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篆刻 寄情刀石

2018-05-09 03:09文/成
丹青少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篆刻书法艺术

文/成 君

或许是天性,我自幼喜欢书画,进而对书画作品上一枚枚朱红的印章以及古老的篆书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记得在上中学时,我经常手持一把用钢锯条打磨而成的刻刀,在橡皮、木块而或土豆、萝卜上刻划一番,然后看着书本上、墙上胡乱盖印的“大作”很是自得,颇有提刀四顾、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当年,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现在想来虽然十分可笑,但正是其中的快乐和好奇,使得一个少年沉浸其中,并用二十年的时光和汗水,一层层揭开“篆刻”这门中国古老艺术的神秘面纱。一路走来,有失望和迷茫,也有成功和喜悦……其中的甘苦,或许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如今,尽管时空变换,依然乐此不疲。

我在上大学期间,学的是美术专业,同时仍痴迷于书法篆刻艺术。当时恰逢上海徐正濂老师招收第一批函授学员,于是冒昧去信,并得到了徐老师的悉心指教,受益匪浅。继而受到省会杜锡瑞老师的热心关怀和鼓励,更坚定了我在书法篆刻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心。此后,我又陆续求教于李翔、张道兴、赵熊、石开等诸多师长。感恩这些老师们的教诲,无论是从艺还是做人,都使我受益终身。他们的教诲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微观艺术,有人把“篆刻”当作“雕虫小技”,其实不然。“篆刻”这门传统艺术,形质虽小,却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蕴。她横跨古文字学、书法、历史、考古、美术、工艺、文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和艺术门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可以说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道兴长寿(2.8 cm×2.8 cm)

“由技进乎道”,篆刻家们把思想和情怀倾注到可触、可观、可琢、可磨的精美石头上,托物言志,寄兴抒怀。自古以来,它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此的人们不停歇地追求和探索,发展到今天,更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

先秦古鉨一路的印风,文字奇古多变,章法诡谲灵动,气息率真纯朴,自一见到起,就深深地打动着我,并作为我篆刻研究的主要方向。当今印坛,取法古鉨进行创作的不在少数,也涌现出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印人,他们成功的探索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章法上,我借鉴国画构图和平面构成的规律,注重大开大合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的变化统一;在字法上,我推崇“印从书出”,一方面大量临摹研究同时期的金文、陶文,并加以“印化”,另一方面,在篆刻创作中强调文字书写的笔意;在刀法上,我尝试用薄刃劈削法,使线条呈现立体感,更具丰富的视觉变化。

吉祥开泰(1.8 cm×4.5 cm)

抱朴怀真

生欢喜心(2.5 cm×2.5 cm)

江月即吾心(1.5 cm×1.5 cm)

如今,承蒙诸多师友关照支持,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在书法篆刻创作上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然而面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宝库,我仍然是个渺小的学生,还有太多的“惑”要去解开。

我喜欢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独坐书斋,或临帖,或读书。一盏柔灯,一杯淡茶,品读着一枚枚朱红的印迹,仿佛穿越了时空,默默与古人对话,每到会心处,不禁拍案叫绝。继而兴起,抽刀向石,戛戛有声,在刀与石的碰撞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不觉东方之既白……

印屏 君子比德于玉(70cm×137 cm)

采菊东篱下(5.5 cm×5.5 cm)

玉壶买春(3.2 cm×3.5 cm)

猜你喜欢
篆刻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篆刻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