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研究

2018-05-14 08:59蔡慧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综合素质音乐教育

【摘要】在如今教育变革时期,国家、学校、老师以及家长都越来越关注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不仅是技能、知识的传授,还是美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国学校目前的音乐教育稍显不足,因此要摆正审美教育的地位,重视音乐教育,合理安排音乐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与社会长期以来重技轻艺,音乐教育的实践一直较弱,导致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比较低,学生更擅长逻辑推理,想象力、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足,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如今,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音乐教育应该得到重视,要合理运用资源,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涵养,使青少年真正喜欢上音乐艺术,使他们能够更健康更全面成长。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体现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音乐为教育内容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存在及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施手段之一。音乐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是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即学校的音乐课或音乐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只要能通过音乐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品质、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的音乐活动就可以归属为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也可以按教育对象来分类,即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又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非专业音乐教育是指学校安排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不要求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精英人才;而专业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的,具有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制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针对大多数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即非专业的学校音乐教育。

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好的音乐演奏家的表演可以给听众带来愉悦的心情和美的感受,可以直达观众内心,激发观众强烈的共鸣。好的音乐作品,常常具有深邃的思想,浓厚的内涵,强烈的情感,非常有感染力。它可以表达用语言所不能表达完整的一切,也可以触及人们的心灵,对人们情绪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价值体现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使人们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鉴别、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使人可以完善人格及塑造心灵。[1]对个体而言,审美教育是促进思维健全、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而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向更高阶段攀升。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说是促进人类从低端走向高端,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作为最原始、最直接、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的形式,一直在美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身心素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个既传统又有创新的主题。在传统教育中,审美教育和教学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古代的教学中对于琴棋书画的学习与鉴赏就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2]总而言之,审美教育既是人类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文化水平的必经途径。音乐的理论体系和各式各样的审美形式使得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具有突出的效果。音乐活动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审美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心灵美化功能

任何艺术都可以表现人的情感,音乐作为最基础、最常见、最感性的艺术,在提升人的审美趣味和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音乐可以洗涤灵魂,可以美化心灵,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许多人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平复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今,青少年有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使得他们经常感到疲惫和茫然,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焦虑和困惑。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他们从现实社会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心灵美化功能,用音乐这种最感性的艺术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音乐的美好,学会用音乐来欣赏和赞美事物。[3]比如,在鉴赏《梁祝》时,学生可以通过高低不同的音调、变化的节奏来感受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情起伏,求学时的欢快、分别时的不舍、抗婚时的坚定、化蝶时的决绝。听《黄河协奏曲》的时候,可以跟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柏拉图曾经说过:“节奏与乐调有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才可以达到心灵美化的功能,才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音乐表达的能力,在生活中也会更用心去感受一切,做一个有内涵、有情感的人。

(二)塑造人格功能

所有的品德教育如若没有情感基础只会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音乐作为一种感性的艺术,它可以为品德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中有时也存在着一些美丑善恶的人物设定,而且往往弘扬了真善美的理念,可以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最终达到塑造人格的效果。音乐在实现其塑造人格的功能时,并不靠强制的手段,而是靠音樂本身来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孟子曾说过,“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认为音乐可以提高素质,修身养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利用音乐的人格塑造功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正确的三观来约束自己,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音乐与社会伦理息息相关,是社会伦理关系的一种映射,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音乐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提升音乐鉴赏品味,塑造更好的人格。比如,在听《歌唱祖国》这首歌时,学生可以通过品味歌词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豪感,在慷慨激昂音乐里体会国家的伟大,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为建设国家而奋斗。

(三)智力开发功能

智力是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力,包含发现、想象、创造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面分别有左右两个半球,其中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是左脑,俗称“数学脑”,侧重计算与理性思考;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是右脑,俗称“音乐脑”,主要负责情感和艺术。而音乐可以促进大脑的左右脑的均衡发育,只有两者同时平衡发展才可以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潜能。然而,日常繁重的课业和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的左脑负担加重,而右脑却经常被闲置,这就制约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智力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现代科学证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情商主要包括可以客观及时地认识自身与他人的情绪,可以很好地管理自身情绪并能进行自我激励,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等。音乐对青少年提升自己的情商管理也有一定作用。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也有过音乐教育的经历,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不仅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一位音乐家;爱因斯坦也曾接受过音乐教育,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谈钢琴,他认为音乐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所以,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通过音乐来逐渐提高青少年的想象力、感知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功能。

(四)消疲保健功能

好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调整心理甚至解除疲劳,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有研究发现,不良的情绪会使身体里面产生有害物质,会对心血管和神经等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可能引起各种炎症、溃疡、心脏病甚至癌症。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血液中有利于身体的物质增加,增强抵抗力。美好的音乐会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愉悦,心理也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内心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借机发泄,这也可能是许多音乐家长寿的秘诀。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心境的乐曲,如悲伤时选择较为温暖的乐曲,开心时选择活泼轻松的乐曲,想要得到内心的平静时选择曲调悠长的乐曲。合适的乐曲选择可以保持心情的愉悦和放松,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

(一)树立美育的观念

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教育都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审美价值观会影响人们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人们发展得更全面,更协调。审美鉴赏时的感受是人们情感精神及思想的动力,这一动力不仅可以推动素质的全面發展,还可以实现最佳的美育功能。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艺术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美育具有各种各样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手段,应摆正美育教育的地位,充分利用及发挥美育功能。

(二)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学会从音乐作品的节奏、曲调、风格、结构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现如今音乐作品已经非常之多,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它们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现了人类的善恶美丑。因此,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作为教材非常重要,比如一些表现高尚情感、立意美好的作品,像前文所说的《梁祝》就是以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顽固腐朽,赞扬了男女之间专一坚贞的爱情,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的惋惜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第五命运交响曲》描述了贝多芬经历的艰难时期,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支曲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在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以后,再让学生仔细品味,使情感得到升华。

音乐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对青少年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学校的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青少年更加茁壮地成长。

四、总结

总之,老师带领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鉴赏及创造,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拓宽青少年的音乐视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妙,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琼.漫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2011(12):195-196.

[2]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利敏.谈从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09).

作者简介:蔡慧(1984—),女,汉族,山东,硕士研究生,助教,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与编配。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综合素质音乐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