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一)

2018-05-05 07:5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陈晓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副主任医师魏华凤
保健与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节阳气雨水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彭 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邢 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陈晓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 徐 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副主任医师 魏华凤

二十四节气,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创立的。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直接反映出来,为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中医理论,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节气阐释养生观点,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立春”养生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天文意义上标志着春季的开始。《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始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故“立春”时节,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养生方式,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可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调畅情志,养肝为先

五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中医认为肝气升发,喜条达,主情志,因此“立春”养生首先是护肝养肝,而护肝养肝的关键就是保持心情舒畅、静心养性。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忧郁。春季肝旺脾弱,消化功能易受到影响,如精神抑郁,就可能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因此需要静心护肝,以养气健脾。日常起居应注意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素有肝病、高血压或脑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尤其需重视养肝护肝。

注意保暖,“春捂”有理

春季多风,中医认为风性轻扬升散,为百病之长,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风邪入侵,头部最先受损,可引起头痛、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等症。尤其汗出遇冷风,风邪趁机而入,极易发生感冒。且风邪善行数变,既能上窜达头顶,又能在经脉和肌肉之间游走,来去迅速,变化多端,可致关节游走性疼痛、风疹等病症。因此“立春”时节千万不要过早减掉冬衣,仍需注意保暖御寒,切勿汗出当风。

缓步慢行,劳而不倦

清晨早起,信步庭院,闲散和缓地步行,是顺应春季气候变化特点的有效保健方式之一。散步宜缓不宜急,缓步而行,全身放松,手臂自然摆动,手脚合拍,呼吸和谐,心怡神悦。散步不必拘于形式,应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之快慢,时间之长短,顺其自然,不宜强为。活动应以劳而不倦、略微汗出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保健功法也是适宜的锻炼选择。

梳头百下,疏通气血

《养生论》云:“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两百下。”头为诸阳之会,每天多梳头有利于宣行瘀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早晨是阳气生发之时,故春日梳头以早晨为最佳,此时梳头可以通达阳气,帮助气血流通、清利头目,防止春困的发生。梳头应当从前额梳起,经过前发际线,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这样才能有效疏通经络,梳头次数应保证在50次以上方有功效。

“雨水”养生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冬季干冷天气即将结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此时的养生应以“祛湿避湿”和“保养脾胃”为主。

疏肝养心,健脾祛湿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湿邪留恋,难以去除,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条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

其次,“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使人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对高血压、哮喘等患者尤其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养心护心。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远离油腻,食粥养胃

“雨水”时节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可多进食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物以健脾养胃。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故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这一时期有两种蔬菜值得推荐,即豆苗和荠菜。此外,粥类素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防“倒春寒”,避寒防湿

初春阳气渐生,日趋暖和,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且此时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所以还需预防“倒春寒”,注意保暖,不应过早减少衣物。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致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则易致头痛,故洗头淋浴后要及时吹干头发和擦干身体。

摩腹提肛,运脾固肾

春夏以保养“阳气”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养护体内的阳气,达到运脾固肾的效果。摩腹时应仰卧,以肚脐为中心,手掌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进消化,提高睡眠质量。提肛锻炼也宜平躺,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及会阴部,肛门紧闭,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缩,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长期坚持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惊蛰”养生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称为“蛰”。“惊蛰”乃春日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捂”御“倒春寒”

惊蛰节气处于乍暖还寒之际,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适度增减衣物,适当“春捂”。对于老年人和其他抵抗能力较弱的人群,须谨防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预防传染疾病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麻疹、水痘、流感、流脑等传染性疾病易于流行。应注意科学的饮食和起居,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区域长期逗留。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养生以肝为先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惊蛰时节饮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此时可以多食用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枣、山药等;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莴笋、香椿、茼蒿等。饮食少酸涩、油腻、辛辣、刺激,忌酒及伤肝食物,如腌、熏的食物,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

润泽缓解“春燥”

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很有限,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此乃“春燥”。此时应及时补充人体水分,多饮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润燥的食物,如甘蔗、莲藕、银耳等。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梨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且富含果酸、铁质、维生素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但对于素体脾胃虚寒的人,也不可过量食用。

