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三产大融合 育乡村新动能

2018-05-14 08:38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发布
中国合作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融合农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发布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强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模式增多、内容拓展、质量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总结、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赴地方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

《年度报告》梳理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推进配套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和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了各地在模式创新、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提供借鉴。

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细化实化支持政策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印发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发布了2017年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和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等创造了宽松便利条件。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实施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作为推广PPP的六大重点领域,并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保监会大力推广小额贷款保障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保险增信模式,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以来累计安排资金7.18亿元,扶持产业融合项目141个。

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阿里巴巴集团举办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培训班,会同国开行、农发行设立支持返乡创业政策性信贷产品,选取上海金山区等5个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计划试点。农业部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折股量化到农户等方式,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并培育创新创业农村实用人才。国家旅游局从2014年开始共举办16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完成对4000多名旅游扶贫村村官的培训。

强化用地保障。国土资源部在2017年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中明确要求各地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了近万个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

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政策支持。商务部制定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出台农村电商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农商互联,会同农业部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和标准化试点;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会同邮政局推动快递向西向下发展;组织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立电商扶贫频道,打造贫困地区农村产品上行直通车。

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创新涉农专项支付资金管理方式。2017年4月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按照专项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县等层级分类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行业内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主要在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统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与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

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了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两权”直接抵押、“农户联保+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民合作社和农户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多种金融产品。福建省沙县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农村产权评估与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设备等“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逐步激活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度。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了农村地价体系建设,为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了参考依据。

持续强化公共服务

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起草并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会同交通运输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并以国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个省区建设304个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交易仓储设施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山东、河南等10个省区发展冷链物流,在全国13个省区支持25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在试点基础上印发了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2017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0个省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业部实施了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采用“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公助民建、公管民营”方式开展建设运营,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探索农业物联网软硬件购置补贴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涉农工业企业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会同财政部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27个省份13万个行政村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国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4%。

加强品牌建设。国家工商总局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搭建地理标志流通平台,建立农村基层合同助农指导站,制定并免费发放适合农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编制了《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行动计划》。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发展。人民银行指导各地以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福建省沙县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及信用评级工作,并依托政府办公网络,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性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提出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并创建了6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排资金8.3亿元支持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建设了29个涉农产业示范基地。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756个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国家旅游局创建了100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认定了10家“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了5个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各地区开展地方性试点示范。山西省在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县太谷县启动了山西“农谷”省级战略,集中资源、汇集政策打造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高地,同时择优遴选6个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示范园。福建省着力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目前确定国家级试点示范县5个、试点示范创建乡镇51个、示范村372个,试点示范地区积极发展了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建宁县持续培育了“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了“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了“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了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形成了15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

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

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的转变,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入到成长成型的蓬勃发展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

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

截至2017年9月,全国累计完成农产品商标注册279.5万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734件。截至2017年10月底,贵州省已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663个、产地6355个、面积3246万亩;有机农产品1117个、面积144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48个;“三品一标”面积3474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0.1%;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江西省通过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行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大提升工程,已获得了3657个“三品一标”产品、590个绿色食品、1024个有机产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

各地相继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推出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和卫生、消防、安全等条件大幅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预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6200亿元,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势头勃发,迅速覆盖广大的县、乡、村,显现出较高的业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宁夏贺兰县稻渔产业联合体打造的“稻渔空间”,集种植、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同农民形成了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形式。

与原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利益联结关系出现了新的提升,农民同经营主体构建起了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的跃升。一些省区的贫困地区利益联结中的价值链分配重心,开始向上游农户倾斜,向极度贫困农民倾斜,探索出了“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和“扶贫资金变股金”的资产收益分配形式,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中,最大限度让利给贫困户,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扶贫脱贫的效果

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多元

通过模式创新、链条延伸、主体参与、要素激发、业态打造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增收从相对狭窄的农业领域向更为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生产单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拓展,从农业内部向农业外部持续拓展,“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的格局基本形成。

不断拓展的农牧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购电商、乡村养生养老等领域,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巨大平台和重要载体。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740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2.5%;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达到900万,带动了7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中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

各部门和贫困地区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资金投入、项目开发、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不但有效开发和利用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且从根本上找到了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变了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环境条件,奠定了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的基础,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扩大了扶贫成果,提高了脱贫质量。

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帮助建设的2万个扶贫车间,带动了14.9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2017年底,全国756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比达66%,带动近3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实现增收。20家知名电商企业开通电商扶贫频道,为近300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农村产品提供流量支持、费用减免等优惠。

猜你喜欢
农产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