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展示策略

2018-05-14 17:43严胜学胡宗山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严胜学 胡宗山

[摘 要] 自文化产业问世以来,技术在其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技术基本成熟的背景下,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成为必然趋势。展示策略是影响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流程包括预研、策划、预实施、实施和验收五个环节。其中,预研和策划环节是基础性和纲领性工作。展示策略主要属于展示流程中的预研和策划环节。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设计文化遗址的展示方式,针对不同文化遗址制定不同展示方案,并策划相应的传播方式,这些是展示策略层面的核心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展示效果和传播效应。

[关键词] 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展示流程;数字化产品;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K20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8)03-0047-08

文化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从1926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至今,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本雅明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最大区别在于其“复制”功能。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两位大家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辩证法》,基本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学术地位,创立了“文化产业学科”,确认了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时至今日,文化产业以产业地位主体化、产业市场的国际化、产业手段的数字化风靡于世界。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的手法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本文以文化遗产展示为例,从展示方式、展示方案、传播途径等策略层面研究文化遗址和数字化呈现在展览展示领域的重大价值与发展趋势。

一、 展示策略是展览产业的关键

近几十年来,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文物、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各类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迅速兴起。但是,陈列在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文物、文化遗址所反映的毕竟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今天的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只能通过现存的文物或考古遗址开展联想,实体性的展示难以解决人们对于逝去历史文化的总体想象、整体了解和深入解读,千百年前冰冷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和考古遗址难以在今人与古人之间开展文化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文物和考古遗址文化价值的阐释,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现代科技解决文化遗址的活性化展示问题,让文物和遗址活起来、动起来,让文物背后的历史人物走进当代社会,在今人与古人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数字化展示技术。

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与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迅猛发展,逐渐使得博物馆由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方向发展,在不久的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活起来,向活化博物馆进化。现代技术的进步为通过数字化方式保护和展示文物和文化遗址提供了可能。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或研究某些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运用,刘江涛分析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1]黄明伟等研究了激光扫描技术在古田会议会址中的三维几何造型建模,[2]孔黎明等分析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建筑遗址展示中的运用,[3]王晨阳等则探索了在古建遗址建模方法中激光点云与存档资料的结合,[4]师国伟等则阐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5]而郑巨欣和陈峰则系统介绍了不同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运用。[6]二是介绍某些文化遗址在数字化展示中的技术运用情况,如宣海峰介绍了克孜尔石窟中的数字化应用;[7]万惠玲则介绍了双墩文化遗址数字保护与展示中的相关技术,[8]杨涵茜则阐述了河南羑里城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方法。[9]

数字化技术是文化遗址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技术基础,没有相关技术,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不可能进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提升和促进文化遗址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效果。然而,在数字化技术基本成熟后,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址展示的影响相对固定,而学术界少有学者在策略层面研究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而展示策略已经成为展览产业转型升級的关键。

二、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已成为必然趋势

从数字化产品的消费人群的增长,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争相使用数字技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剧增,相关统计表明,至2017年6月,网民数量为751亿,占总人口的543%,半年新增网民 1992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手机网民,约724亿人,手机上网普及率为96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265个小时,即每天上网时间约4个小时。网民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比 721%。[10]40岁以上的群体正在逐渐接受互联网带给生活的变化,互联网不断向40岁以上的年龄群体渗透。互联网的高普及率,网民规模的逐年稳步扩大,网民上网时间的增加以及网民年龄结构特点的变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技术与手段。尤其为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从展览产业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传统展示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缺陷,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商机。在博物馆展示、遗址现场展示等传统展示方面,数字化技术显现出独特优势,如可见到真实文物、可以结群而游、可以合影留念,但这两种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相比,其固有缺陷十分明显。①观赏形态受限制。绝大多数文化遗址是静态展示,而数字化展示则可以多形态展示文化遗址。②观赏维度受限制。在传统展示中,展品陈列在展柜中或护栏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观众与藏品的交流,降低了参观的乐趣。③观赏人数受限制。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人满为患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形成严峻挑战,故宫等重要文化遗址开始限制每日参观人数,数字化展示则不存在此问题。④观赏时空受限制。传统展示必须到现场才能参观,数字化展示则不存在此限制。