运动舒筋活络

春季是万物萌生、草长花开的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黄金季节。锻炼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也要注意时间和强度,调节好自身节奏,循序渐进,科学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均是很好的活动方式,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气候适宜的日子,远足踏青,亲近自然,更是有益身心。

防范蛇虫出没

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平地一声雷”唤醒冬眠中的蛇虫,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及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现代居家也应做好打扫清理工作。惊蛰过后,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加强自我保护,防范蛇虫侵害。

“春分”养生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由于春分这天正好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故春分养生定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注重起居

在起居方面,因春分日夜温差较大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关节炎患者易出现关节酸痛,而风湿病患者也在此时易复发加重。此时要注意“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此时尤不可大意,不可长时间洗凉水,以免病情复发。

饮食调护

春分时节,肝气旺,肾气微,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而客气为寒水当令,雨水较多,易生湿,饮食方面忌大热大寒并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吃姜、葱、山药、花椰菜等,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以平和为期,在烹调鱼、虾等寒性食物时,应佐以适量葱、姜、酒类温性调料。

甘味食物能补肝益肾,如枸杞子、核桃、花生、大枣、桂圆等;而酒易伤肝,春季不宜大量饮酒。平时冲泡菊花、薄荷、枸杞子、月季花茶能起到清除肝热的作用。

精神调养

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切忌因喜怒过而伤及肝气,导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则出现口腔溃疡、目干头晕频发现象。为了顺应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郊游,活动肢体更利于肝气的疏泄。

按摩养生

春分时节,易出现双目干涩的表现,晨起时敲胆经可以达到养肝护目的作用。早晨饭前手握拳敲大腿两侧胆经,每条腿各敲2~3分钟。但注意敲胆经最好在早上进行,不宜在晚上,因为对胆经进行敲打,可振奋胆经的阳气。中医认为阳气主升、主动,若是晚上对胆经进行敲打,可能不利于睡眠。

另外,如出现心情压抑,头重如裹,按揉合谷、太冲两个穴位可有效舒缓情绪。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揉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太冲穴是肝经上的第一个要穴,揉太冲穴可以使整个肝经的气血旺盛。

“清明”养生

今年4月5日进入清明节气,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节气是养生的重要时期。

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和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外出踏青,“动”宜适度

清明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谷雨”养生

今年4月20日进入谷雨节气。《群芳谱》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后气温回升加快,雨量开始增多。

养肝忌焦虑

谷雨时节,人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不宜过度紧张和劳累,遇事切忌过于忧愁焦虑,甚至大动肝火。

在食物上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饮玫瑰花茶、月季花茶、菊花茶、青皮茶等具有疏肝理气的花茶;甜食、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也有一定的缓解压力和舒畅心情的作用,可适当多吃。生活中可以通过听音乐、钓鱼、打拳、做操、散步等来开阔心胸。

另外,野外春游也是不错之选。历代养生学家一致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时,踏春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可以陶冶性情,使人充满勃勃生机,以利春阳生发。平时还可以多按摩两侧胸胁以及太冲穴、行间穴、大敦穴、三阴交穴等穴位来达到养肝目的。

健脾多祛湿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要注意防湿邪侵入人体导致肩颈痛、关节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平时可根据个人体质适当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赤豆、薏苡仁、山药、芡实、荷叶、冬瓜、陈皮等。经常按揉足三里穴、丰隆穴和脾俞穴等穴位也非常有帮助。

补肺防过敏

谷雨节气由于天气转温,桃花、樱花、杏花等百花盛开,杨絮、柳絮四处飞扬,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过敏体质的人外出应注意戴口罩以预防鼻炎、哮喘等发作。

饮食上应少吃竹笋、酒酿、海鲜等,可以适当多吃荸荠、百合、银耳、梨等补肺食品。平时适当增加运动以强身健体。经常按揉迎香、肺俞、天突、膻中等穴位可以预防鼻炎、咳嗽。

猜你喜欢
时节阳气雨水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农事 雨水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雨水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