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 阅读课的有效性

2018-05-14 13:28李玲
时代英语·初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有效性阅读教学

李玲

【摘 要】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来分析阅读文章的课堂实践,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探寻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1.专家学者對“阅读”概念的理解。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义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古德曼(Kenneth S. 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上都发生的推测和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Barnits(1965)认为阅读是理解书面文本以了解其内容,即“perceiving a written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ontents”(转引自郭杰克2002.5);而另一位心理学家Haniseta(1995)提出阅读理解为通过文章的阅读而达到对文章的一种理解,即“intentional thinking during which meaning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test and the reader”(转引自郭杰克2002.5)。

2.《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提出阅读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一种理解的技能,是构成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要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3.初中阅读教学的困惑。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阅读文篇涉及面广,包括名人传记、节日描述等题材以及说明、议论等体裁。有些阅读文章由于缺少有趣的插图或故事情节,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这些文段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很好的语音材料,这就让学生在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内容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如在Go for it!教材九年级的文章中,每个单元的两篇阅读文章都是以说明、议论文章为主,文段篇幅较长,新词较多,这样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存在困难。

4.传统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桎梏。

“教生词——讲解课文的语言点和语法——逐句讲解课文——进行少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朗读——复述和背诵课文”,这种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虽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但是教师只是在完成他们教授的任务,学生是否已掌握所学知识,只能靠课后的检测。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便会养成惰性,只会期待教师将所有内容都告知他们,而他们只是机械地照搬。这种照搬,因学生记忆力的不同,使有的学生学得很吃力。因此,初中阅读教学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了解释生词、词语搭配与造句训练上,却忽略了阅读文段本身的宗旨和主题。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对阅读文段的理解,使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影响到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出现了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能力落后、难以进行交际等问题,进而导致英语教学“费时多,成效少”的现象,致使课堂效率不高,令一线教师无比困惑。

5.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没有对所学语言材料系统的感知,轻视了语言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分析。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因此,他们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对英语这种语言符号文字的理解,需要一个形象思维的工具来为他们提供直观而又丰富的英语语境,便于他们背诵和阅读这些题材,便于他们运用阅读材料进行交际。而思维导图正是这种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图式,进行知识表征的工具(张丹,2005)。那为何不把这种有效的图式应用于阅读课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头疼的英语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呢?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巴赞在他的《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中对“思维导图”这样定义:“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以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运用图式分析可以使复杂、难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阅读内容,让他们更容易组织和记忆所读材料,有助于他们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写作练习。

三、思维导图的类型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用到的思维导图有以下4种类型。

1.图表型(Charts):用图表型图式来对人物、地点、事件、观点、描述或数据进行比较。这种图式比较常见,而且在Go for it!教材七、八、九年级的阅读课文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Unit 3的3a关于比较级的文段,可以设计表格:

2.头脑风暴型(Brainstorms):又名蛛网型(Spiders),用来描述中心思想、概念及其支撑说明,或表示主题、描述等主次相互联系。这种图式也应用得非常广泛。如Go for it!九年级Unit 6的Section B的2d.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

3.树型(Trees),又称为分层结构目录(Hierarchies),用来表明类别、分析结构、描述和举例,如Go for it!七年级上册教材中Unit 2中的family tree:

4.链型(Chains):用来表明过程、原因、结果、时间顺序和步骤。

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教材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四、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图式理论为指导,运用思维导图在阅读课的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对英语阅读课进行规划设计,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调用语言、内容和形式三种图式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1.课前环节。

课前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等(祖瑞,2011)。学生对文章主题越熟悉,阅读理解的难度就越小。现在以Go for it!九年级教材中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Section B 中的阅读文段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型”“草图型”和“图表型”在课堂中的应用。

2a.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帮助学生通过读书上的草图,来预习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的知识。

学生通过该图式,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着手把握该节日,预习新单词:lie,spread,joy,punish,childhood,ghost等。对于文章故事中的人物Scrooge,教师可以通过完善图式中的Stories部分让学生了解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克服阅读理解的惰性心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2.课中环节。

如果说课前用“草图型”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阅读和了解文章的求知欲,在课中阅读的环节则可以使用“树型”“图表型”“链型”等思维导图,更能帮助学生从文段中获取信息,从整篇文段理解的角度进行有效的任务和活动,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动、清晰地呈现(杨延从,2007)。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略读(skimming)、跳读(skipping)、精读(careful reading)的步骤设计“链型”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精读环节中,完成九年级教材中Unit 2中的“图表型”思维导图:

What does Scrooge see when hes with…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指导学生精读Para. 3和Para. 4,完成表格内容,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所完成的表格文本内容,如:When Scrooge is with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he is taken back to his Childhood. That reminds him of his happier days as a child. When Scrooge is with the Christmas of Present, he sees how other people are spending Christmas this year. Everyone is happy, even poor people. When he is with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he sees that he is dead in the future, but nobody cares.

再次阅读文段,进一步把握文段的语言知识点,突出语篇重点,分析难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找到Why dont people care him when he is dead和What is the spirit or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festival?这类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学习本文段后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和领悟:the importance of giving and sharing love and joy to the people around us。

3.课后环节。

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它可以触发无数的联想,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东尼·博赞 2009)。通过对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学习,课后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加深他们对阅读文本信息的理解,使他们能从整体层面上把握语篇文章,并顺利复述或背诵课文。以下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精美至极。

五、启示与思考

1.采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制作思维导图,并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首先,弥补了巴赞思维导图和高云博士图忆英语以描述抽象意义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局限,为初中学生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其次,它从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的“大处”着手,避免了学生的阅读停留在字、词、语法这些细枝末节上,成为能够从语篇的角度理解阅读材料的直观工具,它更符合《课标》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更能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文章和班级学生不同的基础,来选择图形、文字或表格,帮助学生把阅读内容的主要精髓提取出来,充分调动学生通过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去理解文章的积极性,并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储存、回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六、结束语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在九年级后期的总复习中,这种思维导图对知识点的归纳和发散,既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可将枯燥乏味、冗长烦琐的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章化为轻松易懂的图片、表格,使他们可以左右脑并用,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 张鼎昆,徐克如译.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英)东尼·博赞著. 叶刚译. 超级记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杨延从. 任务型阅读的整体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6):1-4.

[4]祖瑞.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J]. 英语教師,2003(4):8-13.

[5]沈爱芬.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05).

[6]范冰.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11).

[7]徐平飞. 初中英语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OL]. 沪江思维导图网:2015.

[8]张丹.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9]张淳. 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导图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5,19(1):76-78.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有效性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