从数字技术应用来分析,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已成为展览产业的必然趋势。要实现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仅有需求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技术、理念及经验作支撑,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第一,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展示文物和文化遗迹,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各个方面的技术。总体来讲,主要有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全站仪测绘、多媒体数据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激光扫描等。

第二,数字化展示理念日渐成熟。在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关于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理念已经问世,并且成为目前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形态。其中部分理念已经广为人知,如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网上展馆、信息可视化等。

第三,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成功经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持续推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已经比较普遍。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本国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最全面、最成熟的国家。斯坦福大学的大型数字化工程“数字米开朗琪罗计划”,利用三维快速绘制技术再现了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昔日的繁华胜景,使美轮美奂的经典古建筑尽收眼底。中国文化遗址丰富,以圆明园、敦煌和故宫为代表的一批重要文化遗址率先走上了数字化展示探索之路,并取得显著成就,较好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发展。

三、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流程分析

对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而言,选择数字化技术只是其中内容之一,此外,还涉及预先研究、资金预算、方案选择等诸多问题。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是一项系统工作,一般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预研工作

在系统制订展示方案之前,要对项目本体,包括遗址、文物、历史、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了解文化遗址的基本定位、本体存在和展示主题。

第一, 提炼文化遗址的核心价值与特质。优秀的展览展示必然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对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应该展示什么、传播什么,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讲述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传达什么样的人文情感等,应该有明确诉求和清晰蓝图。所有的文物、图片、文字、艺术品等均服务于该主题。实体展示和数字展示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第二,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展示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一是可供实现的技术手段;二是适宜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化展示与物理展示一样,都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但对于数字化展示来说,想得好与做得好一定要有机结合。技术手段如何与艺术表现实现完美融合,需要设计团队与技术支持团队充分沟通与交流。在传统展示中,除常规文物实物、图片文字外,还有一些创作的艺术品以辅助展示,如雕塑、绘画、蜡像、场景还原等。在实体展厅中,这些艺术品一般只服务于某一单个环节的展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常被忽略。在数字化展厅来中,这些关联性则需要深入研究。互动游戏、APP、大型互动体验装置等新型多媒体展项,需要协调在线和本地两种不同版本。

(二)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方案的策划设计

预研环节完成后进入策划设计阶段。策划,是将前面所说的预研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具体化,尤其要结合文化遗址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策划建议书。这一策划既要有整体的规划和逻辑思路,又要有分展项的具体创意。设计,则是对策划的技术性落实,将策划和创意具体化,落实到纸面上,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视化图案。

第一,制订展示大纲,即对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制定出总体策划建议书。纲举目张,展示大纲是整个数字化展示的战略文本,和实体展览陈列一样,数字化展示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展示大纲。并且,相对于实体展示来说,数字化展示由于其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形式差异很大,涉及多个学科,尤其需要有一个总体战略文本进行规划。只有有了展示大纲,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展示主题,才能正确地选择运用展示手段与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展示结构框架、表现重点等。

第二,制订出分展项创意与设计文本(脚本)。展示大纲只是一个总体框架,要贯彻展示主题,体现展示效果,须在展示大纲所确定的主旨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分展项落实创意与设计。各展项的创意与设计必须因项制宜,根据所要表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创意思路、技术路径、表现形式。在分展項的创意与设计中,要将内容与形式密切结合起来,二者要相得益彰。

第三,制订技术方案建议书。想得好不太容易,做得到同样困难。很多时候,创意先行,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资金、技术、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好的创意可能无法最终实现。这就需要将制订技术方案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加以研究。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基础技术已经具备,全息投影、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激光秀、虚拟漫游、动画片、APP、电子游戏等技术,都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案例和成品可供借鉴和采用。困难之处于在于如何进行选择,一是现有的资金支持力度将会影响选择何种水平(高、中、低)的技术条件,包括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等。二是不同形式的技术之间如何实现兼容与和谐,不至于产生1+1< 2的逆效果。这些均需要在技术方案建议书中协调好。

