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8-05-14 17:05左斐罗添元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

左斐 罗添元

[摘 要]本文构建信息不对称框架下的理论模型,说明在保障程度足够的条件下,保险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影响,提高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和放贷意愿。据此,并结合对国内银保互联的实践之一陕西“银保富”实施情况及问题的讨论,论文提出保险可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手段,帮助解决农户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在平衡农村信贷机构利润诉求的同时,有效发挥支持农户融资的作用。为此需要着力改善农业保险种类和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构建鼓励银行和保险部门协同创新的保障制度体系。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风险分担;信息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历来是“三农”发展的重难点之一。在一般的信贷市场中,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普遍运用抵押、担保等手段。抵押担保通过信号传递和甄别机制,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有助提高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Stiglitz & Weiss,1981;Bester,1985;Schmidt-Mohr,1997等)。

中国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是以农户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经济组织,加上空间格局的分散化,银行对信贷农户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价必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成本,由此带来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但在中国,农地经营权的抵押融资长期受制度约束,而农户的其他资产、财富以及获得收入的能力就其平均水平尚不足以满足正规信贷的放贷要求。合格抵押品和担保缺失,使得广大农户,尤其是小规模农户长期以来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这种局面即使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也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支农体系中,信贷和(农业)保险是最常使用的工具。早在上世纪60年代,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银保互联以提高信贷可得性的做法(Hogan,1983),2009年起,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银保互联的尝试,常见做法是农户申请信贷时,将保险作为申请信贷的条件,农户无法履约时,保险赔款优先偿还贷款。用以支持信贷的保险有农作物保险或其他相关财产保险、农户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主要劳动力的意外伤害保险等。从效果看,这种银保互联的做法在很多地区切实提高了小规模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数量和规模,但根据本文所依托课题的实地调研看,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脱离政府政策性组织和推动便无法持续发挥作用的现象。展望未来,随着国家金融支农的深入,包括保险在内的各种融资支持手段将愈受关注,但在政策层面和制度设计上讨论如何使信贷和保险互联达到支持农户融资的效果,有必要首先从理论上厘清保险与信贷供给的关系,即保险能否有助于提升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以及通过怎样的机制得以实现的问题。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对银保互联实践的分析,对此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文献总结

截至目前,对保险对信贷供给影响这一主题的研究,比较多见对不同地区实践的分析总结(王戈锋,2011;吴本健等,2013;秦涛和田治威,2014等),以及基于农户保费和信贷总量数据相关性进行的实证检验LPomareda(1986),Mishra(1994),Olubiyo和Hill(2005),Raju和Chand(2008),祝国平和刘吉舫(2014)以及安东等(2015),检验得出了保险有助于提高信贷供给以及保险对信贷供给无影响两种不同的结论。相对于经验分析,针对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并未引起很多关注,因此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见。较早的Binswanger (1986)认为,农业保险能够发挥类似抵押品的作用:降低贷款人的风险预期,提高贷款人的期望收益,从而将潜在借款人转化为实际借款人或提高现有借款人的贷款规模,但同时也强调,不同承保标的、风险和保障程度的保险可起到的抵押品替代的作用会有差异。刘祚祥和黄权国(2012)在信贷配给模型中引入保险,得出在竞争性的农村信贷市场中,农业保险降低了贷款利率和信贷风险,提高了贷款人的收益。崔杰(2012)在抵押贷款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保险,证明保险及其保障程度作为一种风险甄别机制,有助于提高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水平。张建军和张兵(2012)在农户个体声誉信号传递模型框架下,发现保险的存在能得出博弈中后验贝叶斯概率的问题,得到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分离均衡,降低信贷需求农户的逆向选择与信贷机构风险识别成本。本文将建立理论模型,在进一步突出信息不对称的环境特征基础上,通过观察农户和银行基于各自最大化目標的行为选择,分析保险的存在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及实现机制。

2 理论分析

假定有多个需要申请信贷以投资其项目的农户,农户的投资项目在技术上不可分。假定有一家银行提供贷款,贷款利率为r。i、Bj和Wj分别指代无风险利率、第j个农户得到的信贷量和初始财富。其他假定分述如下:

(1)农户和银行均为风险中性,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

(2)信贷无抵押、担保,仅考虑利率和保险对农户和银行行为的影响。

(3)第j个项目成功概率为pj,成功时的收益为Rj,不成功时收益为0,所有项目的期望收益相同,为R,即有:pj·Rj=R。

(4)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知道每个农户的成功概率(即风险程度),但知道成功概率在所有农户项目中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f(p)。

由(1)式亦知农户的期望收益会随成功概率的减小而增加,即风险越大,农户的期望收益越大,因而农户申请贷款的成功概率区间是在。记、W和B分别为所有农户临界成功概率、初始财富和贷款额的一般符号,则亦有:

