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音乐史学术研究述略

2018-05-14 08:59罗雨薇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摘要】近年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成为音乐学研究热点。本文从整体性研究、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家研究、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音乐史料、音乐活动、音乐文化)五个方面对湖南音乐史学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了著作、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资料加以整理,并对湖南音乐史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和总结,为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音乐史;区域音乐研究;湖南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成为音乐学研究热点。“区域音乐研究”从概念上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另一个是“音乐研究”。“区域”的划分是多角度的,如文化区域、行政区域、民族区域等。“音乐研究”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包括了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图像学等学科,中国音乐史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中国音乐史研究主要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几个部分,专题史又包括了音乐人物、传统音乐、音乐教育等。湖南音乐史是区域音乐史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从整体性研究、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家研究、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音乐史料、音乐活动、音乐文化)五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湖南音乐史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和总结,为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整体性研究

主要是对湖南范围内的音乐史从古至今大跨度的综合研究,涉及音乐史的各个方面。本文所指的整体性研究还包括了地区音乐史研究。

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编的《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以“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为四个大板块,最后附有编辑出版网站和大事记。每一板块的编写都只是对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性地说明,并没有展开性地叙述。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更多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对象,在丰富湖南音乐史研究起着重要作用。阳卫国主编的《株洲文艺六十年—音乐舞蹈卷》,音乐部分以歌谱形式记载了株洲籍或在株洲工作的曲作者创作的歌曲72首,曲作者共51人,并在每首乐谱前都对曲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舞蹈部分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10组舞蹈。

湖南音乐史整体性研究的著作有《湖南当代音乐史(1949-2014)》将各种与湖南音乐有关的事件人物囊括其中,参阅了《湖南省艺文志》《湖南百科全书》《中国音乐年鉴》《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等十余部重要典籍。

纵观上述三本著作,对湖南音乐史整体性研究的著作较少。湖南音乐史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需要从各种资料中整理出湖南音乐发展线索,对湖南各地区的音乐发展进行整理、分析、叙述,编著更为丰富的湖南音乐史著作。

二、湖南音乐家研究

这类研究大多集中在近现代,古代部分较少。研究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孙继南著《黎锦晖评传》、姜瑞芝著《贺绿汀传》、史中兴著《贺绿汀传》、有李业道著《吕骥评传》、伍雍学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等。上述这些都是研究湘籍音乐家的著作。湖南音乐家相关研究的著作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对音乐学界影响较大的几位,而忽略了处于边角地位的音乐家。不管是处于主流还是非主流的音乐家,他们都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他们。随着文献资料的增多或发现新的史料,应该对湖南籍的音乐家研究做系统的研究。

(一)音乐家个体研究

黎锦晖的研究主要从他对儿童歌舞音乐何传统音乐的贡献以及历史意义方面进行阐述,如汪毓和的《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历史意义——为纪念黎锦晖诞辰一百周年而写》;俞玉姿《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为纪念黎锦晖诞辰一百周年而写》;李群《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徐小平《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项阳《他站在传统音乐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黎锦晖的探索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等。

有关贺绿汀的研究主要是他對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汪毓和的《无私无畏 忠贞不渝——贺绿汀及其音乐创作》;梁茂春的《20世纪人文精神的丰碑——纪念贺绿汀百年诞辰》;梁茂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采访贺绿汀说明》回顾了作者对贺绿汀采访内容,可以作为贺绿汀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还有常受宗《我对贺绿汀有关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王纯炎《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严农《硬骨头音乐家贺绿汀(上、下)》等期刊论文。

此外还有对吕骥、谭盾、徐叔华、向隅、刘振球、鲁颂、黄源澧、吴碧霞等等音乐家的研究。

学位论文有宁江滨的《湘籍琴家邱之稑、杨宗稷、顾梅羹考略》,对各位琴家的琴谱、琴学理论思想及其来源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琴学之路进行了总结。受到当时政治与文化背景还有琴家不同文化观念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的乐律学、美学等观点。屈誉璆的《湘籍琴家刘人熙研究》;黄鹤的《湘籍琴家李伯仁研究》。

郭乃安先生在《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写道,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活动……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从现有的音乐事实中去探寻它所具有的人的内涵。对音乐家的个体研究从最初的以音乐本体为主逐渐进入对音乐家音乐思想、音乐精神、音乐教育等的研究。但音乐创作、音乐著作、乐谱的研究是音乐人物研究的基础,他们的音乐思想、精神都体现在他们的音乐活动中。