第四,设计分展项可视化效果图。创意与设计要最终落地,在创意阶段就要与建设方沟通甚至得到认可,进行可视化处理,并绘出效果图。可视化效果图是一个半成品,它将创意设计思路直接表现出来。对于效果图的绘制,创意者和设计者应反复琢磨并不断修改,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三)预实施与评估、反馈、修正

所谓预实施,就是每一类型的数字化展项可以先做一至两个样品,予以实施,然后进行内部评估、听取外部反馈意见,再进行修正。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同样如此。主办方可以根据展示大纲和“剧透”的效果图来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数字化展项,通过先行实验的方式逐步推进。

第一,样品实施。样品开发与实施是推动大规模数字化展示的必要步骤。所谓样品,就是先在某一类展项中选择较易于开发和实施的项目,以较低的成本制作出来,供研究和实验所用,类似于战斗机开发中的“原型机”。通过样品实施,可以检测待用展示技术的成熟性、展示艺术的感染力、制作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及时间、资金成本等重要指标,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

第二,内外评估。样品制作后,必须接受内外评估。只有经受内外尤其是来自于参观者的检验,才能查找出不足。接受评估是成熟的数字化展示方案的必由之路。

第三,样品修正。各方意见汇总后,由设计方和制作方对样品进行修正,在修正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未来正式产品实施的标准规范或流程。这样就能少走弯路。

(四)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实施

实施,尤其是大规模正式展项和系统的实施,是整个数字化展示系统的核心和重点环节。前述三个环节都是为最终实施铺垫和预热的。但事实上,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这一环节恰恰又是最简单的。方案的实施就是根据已经成型的创意策划、文字脚本、正式设计效果图和标准技术规范与流程四位一体进行成建制的批量化生产或制作。

(五)验收、固化、动态调整

任何项目都是在不断的验收与固化中完善的。数字化展项实施后,在约定的时间内,需要进行验收、固化并动态调整,这一环节是项目质量精益求精的保证。

第一,验收。数字化展项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各项技术指标基本稳定,可以申请验收。验收应根据设计参数进行最大负荷试验,以保证在可能面临的峰值客流时能自如应付。对网上展项来说尤其必要。

第二,固化与推广,形成经验与模式。数字化展项顺利通过各类负荷试验,并经过较长时间(至少是一年)的运行后,可以对原有设计、实施流程进行固化,以便形成经验与模式,为其他类型的数字化展项提供参考甚至进行推广。

第三,动态调整与升级。固化不是僵化,数字化展项的保鲜期要比实体展览更短。一般来说,历经三年,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人们理念的变化都会促使数字化展项进行动态调整甚至升级换代。这就需要设计制作方与馆方一起定期对数字化展项进行技术更新和维护,并根据大数据监测结果,及时了解观众喜好与最新需求,对展项进行动态调整,必要时升级换代,以保持新鲜感,持续吸引参观人群。

四、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基本策略

前文详细介绍了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主要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第一环节是基础性的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确定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方式

根据文化遗址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主要研究现场(原址)数字文化展示、数字博物馆和网上展馆三个方面的设计思路。

第一,文化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在现场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文化遗址,旨在借助数字化技术还原遗址,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给参观者强烈刺激,加深参观者对文化遗址的印象。现场对文化遗址进行数字化展示,首先,要根据当前文化遗址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特点、遗址和文物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确定展示内容,选择展示项目,列出遗址现场展示的项目清单。其次,根据项目清单,确定每一项待展示的遗址或文物在文化遗址中的核心价值所在,确定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阐释关键词、主要内容等。第三,深入分析历史遗址和文物所处现场的地理地貌、自然环境(包括光照、气候、植被等条件)、保护现状等。第四,综合评估以上三项条件,选择合适的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方式。拟采用的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方式(软件)包括:虚拟还原、虚拟漫游、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激光秀等。第五,开展实施方式,确定展示载体(硬件)。根据遗址现场的现实条件,拟采取搭建高亮度露天展示屏(有雨阳篷进行适度遮盖)、可移动小型展示舱、二维码扫描+移动客户端、夜间激光投影等实施方式。具体情况如表1。