由于,所以的符号与一致,而,可以看到,只要R>(1+i)W,即有。这一结果意味着,只要期望收益大于初始财富的积累值,即农户选择向银行贷款,就会存在随着贷款利率越高,所有项目平均成功概率越小,即项目风险程度越高的情况。这与Stiglitz和Weiss(1981)信贷配给模型的基本结论一致。由于银行贷款的期望收益与借款人项目的风险程度正相关的,因此,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利率高到一定程度后银行的期望收益反倒会下降。银行自然没有激励实施高于能带来最大期望收益的利率水平,因此便出现了信贷配给现象,银行期望收益达到最高水平后,没有得到信贷的农户申请再高的利率也无法得到银行支持。

在信贷保险契约性互联的制度安排下,保险作为农户申请信贷的条件购买后,项目失败时保险赔款将优先直接支付给银行。假定保险保费为Y,赔款为X,则购买保险后单个农户的期望收益为:

银行对所有贷款农户的期望收益率随贷款利率的提高而增加,这与无保险情况下形成了明显对比。由于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费越高,代表保险保障程度越高,因此这一结果的含义在于:在保险保障程度充足(表现在公平保费大于项目收益与初始财富积累值的差额),但同时保险赔款不高于农户应还的贷款本息和(不会因为赔款过高导致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情况下,区别于无保险情况下银行收益随利率提高先升后降的形态,银行的期望收益率与利率之间将会呈现单调递增的关系。相反在保险保障程度不够,或者保险赔款过高导致出现农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情况下没有这一效应。

本文认为,保险提高银行期望收益的作用,首先源于保险分担风险的功能。保险是集中众多具有同类风险的单位和个人,用合理计算分摊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这种风险导致的损失得以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与债券或者股票等金融合约的不同之处在于,保险是以期初的少量支出换取依赖于未来特定风险事故发生应支付的货币(Kenneth J. Arrow,2005)。这种将未来的风险预先支付的经济行为,在保护风险承担人的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使相关资产资本化(物质资产资本化或者人力资本化),从而使得保险合约具有了抵押功能,帮助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担和风险承担人的债务履约能力的提高,因此,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没有保险的情形,信贷与保险契约性互联将肯定提高银行的期望收益水平。

另一方面,本文认为,银保互联提高银行期望收益,亦可用保险改善农户与银行间的信息结构做一解释。可以被保险公司所接受的风险有一重要条件即为“同质风险”,即不同参保个体的风险程度应不存在较大差异。若风险程度差别太大,保险公司根据标的平均损失概率所制定的保费就将不足以应对实际损失状况。因而,基于保证偿付能力的需要,商业保险公司必须进行风险选择,获知标的的风险程度,剔除风险较高的个体。在信贷与保险互联的制度安排下,银行亦能获取对信贷申请农户风险程度的进一步认知,这一认知改善了银行对贷款农户风险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提供一种额外的信息甄别机制,帮助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程度和影响,缓解信贷配给。

银行期望收益的提高,将使银行有激励增加信贷供给,从而使更多农户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这一过程可在S-W模型的框架中得以解释(如图1):有保险的情况下,在贷款利率r小于信贷配给的均衡利率r*的区间上,原本利率提高对银行收益的效应就为正,加上保险对银行收益影响的正向叠加,银行预期收益会上升得更快,因而这一段的供给曲线LS会更加陡峭(从AO变为AO′)。而在r大于r*之后,利率上升导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期望收益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但由于有了保险的风险分担和改善信息结构,银行的期望收益和信贷供给曲线的下降会较无保险情况下慢(如O′B′所示),在保险保障程度较高时,银行信贷供给随利率增加而提高,趋于正常的供给曲线(如O′B′′所示),在信贷需求不变的请情况下,更多申请更高利率贷款的农户能够得到满足,信贷配给逐步得到缓解。

3 对银保互联实践的讨论——以陕西“银保富”为例

2009年起,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均提出要“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由此在国内不少地方出现了银保互联的尝试。2009年起,人保财险与陕西省政府联合在陕西部门市县试点了主要面向设施农业经营农户的“银保富”保险,以农户设施大棚、作物保险和被保险人的意外保险作为贷款担保,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参保农户优先予以信贷支持,并由政府补贴贷款利率和保费。公开数据显示,“银保富”在2010年后逐渐扩展到苗木、能繁母猪、奶牛等种养领域,截至2012年末,“银保富”参保户数1800余户次,累计保费收入2012.39万元,通过试点撬动信贷资金6000余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当地中小规模农户融资,贷款农户按期还款率亦超过95%。

2014年12月,本文依托课题的研究团队在首批实施“银保富”,且贷款数量占比最大的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调研了当地农户信贷和保险的情况。了解到在首期三年期贷款到期之后,2013年到2014年两年间,相关政府部门对“银保富”的组织和推介力度相对降低,直接后果是这段时间新建设施大棚及已有项目再融资中以保险作为融资支持的情况锐减,在设施蔬菜之外的其他农业生产领域也几乎没有借助保险获得信贷的情况。这一状况反映出的问题是,即使理论上与保险互联有助于提高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但一旦脱离政府的组织与推动,农村信貸机构和保险部门便无明显的合作积极性。个中原因,除了信贷机构对农业信贷本身的利润预期不高之外,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解释,还在于农业保险产品本身的种类、保障程度严重不足。

