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龙腾虎跃》演奏心得

2018-05-14 08:59徐曜国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节奏情感

徐曜国

【摘要】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龙腾虎跃》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创作于1980年。作者李民雄老师是我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作者运用中国大鼓及排鼓音色和节奏的多样组合,再加上演奏者器宇轩昂的演奏,衬托了宏伟气势的欢腾的场面。作者的创作构思独特,运用了鼓乐合奏的形式。通过对本首作品的演奏形式分析,总结自己在演奏时准确拿捏本首乐曲的演奏技巧发挥,对于演奏者的控制力要求很高。

【关键词】节奏;情感;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李民雄教授出生于1932年1月23日是浙江嵊县仙岩乡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本科,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一生致力于打击乐演奏与写作、民间曲调研究等领域。编撰了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参用的教学教材《民族器乐概论》。创作也是颇多,如吹打乐《喜迎春》《闹元宵》,打击乐合奏《潮音》,鼓与京胡《夜深沉》等。录制了音像制品《夜深沉》唱片,1990年出品的《鼓》唱片以及2001年出品的《龙腾虎跃》唱片等。

二、乐曲概况

乐曲的旋律主要是从浙江民间吹打曲《龙头龙尾》中映射而来,由引子和三个部分构成。演奏时独奏声部可使用排鼓与大鼓相结合,也可由一人演奏排鼓多人演奏大鼓,舞台形式更加丰富。

(一)乐曲引子

乐曲由主奏的大鼓领起,其它打击乐器随后效仿大鼓的节奏型演奏出具有号召力的短句,之后排鼓的华彩出现,其他演奏者演奏的大鼓则击打跳跃的节奏给予烘托。排鼓作为主奏,通过在不同音高的鼓上敲击使得音色变化多样,听觉效果激烈奔放,这一部分就是乐曲的引子,它为乐队的进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乐曲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快板,乐队的主题旋律直接出现,第一部分短小干练的乐句,加深了乐曲的表现力,渲染了欢乐喜气的氛围。之后唢呐、二胡的进入,变化了主题显得这一段稍有抒情情绪。在笛子和唢呐的演奏之后,乐曲主题再现,并且在之前的MF力度基础上渐强到了F的力度,使人觉得更加熟悉亲切。

(三)乐曲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吹打乐为主,打击乐声部成为了主奏。排鼓的演奏淋漓尽致地表现打击乐器演奏时技巧的张力。这段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演绎,在力度上一段比一段的加强同时又不停的变化着节奏型,目的是烘托出一種震撼人心、气势宏伟的欢腾场面。第一个阶段由中国大鼓开始演奏,讲究力度与音色的控制。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排鼓的演奏,紧密的节奏型体现出了排鼓乐器本身的演奏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小堂鼓闷击的固定节奏型,演奏者交替敲击大鼓的鼓面与鼓梆,表现出音色与力度上的明显对比。第四个阶段是乐曲第二部分的高潮,大鼓、定音鼓、排鼓一同演奏,凌厉精致的展现了欢腾的景象。这一整段的鼓乐合奏结构非常完整,常会被单独用来教学或独奏。

(四)乐曲第三部分

在激烈的打击乐段结束后,第三部分把第一部分的主题进行了变化再现。唢呐继续演奏主题,乐曲在以鼓声和乐队的演奏不断渐强中使得听觉效果层次越来越庞大,最终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给人的听觉中展现一幅龙争虎斗、激昂欢腾的场面。

三、演奏简析

(一)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

乐曲中多用前八后十六节奏加二八节奏、大切分节奏、四十六节奏、还有大篇幅的中国大鼓边击节奏,以及每段的结束句,都会出现的那五个小节的节奏组合。

(二)乐曲《龙腾虎跃》中段落及演奏技巧的简单分析

乐曲《龙腾虎跃》,主要分为引子、排鼓段1、大鼓段1、排鼓段2、大鼓段2、大鼓段3。引子主要运用的演奏技巧有:第1—2小节的大鼓运用大臂演奏;第3节的双手手腕的快速交替过鼓;第4—7小节的慢起渐快;第14小节的中国大鼓的慢起渐快,通过演奏者的大臂交替,过渡到小臂交替,再过渡到手腕交替。《龙腾虎跃》整首乐曲最突出的演奏技巧就是中国大鼓的边击演奏,快速而又准确的敲击好边击,这个技巧对于演奏者的控制力要求很高。

四、总结

《龙腾虎跃》以赋有激情的创作构思,惟妙惟肖的将中国大鼓与中国排鼓及中国民族小件打击乐器结合起来,并与民族乐队合奏。鼓乐合奏的新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音乐的张力,加之中间段落精彩的群鼓表演以及最后部分主题旋律与鼓声交相奏鸣,全曲活泼跳跃、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表现出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张昭晗.排鼓演奏的表演美学观照—以《龙腾虎跃》为例[J].音乐天地,2012.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节奏情感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情感
轻快漫舞
台上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