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别视角下的当代古筝教育发展

2018-05-14 08:59杨博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失衡

【摘要】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明确了女性在音乐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女性从事音乐教育和学习的比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目前古筝教育性别平衡方面的问题。本文从性别角度尝试着对当代古筝教育进行探讨,明确性别与古筝教育的关系,对男女学习古筝的具体情况做调查分析,并根据古筝教育中性别失衡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古筝教育;性别;失衡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及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女性在音乐教育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音乐的女性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具体到古筝教育之中,“阴盛阳衰”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古筝教育的生态发展之所以不平衡,主要还是与社会上对于音乐教育的态度和认知观念有关,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古筝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性别与古筝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不同性别对古筝的喜好程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某地学生中只有15.98%的学生非常喜欢古筝,还有42.59%的学生对古筝兴趣不是很高,41.43%的学生并不喜欢古筝。可看出该地区学生中超过20%的学生对古筝并不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有兴趣的激发下学习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喜欢古筝的比例也要远远超过男生,说明了女生喜欢古筝要超过男生。

(二)学生参与古筝学习的次数

根据表2,通过对学生参与古筝学习的频率的调查分析可知,有59.18%从不参与,有26.87%每周1-2两次,9.53%的学生每周參与3-4次,仅有4.42%的女生每周参与古筝学习超过4次。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人出于各种原因不参与古筝学习,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经常参与古筝学习。在参与的人数中也与性别有较大的关系,根据访谈发现,很多同学不参与古筝学习是因为兴趣原因,特别是男生对于学习古筝的兴趣不足。

二、改善古筝教育性别失衡现象的对策

古筝作为一种乐器,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和良好的行为品德,因而多被视为培养优秀女生的特长教育,而男性的培养方向与女性有着根本上的差别,这也导致了古筝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存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确立正确的古筝教育目标和科学的指导策略

在学生群体中确立古筝教育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快乐教育”的特色,正确的活动目标和科学的指导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握主旨,进行针对性的探索,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可以实现古筝教育的宗旨。把握“快乐教育”要求,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主导,立足学生自身进行古筝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在古筝教育课程设计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发展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学生古筝教育要打破以往简单、枯燥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同时应该重视对男女生进行差别教育,女生的性格多柔媚、顺从,而男生的性格则勇敢、阳刚,除了应用古筝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特长之外,还要加强对性别差异的考量,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案,使男女生都能从古筝教育中收获足够的教益。

(二)加强学生古筝教育活动的创新力度

对学生古筝教育活动的创新既是如今科学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求,也是对古筝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结合。加强学生古筝教育的创新不能仅仅从一方面入手,而且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针对理论而言,新时期学生古筝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视,这就要求将传统学前教育中大班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应用差异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应得到重视,注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提升,将示范教学创变为手把手、亲身教学,以实际行动指引学生的学习。

(三)从公众审美角度,改善社会上对古筝教育的偏见

审美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通过主观意识感知外界世界的主要方式,对于音乐而言,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上的作用。首先,审美的主体——人和客体“音乐”,一种是能动的实体,而另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因而审视外部具有美的特质的音乐成为音乐美学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现象是人的现象,对于古筝而言,审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需要加深对审美客体本身的理解。但是,传统观念中对于古筝演奏的固定审美都是围绕着女性展开,舞台上,女性身着美丽的礼服,妩媚的身姿,给古筝蒙上了一层优雅、曼妙的女性化面纱。人们对于古筝的审美偏向女性自然无可厚非,反而忽略了古筝音乐本身的节奏美感和深刻内涵。为了改善这一审美现象,有必要从公众审美的角度纠正这种错误的审美风气,重视古筝音乐与人交流沟通的功能,引导欣赏者提升感性领悟力,变赏人为赏乐,通过变换式的音符交换过程领悟古筝的音乐艺术美,要明白一流的古筝演奏家同样是可以有男性的,鼓励男性古筝演奏者更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更好地改善社会上对古筝教育的偏见。

(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的参与性

古筝教育是一门需要综合实践锻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课程,鉴于目前社会化的古筝教育中存在的缺乏对不同性别学员规划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机会,并且实际教育程度与教学标准要求出现偏差的问题。在今后的古筝教育课堂教育方面要继续贯彻实践的重要性,将理论纳入到实践范围中,最大限度地扩充音乐实践在古筝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通过将更多实践交给学生,按照基本的理论思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自己的主人翁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起到辅助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创新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而学生需要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实践环节。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古筝教育逐渐得到更大的市场,正规的古筝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形式,其易于被男生和女生接受,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性别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开发。就目前古筝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失衡的现象来看,学生需要更加有效和完善教育,需要创新性规划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计划的植入,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选择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完善古筝教育,以便实现更好的古筝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馨.浅谈开展古筝教育普及的意义及方法[J].乐器,2017(10):44-46.

[2]陈曦.浅析适用于少儿古筝教育的三要素[J].戏剧之家,2017(10):210.

[3]毛婕.“古筝热”环境下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音乐创作,2015(07):192-194.

[4]邵雨晴.性别视角下的当代古筝教育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3):110-112.

作者简介:杨博(1989—),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古筝专业。

猜你喜欢
失衡
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衡引发的危机及对策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失衡问题的现状分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当前国民素质缘何参差不齐
试论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青少年男女比例对青少年成长行为影响分析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