(二)音乐家群体研究

期刊论文有熊晓辉的《湖湘艺术人物研究——湖南近代(1840—1949)音乐人物研究》中从湖南近代音乐人物社会活动、政治活动、音乐活动等方面研究湖南近代音乐人物的影响及其作用,主要介绍了张声阶、贺绿汀、吕骥、黎锦晖四位音乐家。在《湖湘近代(1840-1949)音乐人物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中,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近代湖湘音乐人物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对湖湘音乐人物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来源于音乐学与历史学的方法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音乐人物的特点进行近现代音乐人物研究。音乐人类学方法在研究中可以把各种音乐事物与音乐现象中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进行探讨,把不同的性格、文化背景、身份、时代的音乐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研究中需要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学位论文有徐美辉的《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阐述了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产生的环境和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活动及其特点,涉及107位音乐家,并分析了20世纪音乐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填补了湖南音乐史研究的空白,弥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不足。湖南音乐家群体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世纪音乐家群体涉及的音乐家人物较多,时间跨度较大,文献资料还需要进一步搜集和整理。

资料越来越丰富,近现代对于音乐家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在分析其音乐作品与音乐著作中进行资料的整合与阐释,还运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由于口述史带有个人主观性,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除了口述材料还出现了一些关于湖南音乐家人物自传资料如,1950年黎锦晖完成了《黎锦晖履历书》手稿,由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的《我的成名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还有湖南音乐家人物活动史料辑录汇编如,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和湖南省文化厅史志办合编的《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1995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抗战文化及抗战音乐家的珍贵史料;王驰、胡光凡主编的《湖南苏区文艺运动·湘籍作家在解放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书中收录的作家同时也是音乐文学家,为音乐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资料。音乐家自传的出版为研究音乐家的音乐活动、音乐思想、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与口述材料相同,音乐家的自传与内容不一定做到真正的客观,在参考资料时,需要加以分析、辨别。

学术界对湖湘音乐人物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应的探讨。在对音乐人物进行研究時,需要要广泛地收集史料,史料是否全面、客观,会直接影响到音乐人物研究的真实性。从史料角度看音乐人物的研究,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本体研究,对音乐家音乐风格、音乐思想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表现了音乐家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的思想以及创作动机。音乐文献的搜集、整理、比较,关系到对音乐历史人物贡献研究的全面性;史料的选择关系到音乐历史人物的历史定位。关于音乐人物的研究与讨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从思想角度,主要关注音乐人物的学术思想以及音乐成就,另一种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关注的是音乐人物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对音乐家的研究时间跨度更大,不仅包括近现代音乐家,还包括了当代音乐家,如作曲家谭盾、歌唱家吴碧霞等;在研究内容上,不只是研究音乐家的音乐创作,还涉及音乐家的各方面,如音乐思想、音乐精神、音乐活动、音乐教育,从各方面探讨他们对现在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更是从以前的音乐家个体研究到现在的音乐家群体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索音乐家的音乐活动。由于研究的视角与侧重点不用,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

三、湖南传统音乐研究

对于传统音乐研究在现有的湖南音乐史研究中是较为核心的部分,涉及音乐本体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民歌、戏曲、说唱、歌舞的研究上。湖南民歌种类众多、题材广泛、旋律优美、风格独特。在湖南除了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由于各族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各民族的音乐存在着差异。

(一)民歌

湖南民歌的研究目前已经产生了较多的成果,出版了许多专门的著作,发表了许多论文。搜集整理的著作主要有:湖南省文化厅组织编著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199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收入大型丛书《湖湘文库》。全书收录各种题材的湖南民歌1432首,分为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五个部分;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著的《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1999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湖南歌谣近一千八百首,按内容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革命歌谣、仪式歌、情歌、生活歌、风物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十一大类。《湖南民间歌曲集成》与《湖南歌谣集成》两部著作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湖南民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搜集整理出版的著作,给我们在民歌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使各地的民歌有了系统的分类。

近年来很多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研究湖南民歌的论文。彭静的《从文化衍生的角度看湖南民歌的演进》是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阐释民歌的演进,对于传统民歌的发展涉及较少。曾文彬的《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湖南民歌现状》中主要对民歌的面临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做了叙述。姚金、孔庆夫的《有关梅山地区与梅山民歌的史论与推理——湖南新化山歌研究(七)》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研究。文中对“梅山地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到目前为止对“梅山地区”的区域界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作者对“梅山民歌”指向性进行了推理,认为“梅山民歌”指新化县与安化县两地的民歌。笔者虽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为后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刘淮保的《湖南梅山民歌述略》从“梅山民歌”分布与历史渊源、体裁、音乐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对梅山民歌的体裁、演唱方式及流行区域进行了分析,虽然对“梅山”民歌的发展论及较少,但梅山民歌是研究古梅山说唱、曲艺、戏剧等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资料搜索归类发现,湖南民歌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形态、演唱技巧、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从民歌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还很薄弱。

