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转变

2018-05-14 14:27汤琴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教学评价

汤琴

【摘要】评价无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评价方式上要因材施教 ,在评价结果上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多元智评,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语文学习土地。

【关键词】教学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评价主体:由教师“专利”向师生互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视教师的评价为“权威”。但是随着学生年纪的增加,他们越来越重视同伴之间的评价。可以适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这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可以使学生在正确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讲,阅读的多思维解读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师生互评。采用生生延时评价,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

二、评价内容:由单一应试向复合素质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为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而传统的教学重视认知领域的评价,即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评价而忽视了阅读态度、写字习惯、写作兴趣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这会造成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素养,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使得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多元评价,才能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助力。例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美观程度、书写姿势、阅读的广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却在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可以以此为出发点,鼓励强化,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三、评价方式:由重视结果向关注过程的转变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做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三)分层评价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分层评价,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设计分层测试题,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侧重考查课文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的记忆;对于基础扎实、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对于接受能力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考查语文知识的课内外迁移,读写结合,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只要完成相应任务,都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师生间的口头评价因其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口头评价的实效性短、随机性大且有无记录性的弱点,必须与书面评价相结合,通过书面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使对学生的评价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口头设计和书面设计。如口语交际和朗读可以以口头评价为主,通过鼓励性、赞扬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再提高;习作、写字教学以书面评价为主,充满互动的评语、习字册上的五角星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四、评价结果:由甄别选拔向诊断发展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旨在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通过语文课程评价的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激励师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進语文课程质量提高的功能。当前的新语文课程评价呈现出发展与甄别并重,导向、强化、调节、激励、交流、反思、鉴定等多重功能均衡发展的态势。如将学生原来的语文学习情况和现在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以考查其进步的幅度,对下阶段的语文学习提出发展性的建议;还可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进行比较,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效果等。

总之,评价无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评价方式上要因材施教 ,在评价结果上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多元智评,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语文学习土地,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优化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