伏原材料生产、制造企业和下游发电企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优化我国光伏产业结构。多样化的产品、资金和服务方案将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原本单一的产品输出之外,丰富产品的定制服务,有助于企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4)加大国内营销力度,降低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品营销主要针对国际市场,造成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严重依赖产品的出口,容易产生国际贸易纠纷。在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下,必须针对现在的国际贸易形势从战略上制订光伏制造业发展规划,引导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除此之外,政府需全面给予光伏产业在法律、技术、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支持[11]11-20。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市场,降低“两头在外”的不利局面,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降低光伏发电的“弃光率”,提高光伏发电的消纳能力,通过建立光伏产业上下游协调机制和提高光伏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促进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 孙鸿航,孟浩,苏竣,等.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2(8).

[2] 李雷,王通胜,黄泓轩.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J].中外能源,2015(7).

[3] 赵振宇,张爽莹,田玉喜.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路径[J].可再生能源,2012,3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光伏电站兴起带动多晶硅需求[EB/OL].http://www.mlr.gov.cn/xwdt/mtsy/qtmt/201311/t20131113_1291491.htm,2013-11-13.

[5]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zfxxgk.nea.gov.cn/auto87/201612/t20161216_2358.htm,2016-12-8.

[6] 国网能源研究院.2016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7] 张嵎喆,王俊沣.培育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8] 王晓东,王涛.战略性贸易政策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光伏产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5(3).

[9] 鲍文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经济与管理,2013(4).

[10] 付静.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1] 徐枫,李云龙.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6).

猜你喜欢
多晶硅竞争力发电
“发电”
柠檬亦能发电?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争议多晶硅扩产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PECVD四层氮化硅减反射膜工艺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填充辅助多晶硅图形的参数成品率版图优化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