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2018-05-04 06:19高芳杰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经营

高芳杰 李 强 翟 亮

(兰州财经大学 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

0 引 言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所谓电子商务通常指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用谋面而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进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及在线电子支付等各种商务、交易、金融及其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的拓展,愈来愈多的传统企业将商品推入电商平台进行营销,以期改变传统营销渠道履盖面小、成本高、现金流动慢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因而我国各个省份的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各个省份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1]31-32本文在研究了不同类型农产品的特点以及不同电子商务模式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类型农产品应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营销,以期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1 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Poole B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信息的流动、产业链协调以及市场对农产品真实需求能力方面都有推动作用。[2]22-23Turowski K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易双方、交易方式和个别农产品的分布地域。[3]69-81吴玉刚在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综合发展B2B(企业to企业)、B2C(企业to消费者)以及B2G(企业to政府)这三种电子商务模式。[4] 50-58杨静、刘培刚依据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三种改良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即P2G2B(农民to合作社to企业)、P2G2B(农民to政府to企业)B2B(企业to企业)。[5]117-121关海玲、陈建成在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B2B、B2C、C2C)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的发展模式。[6]45-47解新华认为,“互联网+”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目前农村正朝着以农户为基础,以电商平台为核心,政府部门辅助发展的新模式。[7]84-86路静敏、陈薇等认为降低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采用物流协同模式,并对物流协同模式进行了细分:基于供应链协同模式和基于多方业务的协同模式。[8]72-75郁晓、赵文伟通过分析“遂昌模式”,提出了构建限于农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并根据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立供求机制和服务体系,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9]47-54陈亮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特点:农民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农产品在产地进行直销,生鲜农产品电商成为新趋势。[10]58-64

2 我国农产品的类型及适用的电子商务模式

农产品主要指动、植物及微生物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农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本文按照农产品的特点将农产品分为传统大宗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四种类型,并根据农产品的四种类型分析了不同农产品应采用的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

2.1 我国农产品的类型及其特点

由于农产品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的不同,使得农产品所受到的光照、温度以及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农产品受地域性、季节性、易腐性和气候干扰性等的影响不同,由此不仅决定了我国各地区农产品的品种不同,而且决定了即使相同的农产品因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所不同。在此,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将其分为传统大宗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园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共4类。详见表1所示。

表1 农产品的类型及其特点

由表1可知, 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不同类型农产品所采用的电子商务模式也不同,在此,农产品经营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型农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营销。

2.2 农产品销售的局限性

(1)农产品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的矛盾使其消售渠道更加复杂。农产品生长的地域性不仅使农产品的种类分布不均匀,而且使农产品的销售也面临众多难题。尤其是一些不适宜长期保存的农产品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销售,销售不完的农产品应按照品种、特性的不同分别储存,并规范管理,以免农产品腐烂变质。同时,农产品经营企业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其收购、储存、销售的功能,将暂时销售不了的农产品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储存起来,以防止农产品腐烂变质,遭受损失,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正常销售。

(2)农产品的季节性影响有关部门决策。农产品的季节性使得农产品企业在调整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其农产品种类和数量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季节性农产品基本上是分散经营,这种无组织、无计划、无目的地依靠农民自主经营的方式难免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不仅会加大农民决策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

(3)农产品的鲜活性和易腐性影响物流运输。农产品的鲜活性和易腐性是农产品固有的自然属性,由此决定了农产品储存的时效性、运输设备的特殊性等,同时也使农产品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众多难题。因为不同的农产品储藏的方式不同,加上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如何保鲜防腐、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如何让农产品尽快进入消费领域等都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4)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影响市场行情。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其价格总是不断变动着,这使得农产品供需市场极不稳定,尤其是在农产品的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农产品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一般地,当经营农产品的企业提高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会进行农产品的替代选择,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农产品经营企业的较大损失,进而影响农产品经营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销售积极性,这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5)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完善影响农产品的稳定发展。所谓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指围绕核心企业,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生产一直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直到消费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健全往往会影响农产品的正常供应,目前我国农产品需求主体规模小、需求数量大、产品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加上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物流意识不强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供应与发展。

2.3 不同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在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下产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整合和网上发布等。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满足了不同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而且也使经销商和消费者获得了多方面的信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际调查和具体分析,将我国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为四种:即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电子采购模式、综合服务商模式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详见表2所示。

