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韵砂影壶”窥见紫砂壶的文雅气韵

2018-05-14 12:07陈宏林
江苏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气韵造型紫砂

陈宏林

摘 要 紫砂壶的设计是生活美学的鲜明体现,壶器融合了紫砂陶艺工艺传统,阐释生活文化境界,也饱含着人们对茶具的浪漫想象,兼有一壶天地的大千气象,形神兼备、艺象天成。千百年以来,无数的艺术大家以非凡的创造才情和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精神和个人风格的紫砂艺术作品。

关键词 紫砂;紫韵砂影壶;造型;气韵

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和文人雅致生活相交织的工艺器皿,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形成了纯熟的工艺技术体系,也经历了镂金错彩的装饰阶段,诗书画印刻融入以及仿古与创新兼备的发展过程。因此,在传统紫砂创作领域里,纯熟而圆满的技艺已成为一种民族创作形式的象征。但如何突破审美的程式化,注入艺术灵性,使人的思想和观念不因技术的圆熟而磨灭,也成为包括紫砂在内的诸多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的课题。制壶艺人以沉雄博大的艺术创造力制作了这款“紫韵砂影壶”(见图1),此壶通神韵、破陈式、求灵动,一改数千年紫砂的老样态,超越紫砂传统造型的光货与花货程式,让紫砂壶适应于自己的艺术符号,适合于工艺的创造。

1 “紫韵砂影壶”的造型

“紫韵砂影壶”的壶式端庄秀美,造型圆润充实。此壶以曲线构成主体型式,壶钮、壶盖、壶身、壶底均没有硬性的折线和角,显现球形大小均衡适度的节奏感。此壶直嘴、圈把,截盖与口吻合。圆柱形壶钮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触觉舒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紫韵砂影壶”的壶腹刻绘山水美景,尤其是形态流线的掌握,优柔曲折如小泉流水,令人大呼叫绝。

2 “紫韵砂影壶”的造化之妙

传承紫砂文化的民间陶艺人与文人的积极参与,为紫砂艺术营造了另一番天地。陶艺人汲取了民间传统工艺,注重民间匠作的传承,在器型上继承明清以来紫砂名家创造的“井栏壶”、“西施壶”、“一粒珠壶”、“印包壶”等经典壶型特点,从基底上保留紫砂作为文人雅器的独特韵味,使壶器具有雅致内敛的艺术气象。这款“紫韵砂影壶”的设计既遵循传统紫砂艺术严谨规整的工艺法度,同时延续了山水画装饰艺术的个性特征,融入鲜明的个人创新风格,美学意趣独具一格。设计这款“紫韵砂影壶”时,制壶艺人注重作品工艺制作的完美表达,创造性地运用了图形规律寻找壶器的审美与应用特质。“紫韵砂影壶”的设计注重壶器结构的协调性,在实用上讲究舒适、好用,在造型细节上将壶嘴、壶把、壶钮等部位作适度夸张的概括性线条处理,从不同视角欣赏都能获得一种整体的和谐感,就像藤蔓從壶身上自由生长出来,由心而生,自然而然,宛若天成。把中国传统器物的型制融入一壶之中,心中有形,造型有神,计划有韵,意匠有道,彰显了紫砂壶的材质之美、独特造型之美、文雅气韵之美和器物实用之美,有礼器之庄重、赏器之典雅、用器之朴素,体现了此壶设计的造化之妙。

3 “紫韵砂影壶”的气韵

一直以来,紫砂勾连着一个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是起居饮食里日常生活的修行,既能在夏天时使人觉得凉爽、冬天时使人觉得温暖,感受用炭火烧开水的生活气息,又包含去除一切人为装点、追求朴素情趣的意味,能形成一种以茶为媒介的自由境地。如果说身体本身只是荒野中的一栋茅屋,随时会飘零荒废,而“紫韵砂影壶”尤能使人感受到这样一种气场和精神,壶器的设计突破传统工艺和器型的陈式,直抵工艺与审美背后沉潜流淌的生活流,从生活里寻求和实现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一壶天地,一物入魂,传递着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观念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4 结 语

艺术感人,情谊暖心。一壶天地,这是真与美的境界,朴素隽永。这款“紫韵砂影壶”如同摇曳的灯火、拂面的清风带来美好的体验与启示。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紫韵砂影壶”,它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

参 考 文 献

[1]高俊,朱海燕.春牛入田,无声动人——从“百胜牛壶”窥见中国紫砂茶壶里的精神寄托[J].江苏陶瓷,2014(02):58,62.

[2]杨秀芬.浅谈紫砂壶艺术的独创性[J].江苏陶瓷,2009(04):34.

猜你喜欢
气韵造型紫砂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