(二)戏曲

湖南的地方戏曲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各地的花鼓戏、阳戏、花灯戏、苗剧、侗戏等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同一剧种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

相关研究的著作有龙华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地方戏曲专著,1988年9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将地方戏曲放在中国中国戏曲史和湖南的音乐文化思想中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湖南戏曲的渊源,地方剧种与声腔的研究探讨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经过实地调查,参考大量著作和文献史料对湖南戏曲作家进行考证与论述,在戏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资料不足,在对一些部分杂剧作家的论证上稍显不足。尹伯康编撰的《湖南戏剧史纲》1997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志·湖南卷》,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湖南戏曲音乐集成》。

期刊论文主要有刘新敖的《时间态:地方戏曲的一种现代样态——以湖南花鼓戏“半台班”为例》;湖南省艺术研究课题组、魏俭、王林、陈嘉琪等的《湖南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唐蓉青的《谈湖南传统戏曲传承与变革》分析了湖南戏曲如何通过挖掘、恢复与保护,内容与形式的变革来传承湖南戏曲。熊晓辉的《辰河高腔剧目研究》通过对辰河高强剧目的研究,了解其发生、形成、嬗变、发展的规律。杨畅的《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和总结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把握系统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孔庆夫、金姚的《探究湖南地方戏曲——衡阳湘剧现状》;梁玲芝的《益阳地方戏曲音乐的形成及发展》;文艺萱的《崔嵬与湖南戏曲改革》;蒋学恭的《源远流长的湖南地方戏》;王卫恒的《两份珍贵的地方戏曲史料》,这是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资料室存放的两份资料,一份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目总册》,另一份是十五个分册。

學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杨恩寿戏曲及其史料的研究,张晶晶的《杨恩寿笔下的戏曲史料考索》、张宇的《杨恩寿研究-以戏曲为中心》等。以杨寿恩的记载为线索,对杨寿恩的戏曲及戏曲理论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伍光辉的《清代湖南杂剧传奇研究》主要研讨湖南杂剧传奇的作家作品的历时性分布与地域分布,湖南杂剧传奇的思想、艺术特性及其相关文化因素,从理论上对湖南杂剧传奇作家作品进行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准确的梳理和评价。

(三)说唱音乐

湖南说唱音乐期刊论文主要有王宏志的《湖南民间说唱艺术源流浅探》阐述了湖南民间说唱音乐的源流;刘定祥、唐剑萍的《论湖南丝弦的分期及分类特点》,《湖南丝弦的思想和艺术》;于艺的《柳絮抚玉面 丝弦润人心——论常德丝弦的渊源背景及艺术价值》;凌瑞兰的《常德丝弦曲牌音乐的调式变化》;黄挥的《常德丝弦》等。学位论文主要有:杨扬的《湖南常德渔鼓调查报告》,对常德渔鼓的基本特征、渔鼓艺人的传承以及各历史阶段渔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真实的揭示。

对说唱类音乐源流发展进行叙述的文章不多,大多都是对都已说唱音乐进行音乐本体和文化价值的分析。现在越来越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在一些传统音乐的研究上对文化价值的评估研究较多,而对于音乐源流发展研究较少。站在文化视角对说唱音乐进行研究,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对湖南说唱音乐的历史性研究也是不可忽略的。

(四)歌舞音乐

关于湖南歌舞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音乐,期刊论文主要有向烨炜的《浅谈湖南湘西土家族“茅古斯”歌舞》通过对土家族“茅古斯”歌舞研究,为土家族民歌来源的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线索。刘洁、王印英的《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传承探索》;刘叶波的《湖南城步贺郎歌探究》从贺郎歌产生的自然历史环境、贺郎歌独特的艺术特征、贺郎歌的主要价值及其传承等三个方面探讨,为进一步探究贺郎歌的状况及其音乐文化特征提供参考。

由上述搜集到的民歌、戏曲、说唱、歌舞音乐资料看出,音乐史视角下的民歌、说唱、歌舞音乐研究还比较薄弱,存在不足。对于专题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如地方志等史料有可能还有被忽略的资料。在研究中不仅需要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还需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广泛搜集资料。据笔者了解,湖南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11个。综合搜集的湖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文献资料,对于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史的整体性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可以整合各民族音乐发展的史料,进行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的整体性研究。

