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边远乡村的振兴之路

2018-05-11 08:45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8年14期
关键词:黔西县农事农家乐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3月的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青瓦白墙、花窗楼阁的黔西北民居被花海围绕。图为游客们在赏花拍照留念。(陈龙 / 摄)

贵州十大油菜花农事景观地之一的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以油菜花为媒发展乡村旅行,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农民日子更幸福了。

3月18日,全省油菜花农旅一体现场会上,省农委、省旅发委联合推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入选地之一的黔西县解放村,以油菜花为媒,正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之路。

又是一年菜花黄

3月的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青瓦白墙、花窗楼阁的黔西北民居被花海围绕,大量游客前来郊游踏春,大人们倚着花丛合影留念,孩子们在花径嬉戏。

“外出求学、工作多年,我一直想念故乡的山水,想念故乡春天的这一片明黄。”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张女士,近日回到贵阳发展,听说3月24日黔西县举办油菜花节,拉着三两好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让张女士一行人赞叹不已:“不虚此行!乡村太美了!”

这已是黔西县在解放村举行的第八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2007年以前,解放村是个连路都不通的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虽素来有种植油菜花的传统,但零星散落、未成规模。

2007年底,洪水镇开始规模性发展油菜花种植,现以解放村为核心区的油菜花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2017年,解放村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

“今年油菜开花一个月了,接待游客已达40万人。游客最多的一天是3月18日,进入景区的私家旅游车超过1000辆,除了停车场、农家院坝,就连村边的旅游公路也停了2公里多的“长龙”,旅游综合收入300多万元,创下解放村单日接待游客、停放车辆及综合消费最高纪录。”洪水镇人大主席张浪说。

高扬三兄弟曾是村里的特困户,吃的是救济粮,住的是土坯房。2008年,解放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并给予2万元的餐具补助,他们成了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人家。2017年,三兄弟的农家乐纯收入20余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3月18日那天,我家接待了40多桌客人。”看着同村的人富裕了起来,2010年,浙江打工的张勇也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仅今年3月,他家收入近3万元。

20余家农家乐还带动了村里家禽养殖业与蔬菜水果种植业的发展。“666户人家,现只有4户因学返贫,预计今年全部脱贫。”解放村党支部副书记史开心说。

田园柳岸好村庄

“春来十里菜花黄,秋到万里稻谷香,龙潭附廓水相逢,玉带回旋绕村庄。”在解放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的背景是远山与柳岸。龙河潭水与附廓水库的水汇聚为逢水河,形成“Y”形,在两岸垂柳的掩映下,一路蜿蜒流向远方。

利用良好生态环境与独特农事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解放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0年来共改建605栋黔西北特色民居,硬化15300平米连户路和18700平米院坝,铺设5条总长1200多米青石板连河路与6公里沿河观光道,新建14公里旅游公路,在逢水河两岸补植补种3000多株垂柳和1500多株翠竹,建成225个水冲式厕所和封闭式垃圾池、300多口生态沼气池,建成全省首座村级污水处理系统。

除了完善水、电、路、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解放村还配置诸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农家书屋与村级文化活动室,对农民进行实用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和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宣传文化长廊”等,开展书画展、摄影展及各种农民文化活动、健身运动;建设卫生综合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设施。

“村里的变化大啊!国家帮咱们修好了房子修好了路,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种地、开农家乐。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有了很大的提升。”74岁的黄顺民每天早晨6点就到村健身广场锻炼,8点至10点义务清扫垃圾,中午和老伙伴们下下棋、聊聊天。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黔西县文体旅游局旅游股股长史红跃说,已拥有“全国最有魅力十大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仅12个)”3张“国字号”名片的解放村,目前正申请贵州省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体验性”旅游,让观光者“回归自然”。

农事之余摄影忙

78岁的村民李永德身体很好,这两天常背着单反相机在解放村里拍摄油菜花田。和他一起拍摄的,还有同村的十几个村民。

这批村民,不仅是乡村的建设者,更是乡村发展的记录者。

一个村子,发展了产业,保护了生态,富裕了百姓,接下来还应如何走?“腰包鼓了不算富,头脑充实才算富。”史开心坚持,乡风文明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史开心从自己拍摄作品中,挑选十多幅得意之作贴在简陋的展板上,摆在村里的广场展出。

“我们的村子,拍出来竟然像风景画一样漂亮。”“史支书,你教我们拍照吧。”摄影展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眼球。

“好,我教你们,只要喜欢,手机也可以拍。”2011年初,史开心带着5个村民成立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并于2013年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民摄影协会。

为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摄影队伍,史开心对摄影器材没有太多要求,重在培训村民构图。慢慢地,村民们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富裕起来,很多人都升级了“装备”,配置了单反相机。

村里的红米种植大户代远富卖掉两千多斤红米,凑了5500块钱,买了一台单反,每天都扛着相机去稻田里务农。“我无意中让更多人认识了镜头中的解放村红米。以前村里红米还会出现滞销的现象,现在不会了,去年我家种的八千多斤红米,基本都卖光了。”代远富拿着相机笑呵呵地说。

“我们协会现在已有80多位会员。现在解放村村民鲜有酗酒的,也不爱打麻将,他们就爱好摄影。”史开心说。

“背着相机务农”已是解放村不少村民的日常状态,农事之余,这些庄稼汉用相机记录家乡山水、四季风景,记录务农生活、乡间风物。

2016年,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选送的10幅作品获得“多彩贵州摄影大赛最佳奖”。史开心、代远富、刘刚等人的作品也获得省内不少摄影奖项。

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每年除了在村里至少举办两次大型摄影展之外,还组织实施公益活动,为边远贫困山寨90岁以上的老人拍摄全家福,联合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编写中小学摄影教材。洪水镇“摄影课程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成为国内首次将摄影专业课程正式纳入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的先例。

猜你喜欢
黔西县农事农家乐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乌江源百里画廊
农家乐
作品赏析(3)
浅析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