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互联网+”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

2018-05-14 09:06杨戌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互联网+

杨戌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也随之形成,并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社会各行业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具体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互联网+”不仅对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更是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基于此,这些都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的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促使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来满足“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需求。为此,本文通過对“互联网+”时代的相关概述,探究了新时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胜任力模型的具体情况。以此来明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方向和重点。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的实现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能力

一、“互联网+”时代概述

“互联网+”是在当今网络化社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网络化发展新思维、新办法,是创新2.0视域下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业态形式,不仅有助于互联网发展形态的演进,更有助于互联网经济的变现。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自身新时期革新式发展的迫切需求。“互联网+”意在将互联网技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类产业的发展中去,在发展技术、模式、办法、思维等方面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极具科学意义的辅助作用,推动传统行业在新时期的融合发展。具体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是高校为响应新课改,关于倡导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求而制定的新型教育发展路线。能够依托互联网独特的信息交互功能,来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极大地拓展,并将线下教育拓展至线上网络教育,增添教育的实时性、互动性,并为多样化教育信息形式的呈现提供技术辅助作用。为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新时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针对特定岗位职业需求而对工作人员各项工作表现的各项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等各项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基础。通过胜任力模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从事本职岗位工作的人在具备何种能力、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地完成岗位职责需求。用人单位依据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在胜任力模型的导向下,来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再学习工作。同样,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想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对其新时期胜任力模型予以明确,进而做出有重点的能力培育和提升。具体来看,结合上述对“互联网+”相关内容的概述以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特点,新时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胜任力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胜任力。即要求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知识胜任力,能够结合互联网技术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到网络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并对当前流行在广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各类网络设计媒体做到充分地熟悉与应用。这其中不仅包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辅导员教师经常需要接触到的现代办公软件、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相关软件的操作知识,更需要结合当今“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独特的新媒体应用特点,对包括QQ、微信、微博等在内的各类社交媒体软件的各项功能与特点等做到充分的熟悉。以此来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为无障碍师生沟通环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是技能胜任力。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要求辅导员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具备极为敏锐的辨识能力,能够对网络上各类不健康信息以及谣言等做到及时识别,以结合当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这些不良信息在学生中的传播情况做到及时、有效地干预。还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浏览以及信息发布行为作出充分的分析,一旦发现大学生集中对某一事件进行关注和讨论时,辅导员要主动出击,通过在大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百度贴吧、QQ群、微信,进行留言和信息发布的方式,来对大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呼吁广大学生回归理性,以此来促使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此外,针对“互联网+教育”的形式,衍生而来的各类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辅导员教师需要做到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如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以此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是潜质胜任力。要想成为“互联网+”背景下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包括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等在内的职业硬实力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软实力,即不断发挥自身内在潜质,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完善。不仅要结合当今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特点,及时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融入当今“互联网+”时代相关内容,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还要认识到网络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基础上,看到其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而通过职业责任感的发挥来增强自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亲和力、自信心等胜任力,以此来关心大学生生活,关爱大学生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春鹤,兰达赓.微网络载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8(08):101.

[2]刘悦,陈健.浅析网络时代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改进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5(11):81~82,87.

[3]桂晓菁.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工作结构转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7):180~18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互联网+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