据保监部门的统计,2015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共计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但目前承保面积的80%以上是针对各类粮食作物,对农户收入贡献更大,生产经营亦更需信贷支持的各类经济作物的专门保险在总体上尚不能满足实践中多样化生产经营的需要,直接保障农业信贷的信用保证类保险更不多见。以陕西省为例,截至目前,经济作物保险品种仅棉花、油菜、苹果、核桃、大枣、花椒几种,“银保富”融资办法主要针对的设施蔬果尚无专门独立的保险保障。险种多样性不足,能直接保障信贷作物品种的保险缺位,导致银保互联缺乏产品基础。

农作物保险险种的保障程度普遍较低,是当前农业保险,尤其是农作物保险制度的又一“硬伤”。目前我国开展的农作物保险绝大多数属于成本保险,最多仅对作物种养成本投入的损失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以陕西省目前实施的种植作物保险为例,油菜、棉花、核桃、大枣的保险金额分别仅为300元/亩、400元/亩、1000元/亩和700元/亩,相比农户种植的收益预期和一般贷款的额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尽管理论和实务界一直有开办农作物收益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的呼声,但现状是这两类保障程度较高的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尚属于凤毛麟角,仅在上海和苏浙等相对发达地区有小范围实际施行。农作物保险保障程度太低,一方面无法吸引农户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银行信贷和收益的支撑不足,自然也不足以作为农户申请信贷的支持手段。可以想象,农作物保险产品本身种类和保障程度方面的不足如果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即使有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支持,类似“银保富”的银保互联实践还难免在更多地方遭遇无法可持续得以利用的境遇。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信息不对称框架下的理论模型,说明在保障程度足够的条件下,保险的存在有助提高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和放贷意愿,改善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论文从保险分担信贷风险和改善银行与农户间的信息结构两方面对这一效应的实现进行了解释。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保险可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手段,缓解农户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在平衡农村信贷机构的利润诉求的同时,发挥支持农户融资的作用。应更加明确用“互联”的眼光来看待农村信贷中的银行和保险两部门,通过多样化的产品设计,进一步发挥保险分担信贷风险和改善信息结构的作用。为此,需要营造有利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构建银行和保险部门合作的保障制度体系。建议如下:

首先,公共部门应逐步通过专门立法或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明确对信贷与保险关联机制的肯定,针对目前保险金用于偿还债务方面的法律障碍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者特别说明。同时,应尽快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农村资产和权益的确权,为银保合作中的产权流转提供必要条件;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银行与保险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和广大农户对保险作用的认知和认同,为银保合作构建有利的认知基础。

其次,本文以陕西省“银保富”融资办法为例的分析表明,农作物保险种类和保障程度不足,是制约银保两部门主动合作的一大因素。因此,应进一步运用财税等手段鼓励保险行业扩大农作物保险的品种范围、保障程度和覆盖面,鼓励保险行业开发针对地方特色信贷作物品种的专门保险产品、各类贷款信用保证类保险,以及保障程度更高的农作物价格保险和收益保险,拓展银保合作的产品选择空间。

总之,要持续地发挥保险对农户信贷的支持作用,仅靠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并不够,而需切实激发信贷和保险机构主动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在此中的角色应主要在于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实施必要的财税支持,构建切实的利益保障体系,以稳定相关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鼓励银保协同创新的制度导向。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 E. and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03).

[2] Bester, H.: 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04).

[3]]Schmidt-Mohr. Rationing versus Collateralization in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Credit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06).

[4] Andrew J.Hogan. Crop Credit Insuranc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83(01).

[5] 王戈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互动机制的对接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6).

[6] 吴本健等.信贷保险、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与农户信贷决策[J].保险研究,2013(08).

[7] 秦涛等.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关联关系与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

[8] Pomareda, Carlos. An Evaluation of Impact of Credit Insurance on Bank Performance in Panama [A].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1-116.

[9] Mishra, P.K. Crop Insurance and Crop Credit: Impa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rop Insurance Scheme on Cooperative Credit in Gujara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4(05).

[10] S. O. Olubiyo and G. P. Hill. An Assessment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cheme in Nigeria [J]. Savings and Development,2005(03).

[11] S.S. Raju, Ramesh Ch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India: Problems and Prospects. National Centre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8.

[12] 祝國平,刘吉舫.农业保险是否支持了农业信贷?——来自全国227个地级市的证据[J].农村经济,2014(10).

[13] 安冬,张元波,陈思齐.农业保险影响农业信贷的机制与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5(01).

[14] Binswangger P. Hans, and Hazell Peter. Risk Aversion,Collateral Requirements,and the Markets for Credit and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A] P. Hazell, C. Pomareda and A. Valdés (eds.), 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15] 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 S-W 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16] 崔杰.保险降低农村信贷信息不对称的机理分析[J].求索,2012(01).

[17] 张建军,张兵.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影响农户风险配给实证研究——基于江苏、湖北两省的调研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猜你喜欢
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
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问题研究
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构建医疗风险分担体系的研究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意外人身损害赔偿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关于我国PPP项目管理方案的策划与研究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