第二,文化遗址的数字博物馆展示。数字博物馆是计算机科学、传播学与博物馆学相结合,以数字形式对所有文物(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的信息服务系统。[11]它彻底摆脱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上的束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通过数字博物馆获取所需文化信息。除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一维文字和二维图像这些内容外,数字博物馆增加了三维模型、虚拟动画等新型多媒体技术,并予以视觉上的冲击,增加展示效果;提供基于内容、图像和动画的检索技术;提供多种数字化保护手段,如水印技术等以保护数字文物资料的版权归属。

数字博物馆主要是配合遗址原址展示和现场数字展示,展示那些在现场无法展示或展示效果不佳的内容。可在对文化遗址博物馆进行全方位改造的基础上,兴建文化遗址数字博物馆,完成数字化(智慧化)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设置,而是根据数字化展示系统自身的表现规律专门设立。其基本设置如表2。

第三,文化遗址的网上展馆展示。展馆是主办方根据某种理念或构想,来展示产品、技术、成果等的地方,是一种载体,也是展示商品、会议交流、信息传播、经济贸易等的场所,客观上还是某种特殊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其特点是应用知识与技术进行管理、生产、经营,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网上展馆,是在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网为基础对实体展馆馆藏概念的延伸,网上展馆是以电子图片的形式,通过网络展示(个人)陈列品的网络公共空间。[12]

文化遗址网上展馆不同于文化遗址官方网站,官方网站以内部管理、对外服务和日常运营为主要内容,而网上展馆是专门性的在线展示平台,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可以设立网上展馆的链接地址,但二者功能不可混淆。网上展馆是为远程在线的观众提供异地欣赏文化遗址和文物,兼具互动下载功能的综合展示平台。其栏目分布及内容设置如表3。

(二)设计文化遗址数字化展示的方案

文化遗址的本质是建筑废墟。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们设计并建造建筑,必然有其目的性,其中很多文化遗址曾有过大量重要活动,如高句丽遗址、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司遗址等。根据文化遗址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其数字化展示方案。

第一,遗址还原。就其保存程度而言,文化遗址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圆明园遗址等。对于文化遗址的原貌,除少数专家根据其专业知识可以大体推断出来外,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或游客只能“望墟兴叹”。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还原文化遗址原貌。

遗址还原有很多方案,本文主要介绍其中比较常见的三个。一是在文化遗址现场(露天)还原。文化遗址面积大小不一,大到数(十)平方公里,如圆明园;小至数百平方米,如某些寺庙或古墓地。对于面积较大的文化遗址,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整个遗址还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均需要较大投入;通常选择其遗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能充分体现遗址核心价值的部分进行还原。在遗址现场对遗址进行还原,通常要借助激光秀、带雨阳篷的高清室外LED显示屏等。二是在室内还原。按照一定比例把遗址缩小后移至室内,再利用声、光、电等数字技术虚拟还原一个缩小版的原貌遗址。如果遗址太大,则只还原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其核心价值的部分遗址。三是图片还原。即通过采集文化遗址的一些三维(包括二维)数据后,利用相关软件和技术,制作遗址的三维或二维图像,呈现文化遗址的全景图。

在这三个方案中,第一个方案,即现场(露天)还原文化遗址效果最好,但制作和维护成本也最高;方案二在效果、制作和维护成本等方面均居中;方案三虽然效果最差,但制作和维护成本最低。建设方可根据实际情况从这三个方案中选择合适方案。

第二,故事再现。文化遗址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些建筑?这些建筑完成后主要功能是什么,即人们在这些建筑中有哪些活动?这些建筑最终是如何变成文化遗址的?故事再现,就是通过各种可视化技术,把上述与文化遗址相关的故事再现。

通常而言,故事再现有以下三种再现方式:一是制作纪录片。搜集相关史料、就上述问题采访该领域的专家、比较与该文化遗址性质相近的其他文化遗址,这些是文化遗址纪录片的基本内容。二是制作3D电影。创作与遗址相关的电影脚本;采集文化遗址的3D数据,利用相关软件和技术构建3D模型;制作3D电影;建造环形影院、购买3D眼镜等设备以播放和观赏制作好的3D电影。三是制作二维动画片。基本程序或步骤与制作3D电影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作的技术和使用的设备不同。较之于3D电影,播放二维动画的设备或平台更多,如IPad、电子显示屏、LED显示屏、液晶显示屏等。

