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君《背影》课堂实录看散文教学

2018-05-14 14:27韩畅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散文教学背影

韩畅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要求教师能够把握住文章的文体进行教学,但如今的散文阅读教学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语文老师无法准确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对这类散文的教学常与小说的教学差别不大。下面就以王君老师的《背影》课堂实录为例, 分析探究叙事性散文如何教。

【关键词】《背影》;课堂实录;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分析研究王君老师《背影》课堂

对于散文文本的解读,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就意味着教师对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决定权,而教师不同的人生阅历、学识涵养等方面决定了他对于文本有着不同的解读。王君老师将《背影》的主题解读为“爱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她将整堂课分为三大部分,用三个层面展开课堂, 第一部分是读“父”。在导课环节,王君老师用让学生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成熟男性” 这样的方式自然地引入对文中父亲形象的初步把握,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原文,把握了人物形象。 引入之后,她便立即进入到读“父”环节,且避开了让学生勾画相关文字这一环节,直接投影出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以短行排列的方式将文本投放在大屏幕上,接着请学生朗读品析文字,很快便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位父亲是一个暮气沉沉的父亲竭尽全力地爱儿子的形象。

第二部分為读“子”。在读“子”这一部分,王君老师提出父亲的爱儿子是否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学生从文中找出了儿子对于父亲的态度。 在去南京这一段,王君老师继续巧妙设疑,她提出“作者花费笔墨去写这一段有必要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发现父亲的奔波与作者的清闲形成对比,王君老师利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将“……可……可不……”这样的句式加入文中,最后发问:“所有这些可以不用替儿子做的他都做了,即使做了儿子还不高兴,不喜欢,现在请你想想,《背影》难道只是一个讲‘父爱亲情的故事吗?”通过这个提问自然而然地将课文的主题由父爱亲情开始升华,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第三部分的教学。

第三部分为读“父与子”。由刚才那个问题学生得出自己的感悟,学生认为文中除了写爱,还体会出更深沉的感情。 由此,王君老师让学生为“近几年来……”一句加关联词。通过这样的活动,王君老师适时地为学生拓展当时的社会现状。接着,王君老师让学生读父亲的来信,读出信中不同寻常的地方。 这时,王君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背影》的背后,恰到好处地交代了朱自清与父亲多年关系不和的事实,这就是学生理解了信中的不合理的原因,也感受到朱自清父亲想与儿子和解的欲说还休。这样,在学生知道了父子不和,知道了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比简单的父子情更加深刻,要让他们不但读出了父爱,更读出了爱的艰难、人生的苦痛。

二、《背影》课堂实录解读对于散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和王君老师一起学习后,我们知道《背影》中的父亲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背影》中的儿子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儿子。 王君老师的课堂也许不能说是完美的课堂,但她的课堂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启示。

(一)走进作者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有对《背影》一课的教学,因为在教授《背影》时,对于朱自清父子不和之事完全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分析四次“背影”的出现和相对应的作者的四次“流泪”来使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的感动之情。 显然这样的解读太过浅显,这样的课堂无法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整堂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如今,对于《背影》充分了解之后,才知道朱自清和父亲由于种种原因不和已久,本来朱自清的父亲早期担任徐州烟酒公卖的局长一职,但因为其纳妾之事丢掉了官职,使家庭在经济上更加困窘,之后二人在此时期又发生了种种矛盾导致父赶子、子厌父的情况。直到1925年10月,朱父寄来了一封家书,其中充斥着满满的伤感之情,父亲提到自身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其中隐隐表达出他即将离开人世的伤感,这让朱自清感觉十分感伤,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历历在目,怀着难以平复的心情写下了《背影》这篇情感至深的文章。所以在课堂中,对于朱自清父子不和这一事实的拓展是有必要的,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 对于父母关爱的不理解、反感和年少的朱自清十分相似,而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 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正是中学生需要去体会理解的。

(二)文本细读

著名文艺理论家南帆老师说过,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文本细读强调,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语言,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在《背影》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王君老师运用咬文嚼字、发现空白和深究疑点等这些方法来达到文本细读的效果。 在这些方法中,她运用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父亲对儿子是怎样的爱,王君老师并没有采纳学生一开始所说的比如“伟大的”“无私的”这些老生常谈的词语,而是沉入文本,通过对父亲当时的动作和衣着来对比分析出父亲对儿子其实是竭尽全力地去爱。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爱,王君老师又要求他们从文中的内容以“可……可不……”的形式来造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和理解文中的人物,从而让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对王君老师《背影》课例进行深刻的研究,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表述的意思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艺术价值,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在解读的时候通常会忽视这一要素,通常只会浅层次地阅读或者是零星式地阅读。散文教学重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散文教学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老师和研究者共同努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散文教学背影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