四、音乐教育与音乐社团研究

关于湖南音乐教育期刊论文主要有江心的《清末(1903-1911);学位论文主要有成柯静的《湖南幼儿音乐教育研究(1903—1907)》以湖南幼儿音乐教育(1903-1907)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教育学、音乐学的视角对湖南幼儿音乐教育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湖南幼儿音乐教育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江心的《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湖南幼儿、小学和初级中学音乐教育的特点。钟桦的《从长沙<大公报>看1932年湖南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改革》;乔钰杨的《民国时期湖南省立一中音乐教育研究》;李鑫的《民国时期湖南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郭帅的《民国时期长沙明德中学音乐教育》;易庆的《湖南省中小学民族乐团的发展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湖南省中小学民族乐团的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让民乐团在中小得到更好发展。

在以上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中涉及教会学校,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湖南教会学校在1902年以前开始萌芽,直至1945以后逐渐衰亡,学校中有开设音乐课以及有开展过各种音乐活动。雅礼中学曾举办过唱歌比赛以及会员音乐会;湖南圣经学校,学校有国际礼拜组织,举行过音乐礼拜。基于音乐课程设置和音乐活动,进一步对湖南教会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史研究。

五、其他研究

其他研究主要是对音乐史料、音乐活动、音乐文化等的研究。音乐史料、音乐活动与音乐文化同样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研究,不仅推进了湖南音乐史的研究,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音乐文物的著作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期刊论文有柳青、徐小茜的《湖南夏商音乐文化初探》;王青的《长沙马王堆古笛的复制研究》;吴小燕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乐器浅议》;熊传新的《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錞于》;田盼的《湖南地区音乐文物錞于研究》。以上发表的四篇论文是对考古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研究,对古代音乐的研究不仅只是在文献史料中,更是文献与实物的双重论证,为音乐史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赵小平、曹玲玉的《论宋代湖湘音乐文化的价值形塑与艺术表达》;周美玉的《湖湘女性在湖湘音乐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以上两篇论文站在文化的角度对音乐中的价值进行分析阐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音乐文化价值进行阐释。

学位论文有欧阳书婷的《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祭孔音乐史料研究》通过大量的史料记载归纳出湖南祭孔音乐的整体状况,并思考祭孔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传特点。李静的《“国共合作”下的湖南抗战音乐活动研究》中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抗战戏剧、歌咏等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家、文艺团体、音乐活动等进行研究探讨,还原抗战初期湖南音乐活动的全貌,丰富湖南抗战音乐史。

音乐史料、音乐活动、音乐文化研究在湖南音樂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近现代文献中不断挖掘出大量与音乐史相关的资料,考古出土的音乐文物,在“重写音乐史”“修正音乐史”或是对音乐史的叙述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使得音乐研究的成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六、湖南音乐史学术研究的反思

纵观上面五类湖南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对于湖南音乐的研究应该纳入音乐史的视野中以弥补区域音乐史的不足。对区域音乐史的研究应该还要有更多的论著。

(一)湖南音乐史整体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到目前为止,关于湖南音乐史整体性研究著作不多,对湖南省区域音乐整体性研究十分不足。湖南音乐史整体性研究是湖南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湖南省的音乐发展面貌,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研究

这些成果涉及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各方面,研究程度更为深入,研究对象更为多元。在湖南音乐整体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更多是对传统音乐进行具体研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是对一段时间内具体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研究。对音乐史料、音乐活动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但随着具体音乐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湖南音乐史资料的整合,对整体性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音乐史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阐释,对源流与发展进行总结。

(二)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对象还需进一步扩展

尽管现有的研究对象已经涉及了诸多方面,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比如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史研究较少,大部分都是以汉族为中心,少数民族区域关注得较少;对城市音乐研究较多,忽略了湖南农村音乐史的研究。

(三)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建设有待加强

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是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对史料的研究。从湖南音乐史的现有的资料来看,史料还比较薄弱。古代的音乐史料需要从考古中发现;近现代的音乐史料隐藏在报刊、书籍、档案等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从报刊中发掘新的音乐史料,从而弥补湖南音乐史研究中资料不足的缺陷。不仅要关注到各种纸质文献,更需要关注到口述采访资料的整理,加强湖南音乐史研究中的史料建设。

(四)区域音乐史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完善

从现有的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全部成果来看,大多数都是从民族音乐学和传统音乐的模式进行研究,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尚存在不足。“区域音乐”是一个多维的学科体系,当有一些相关的学术史梳理、学理性论辩和研究范式的认同等,从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学科性问题。区域音乐史研究中缺乏理论性问题的研究,而这一部分恰恰对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七、结语

纵观湖南音乐史的研究,至今已有一批成果,涉及湖南音乐史研究的各方面。湖南音乐史需要从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对象更为多元。在湖南音乐史研究之外,需要对区域音乐史理论与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湖南民间歌曲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3]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长沙: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罗雨薇(1993—),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中国音乐史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