表2 不同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农产品经营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

2.4 不同类型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1)传统大宗农产品采用电子采购模式较为合适。传统大宗农产品之所以适合电子采购模式,其原因在于传统农产品的“量大”上,因为传统大宗农产品利用电子采购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信息交流速度,使交易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地进行,并使农产品的价值尽快得以实现。例如,米、面、油等的采购就能够利用电子采购模式得以解决,这不仅能够节省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大量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既保证了农产品的鲜活性,又节省了一些中间环节的费用,使农产品经营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2)半加工农产品更适合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由于半加工农产品的保存时间较短,而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当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关注到某商品的信息时,相应的商品订单也会在第一时间下发,由此节省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另外,农产品经营企业往往也会提前发布半加工农产品信息,以提醒消费者及时选购,由此不仅会节省农产品经营企业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而且还能提高农产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园艺产品应按照其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园艺产品包括的种类较多,若按保存时间划分的话,有些较长,有些较短,有些则是活体,因而需要根据园艺产品不同的保存时间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如保存时间较长一般都会采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因为采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的农产品经营企业既可以提前储存农产品,还不用担心农产品的变质问题,且能够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储存成本,提高农产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活体产品来说,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更为合适。因为农产品经营企业采用信息联盟服务商模式都会提前发布农产品的品种、价格等信息,以便消费者及时购买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同时,农产品经营企业也会及时进行配送,由此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的鲜活性,而且减少了储存成本。

(4)加工农产品适宜综合服务商模式。由于加工农产品的保存时间各不相同,其中,大多数为凸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而综合服务商模式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突出不同农产品的特色。在此,农产品经营企业可以利用综合服务商模式进行大力宣传,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通过综合服务商模式选购,从而降低农产品经营企业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具体建议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因此,农产品如何发展关乎农民的未来。每年国务院的一号文件都会提到“三农”问题,足显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已跨入了信息时代,因而利用电子商务模式从事农产品的交易不仅更为便捷,而且能够促使地区间农产品的交流,以实现不同地区间不同农产品的互通有无,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我国人民的多种消费需求。在此,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应根据农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从事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交易。具体地:

(1)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交流。目前,农产品经营企业与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数量等信息沟通上的不顺畅,造成农产品经营企业与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数量不相一致,从而造成双方都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由此一方面出现买不到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一些产品却卖不出去,甚至出现农产品腐烂变质无法销售的问题。为此,农产品经营企业应加强与农民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为农民提供以往或目前市场上不同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以便农民可以根据以往不同农产品的销量、价格等预测当年应该种植的农产品种类、数量等,使农民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实惠,还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并在精神上获得较大的满足。

(2)选择相应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不同的农产品有其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农产品存放时间长,有的农产品存放时间短。为此,农产品经营企业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促使农产品能够尽快地进入消费领域,使农民的辛勤付出得到回报。否则,不仅会增加农产品的交易成本,还会增加农民的时间成本,进而还有可能使农产品的鲜活性受到影响,使农民或农产品经营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

(3)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须与时俱进。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农产品经营企业应与时俱进,根据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选择更加科学、更加便捷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促使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加快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却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尤其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利用电子平台进行营销活动的人员还较少,因而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农产品高效、及时交易的有力支撑。为此,无论是农产品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产品企业更应该加大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尽快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人才。

4 结 语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从事农产品交易活动的企业对电子商务这个新兴的商品交易模式更感兴趣。为此,本文针对我国不同类型农产品的特点及其农产品销售的局限性,分析了不同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势,并认为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应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营销,以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人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良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6(2).

[2] Poole B.How will agricultural E-Markets evolve?[R]Washington DC:Paper Presented at the USDA Outlook Forum,2001.

[3] Turowski K.Agent-based e-commerce in case of mass custom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5(1).

[4] 吴玉刚.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1.

[5]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

[6] 关海玲,陈建成,钱一武.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交易模式及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1).

[7] 解新华.“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8] 路静敏,陈薇,曹树贵.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协同模式研究[J].价格月刊,2016(2).

[9] 郁晓,赵文伟.生鲜电子商务县域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探究——基于遂昌2.0模式的剖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4).

[10] 陈亮.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34).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农产品经营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