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片语

2018-05-14 14:57
关东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纪事写作者虚构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广受关注和热议的文学现象,除文学自身影响之外,还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有学者认为非虚构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给疲弱的当代写作注入了来自生活本体的在场感和真实性;也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并不是新生事物,与报告文学、纪传体等有着文体形态上的相似性和相关性,甚至对这一提法和命名持质疑态度。与此同时,更多写作者和研究者认为,虽然非虚构写作既拯救不了文学,更拯救不了生活,之所以有必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关注和研究,是因为这一写作姿态部分地恢复了文学对于生活的能指。

非虚构写作热潮,是由媒体、写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动的。包括报纸、文学期刊、学术刊物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写作者包括作家和学者;研究者主要来自文学和社会学两大群体。公共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作家与学者身份的置换,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跨界,在非虚构写作这个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直接。借用王晖的观点,“非虚构”文学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田野调查、新闻真实、文献价值、跨文体呈现是其基本内核。(王晖《“非虚构”的内AI和意义》)非虚构写作者多以个人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呈现,提供对于历史、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记录和反思,其中不乏有热度的情怀和有深度的批判。回到生活只是书写者的一种姿态,并不是文本的唯一特质。就文本本身而言,回到生活不是情感轨迹的终点,而是思想轨迹的起点。

非虚构文学题材选取大致集中于乡村考察、社会热点、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等。包括《梁庄)《生死十日谈》《羊道系列》;《中关村笔记》《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中国,少了一味药》;《回望》《沉默将军》《既贱且辱此一生》《甘南纪事》《我们的抗日》《定西笔记》《宝座》等。同时,《人民文学》启动了“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收获》的“说吧记忆”、《当代》的“往事”和“纪事”、《花城》的“家族记忆”等,都算是对非虚构写作热潮的回应。

开设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研究专栏,试图对这一文学现象,对有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给予更多及时的跟进和深入剖析,并且借此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关的各种热点话题,以表达我们的在场性和思想性。

梁鸿的梁庄,使得乡村话题以一种新的方式进入到公共话语空间。首先是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具象化;其次是个人体验的公共化和普泛化。乡村问题在“三农”成为时代热词之后的那段时间,在公共话语层面的探讨是从制度角度切入,试图解决的是农民的出路,农村的发展模式,農业的可持续增长。从三农问题提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顶层设计的出台,困境和危局被转换,路径似乎也比较明晰了。而文科博士春节返乡见闻,以鲜活生动的直观性吸引大众目光,成为新的网络热词,从普遍点赞到成为炮轰对象,这中间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的分裂,公共平台多种声音的分裂,都是意味深长的。这些是自媒体写作时代的一种表象,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本期选择蔡家园的《松塆纪事》作为研究对象,《松塆纪事》既是村庄史,也是个人史,在诗意的历史叙事里,被记忆的生活慢慢浮现,这是重新发现故乡的精神之旅,也是走进历史的思想长路。正如本书题记:“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当代乡村正在经历剧烈变迁,同时也有着凝滞不变那一面,我们身在其中,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观察者、书写者,从这一意义上,本书提供了认知、理解和思考的三重可能。这一组评论文章包含家园先生对非虚构的理解;还有陈澜博士对《松塆纪事》的叙事方式、叙事立场和叙事结构的全面解析;丽军教授对《松塆纪事》中历史反思的深刻阐述;天琪女士则从叙事伦理层面切入,强调《松塆纪事》中作者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一种有情怀的历史,听到一种有态度的声音。(张艳梅)

猜你喜欢
纪事写作者虚构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白马
虚构
养牛伯脱贫纪事
虚构的钥匙
论写作(创作谈)
虚构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