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小山参育出生态致富经

2018-05-14 08:38白京京
中国合作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参生态

本刊记者 白京京

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西麓,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群山含黛,绿树参天,茂盛的林荫下生长着“东北三宝”之首、“百草之王”——人参。一株由辉南县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的成熟优质林下山参能卖到几千元,与一斤几百元钱的普通家参形成了鲜明对比。8年来,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小小山参这一生态产业,造福了一方参农。

因地制宜还参于林万象新

野山参自古名冠百草,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是一种天然绿色补品。乾隆皇帝也曾美言“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辉南县石道河镇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交错带,境内水资源丰富,海拔高度、气候特征、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满足了发展包括人参在内的中药材的先决条件,当地林农也素有挖参采药和驯化栽培野生药材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包括辉南县在内的很多地区开始发展人工栽培人参产业。由于人参在森林土壤中的生长远超过在其他土壤中的长势,为了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东北不少适宜种植人参的地区纷纷砍树种参。仅辉南县一地,在90年代初期就栽培了2万余亩人参,但三五年后,砍伐后的林地就因为地力损耗和毒素增多不再适宜人参栽植。于是,人们不得不再去砍树,造成林木资源的极大破坏。伴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这种粗放式的砍树种参发展模式被叫停,辉南县的人参栽培遭遇了发展瓶颈。

曾为林场职工的曹发对毁林栽参有着切肤之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尝试着把通过人工处理的人参籽撒在原始森林中,让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1987年,他还承包了700余亩山林进行尝试。

社员种植山参。

“原理不复杂,就是将几百年来人工引种驯化而养尊处优的家参籽播到森林中去,创造一种‘乔、灌、藤、草’兼备的植物体系,通过以植物为基础实现自我平衡,并构建互相维系的食物链,借助各种植物的分泌物相互影响,使得家参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条件,从而逐渐改变其质。”曹发介绍,“在对林下山参年复一年的采籽、选籽、催芽、播种、留种与收获种子综合提纯复优的循环中,培育出形质兼备的林下参,最终接近野山参性能和指标。”

原理简单,实操却不然。比如人参野植对土壤、海拔、坡度、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对种子催芽、播种、留种等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再加上人参生长缓慢,一般8年才能结籽,即最快也需8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提纯工作。此外,还得提防大型动物的侵扰、做好灭鼠和灭虫防护工作,还要对看护人提出严格要求,比如不能使用化妆品等。

合作社的山参种植方法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曹发自主专研,并向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相关人员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曹发成功掌握了人参野植的关键技术,让家参野植的存活率提高了3倍。他还在国内外发表6篇有关林下参的论文。2011年,他的“林下参种植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还为国家药典提供了林下山参原始标本,并多次应韩国国际林下山参节学术研讨会邀请,前往韩国交流分享经验。

将几百年来人工引种驯化而养尊处优的家参籽播到森林中去,创造一种‘乔、灌、藤、草’兼备的植物体系,通过以植物为基础实现自我平衡,并构建互相维系的食物链,借助各种植物的分泌物相互影响,使得家参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条件,从而逐渐改变其质。这种种植方式改变了过去砍林种植山参的方法,保护了林木资源。

授人以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既然辉南县有人参野植的生态优势,人参野植又有助于生态建设,那么为什么不合力生金呢?于是,2010年,练就了人参野植技术的曹发牵头发起成立了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辉南县林下参协会,配套原有的辉南县凤爪顶野山参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参农共同致富。

合作社和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书,向种植户提供种子、技术及收购标准,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利益分配按订单合作执行,每位合作社社员都拥有股权证明,年终按照股份进行分红。辉南县凤爪顶野山参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延伸产业链。目前,合作社已有326户参农加入,种植林下山参30余万亩,年均参龄7—8年,其中10年以上参龄面积20万亩,15年以上参龄面积10万亩。基地建设每年可吸纳固定劳动力28人从事日常管护。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辉南县已形成了林下山参护育技术体系及完善的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全县野山参基地全部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

辉南县石道河镇三岔村类伟杰种植人参1.35亩,2015年加入合作社,经过合作社的“六统一”指导,2017年其林下山参销售收入达134万元。爱林村刘贤润也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他说:“为了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以前也在承包的山林里砍了不少树,却没挣着多少钱。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也干起了林下参,虽然见效慢,但成本低,适合我们农民发家致富。”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发展林下山参的“森林复兴大业”中,他们心里都有本经——必须加入合作社种山参。合作社全力支持他们的生产,比如在技术“三下乡”、科技大篷车等活动中,合作社专门讲授林下山参的选地、选种、催芽、播种、管护、种子繁育、深加工等技术,面对面地解答参农提出的有关林下山参技术细节或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累计举办讲座200余次,培训3000余人次。与此同时,合作社还经常参加通化市举办的农民科技实用技术巡回演讲交流活动,将林下山参种植技术推广到通化市的7个县(区)92个乡镇,辐射全市山区农户2000余家。

合作社理事长曹发就山参种植方法进行技术培训。

扶贫有道产业融合振兴乡村

“现在,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而产值却不足韩国的10%,差距还很大,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曹发介绍,合作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了野山参种源生产基地,制定了《林下山参种植操作规范标准》,为所有林下山参建立了种植档案。同时,注册了“凤爪顶”品牌,开展野山参的培育、管护、鉴别和加工等系列技术延伸产业链。目前,已开发了参茶、山参盆景、治疗糖尿病的山参含片、人参破壁粉等系列产品,通过淘宝店等方式线上线下开拓销路。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积极发展了野山参生态采摘体验旅游项目,举办辉南石道河野山参节,发展野山参鉴别及加工技艺,挖掘生态文化附加值。既有效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参农收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生金、让山林流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通过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以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合作经营、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在同等质量标准条件下,优先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林下山参,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合作社山参种植基地。

“我们把贫困户组织起来,边指导生产、边培训,使他们业务成熟,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贪困帽’。在用工方面,把劳动任务尽量交给生活困难、无经济来源的劳动力来完成,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对家庭人口多的特困户,我们尽量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和资金的投入。”曹发介绍,石道河镇王登云家庭特别困难,家里五口人。2016年,3个孩子中有两个女儿同时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上学要到一百多里地以外的县城就读,连生活都难维持的夫妻俩日夜犯愁。合作社得知这种情况后,主动给王登云夫妻俩安排工作,包吃包往,每年赞助两名考入高中的孩子两万元,3年共达6万元。“这仅是扶贫的其中一例。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办社的宗旨,也是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以点带面,实现共赢。在将来,我们要继续保护好野山参种源,让长白山人参产业得到永续发展。”曹发说。

猜你喜欢
人参生态
“冬吃萝卜赛人参”有新解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清代的人参故事
人参娃娃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