就故事再现文化遗址的三种不同方式而言,3D电影观赏效果最好,能给游客或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但制作成本最高。纪录片虽然趣味性相对较低,但它能全面介绍文化遗址,制作成本居中。二维动画虽然观感效果相对较差,难以给观众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但不影响故事的讲述,制作成本最低。

第三,人物对话。文化遗址既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人是文化遗址的核心内容之一。确定与文化遗址相关的历史人物,搜集相关人物的基本资料。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历史人物,通过数字化形式讲述与遗址相关的人或事。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游客问、历史人物答;也可以是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还可以是其他方式。可以适当延伸或合理虚构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以使故事更加精彩、人物更加丰满。

人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制作虚拟动画。创作好故事脚本,设计好历史人物形象,选取适当的历史场景,通过历史人物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与文化遗址相关的知识。二是触屏互动。设计好一系列与文化遗址相关的、参观者可能较感兴趣的问题,参观者可以在IPad或智能显示屏上点击感兴趣的问题,历史人物以语音、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回答相关问题。三是场景还原(室内)。在文化遗址相关内容的展厅内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设计好场景、造型和人物,在展厅内设计若干真人大小的高仿真、智能化机器人,通过这些机器人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文化遗址,揭开遗址之“谜”。

在这三种表现形式中,第三种制作成本最高,第一种次之,第二种最低,展示效果与制作成本成正比关系,展示效果越好,制作成本越高。建设方可根据资金能力、表现形式需要来选择三种表现形式的其中一种。

(三)选择文化遗址数字化传播的平台

当文化遗址根据上述方案完成数字化展示后,只有通过适当途径有效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关心并喜爱它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成为保护、传播、传承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如果说文化遗址的历史是“第一空间”,而其当下是“第二空间”,那么,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传播则是有待拓展和构建的“第三空间”。[13]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或传播文化遗址的渠道、途径或载体主要有:

第一,文化遗址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也不例外。官方网站已经结束了20年前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近年来异军突起,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三者均借助于网络平台,但三者之间差异明显,各具优势。官方网站侧重于与文化遗址保护、展示等有关的整体介绍、历史钩沉、通情要揽、文物撷英、研究开展、业务指南、互动下载等。官方微博主要扮演文化遗址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与文化遗址相关的权威新闻和重要通知等皆由官方微博统一发声。微信公众号主要通过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亲民方式吸引青少年群体和普通大众,其特点并不是大而全,而是少而精、少而新,主要任务是及时推出文化遗址中的精华项目,并及时收纳、反馈观众信息,它事实上是文化遗址馆方与观众的互动平台。本文把这三者统称为官方网络平台。

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设计和日常运营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时效性原则。所谓时效性,是指这些官方网络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时效性强的官方网络平台受关注度高于时效性弱的官方网络平台。目前有很多官方網络平台建好后,除了初期有更新外,以后完全置之不理。如微博中有许多“僵尸”用户,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同样存在“僵尸”用户。官方网络平台成为“僵尸”用户,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难以实现传播文化遗址的目的。二是精品性原则。所谓精品性原则,是指官方网络平台中的文章或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读性,确保公布的文章或信息具有一定的收藏性和推广性。目前我国已有的遗址类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不计其数,如果官方网络平台中的文章或信息质量难以达到用户的期望值,用户可能取消关注或不再访问,最终影响宣传效果。三是多样性原则。所谓多样性原则,是指文化遗址的官方平台在推出信息和文章时,要走多样化之路。在内容方面,既要包括文化遗址的历史文化、传奇故事、美丽风景,又要适当超越上述内容,推广如学术会议概况、最新科研成果或考古最新进展等文章或信息。此外,还可以适当推广与文化遗址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遗址类科研文章或可读性强的内容。就表现形式而言,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外,还可以适当推出一部分视频或3D动画。

第二,制作文化遗址APP。3G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4G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正在改变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文化遗址、旅游业在移动网络的影响下同样如此,APP技术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各类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的APP俯仰皆是,如每日故宫、听游圆明园、秦始皇陵博物馆等。重要文化遗产、著名文物和知名景点与景区通过APP来宣传自己已经成为移动网络时代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一款文化遗址(文物)的APP界面大体包括以下内容:遗址概况、遗址列表、遗址导游、遗址攻略这四个基本栏目,除此之外,还包括根据文化遗址特点设计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

第三,设计文化遗址电子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是设计者依据文化遗址的历史特色、区域特色及其他特色,基于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将文物与艺术产品或工业产品完美结合后生产的新型文化产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不断涌现出各类极富新意的文创产品,其中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胶带”、北京故宫博物院“朝珠耳机”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创产品从实物走向电子化。

设计和创作(电子)文创产品,关键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创新原则。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它的名字已经充分说明了创新在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没有创新不可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的创新点有很多,从我国文创产品的发展态势来看,文创产品有形式多样化、时代气息浓烈和中国特色突出三个特点。二是区域特色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这个大格局的统一下,还有很多极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如湖湘文化、淮文化、巴蜀文化等,这些区域文化成为发展文创产品的创意源头。如广西壮族的特色文化赋予其文创产品浓厚的广西特色。天坛、故宫、圆明园等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同样极富北京特色。三是联合原则。联合设计是提高文创产品创意的重要渠道,文博单位联合设计文创产品,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方面,每个文博单位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联合设计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创造出来的产品将更具特色、更有新意,实现1+1>2或1+1+1>3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我国历史上的很多事件同时与多个地方相关,联合设计能更完整地呈现历史事件,从而赋予文创产品更丰富、更完整的故事性和历史性。

电子文创产品与一般文创产品的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电子化的、虚拟的,而后者则是实物,是真实的、具体的。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如此重要的区别,但是电子文创产品仍然是一种文创产品,它的意义、作用、重要性与一般文创产品相近,创作和设计原则与一般文创产品相同。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种交叉性、跨界性、综合性极强的复合型产业,这个产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将不断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数字化技术基本成熟的大背景下,展示策略或展示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对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有较大影响。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设计文化遗址的展示方式,针对文化遗址的不同部分制定不同展示方案,并策划传播方式,这些是文化遗址数字展示策略层面的核心内容。展示策略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展示效果和传播效应,因此,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既要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要重视选择优秀展示方案和合理的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江涛:《3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年第4期。

[2] 黄明伟等:《采用激光扫描的古田会议会址三维几何造型建模》,《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 孔黎明、康健:《基于移动增强现实的建筑遗址展示评估》,《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

[4] 王晨阳等:《激光点云与存档资料相结合的古建遗址建模方法》,《激光杂志》2016年第12期。

[5] 师国伟等:《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第7期。

[6] 郑巨欣、陈峰:《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0页。

[7] 宣海峰:《克孜尔石窟数字化应用初探》,《艺术科技》2016年第12期。

[8] 万惠玲:《双墩文化遗址的3D 建模技术与虚拟现实还原展示探讨》,《长治学院学报》2013 年第1期。

[9] 杨涵茜:《基于数字终端的文化遗址虚拟化展示与保护方法设计探究》,《艺术科技》2016年第2期。

[10] 新浪网:《互联网年度报告:全国网民人数约751亿 4亿人玩游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8-04/doc-ifyiswpt5403664.shtm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网民年龄结构及网民上网时长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88890.html。

[11] 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12] 刘岑:《Untiy3D 技术在网上展馆的设计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年。

[13] 白国庆、许立勇:《大遗址的数字传播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Abstract: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has been pla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ed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display of cultural sites becomes an inevitable trend. Display strateg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display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digital display process of cultural sites includes five steps: pre-research, planning, pre-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acceptance. Among them, pre-research and planning are the basic and programmatic steps. The display strategy mainly belongs to the pre-research and planning of the display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display methods of cultural sites are designed, and different display schemes are made for different cultural sites. These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display strategy level, and are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splay effect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 cultural sites; digital display; display process; digital product; cultural industry

(責任编辑 孙俊青)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2019西部文化产业指数出炉 川陕渝居前三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