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花粗犷 绿彩传承

2018-05-14 11:01刘东
东方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萧县磁州窑彩陶

刘东

中国人使用陶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陶器生产基础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南方先民发明了原始瓷器,再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出现,瓷器渐渐比陶器更吸引人们注意。

但实际上,瓷器出现后,陶器也一直存在,是百姓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只不过大部分陶器太普通,少有鲜明的特色,很难像瓷器那样辨识窑口和年代,较少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当然也有例外,也有特色鲜明的陶器,比如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又比如我们安徽的界首彩陶。

界首窑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县级市),以生产彩釉陶器为主要产品。关于界首窑始烧于何时,说法不一,有说创始于唐代,受洛阳唐三彩的影响;也有专家综合分析认为“界首彩陶至少在宋代便已开始烧造”;还有认为界首窑始于明代。

由于缺乏有力的考古发现,所以界首窑的历史面貌依然扑朔迷离。

下面来介绍几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界首窑彩陶器。

界首窑彩陶荷花纹小口罐(图1),高28、口径9、底径16.5、腹围77.5厘米,安徽皖南征集。撇口,平唇,短直颈,溜肩,弧腹,平底。底部露胎,显砖红色陶胎,瓶身以剔花工艺装饰瓶身,肩部剔刻莲瓣纹和几何纹各一周,腹部主纹饰剔刻荷花纹与万寿菊花纹。通过剔刻,呈酱地白花,再施以绿色彩斑,色彩分明,富于变幻。

界首窑彩陶鱼纹小口罐(圖2),高30.2、口径9.5、底径17.2、腹围80厘米,安徽皖南征集。器形与上器大体形同,只是溜肩更明显,最大腹径处稍下移。瓶身一面剔刻一条大鲤鱼穿梭在莲花、莲叶之中,另一面剔刻大小六条鲤鱼嬉戏于莲池中,图案中稍施几处绿色彩斑。莲和鱼组合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谐音为“年年有余”。

界首窑彩陶盆(图3),高12、口径30、底径18.5厘米。敞口,束颈,弧腹。盆外壁剔刻三组开光,开光内为简化寿字纹,开光之间以蕉叶纹装饰,器身施多处绿色彩斑。

仔细观察以上三件界首窑陶器,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胎体上均施有一层酱红色化妆土和一层白色化妆土,当地人称之为“粉土”和“白土”。在施过两层化妆土后,进行剔花工艺创作,剔除上层白色化妆土的部位就露出酱红色化妆土的地子,从而形成“酱地白花”的剔花纹样,完成剔花工艺后,入窑素烧。素烧后取出,再施绿彩,再罩上一层透明釉,之后第二次入窑烧造,最终形成酱红、白、绿三色,所以一般称为“界首彩陶”。

朱广宇《界首土窑民间三彩釉陶考察报告》中提到:界首陶所使用的白色化妆土是当地缺乏的制陶材料,必须到安徽萧县运购,文中也认为界首窑可能与萧县的萧窑(窑址在萧县白土镇,也称白土窑)存在某种联系。

这让笔者想到,宋金时期的萧县以生产化妆白瓷为主,即在较粗的胎体上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当地称为白土镇,以盛产白土而得名)而烧成白釉瓷器,而且部分萧窑白瓷也施绿彩作为装饰,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1972年萧县白土窑窑址出土的白釉绿彩模印花卉纹枕(图4)。那么,界首彩陶施绿釉的工艺,极有可能是继承了宋金萧窑的传统。

现在已知的界首窑釉陶器,大多为传世品,见于报道的考古发掘品极少,最重要的一次发现是2000年5月徐州国贸商厦明代遗址考古出土的一批界首窑釉陶器。

据盛骝《寻常物件 韵味无穷——徐州明代房舍遗址出土文物拾萃》一文介绍:该遗址共发现51间房屋遗址,多为普通民宅,都是被明天启四年(1624)六月初二子夜黄河溃堤后淹没深埋于地下的,该文中重点提及出土有多件界首窑陶器,主要为低温绿釉产品,器型有盆、炉、灯、器盖,从文物图片看,其中一件绿釉刻花鱼纹陶盆(图5)和一件绿彩刻划荷花纹陶盆残片(图6),与上述两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界首窑小口陶的鱼纹和莲纹较为相似,更重要的是都施绿釉或绿彩,这更加说明绿彩是界首窑釉陶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安徽省文物总店曾征集过一批界首窑釉陶器,其中最精美的一件莫过于绿釉开光戏剧人物纹陶罐(图7),器型有明代中晚期罐的造型特征,“腹部有六组开光故事人物、花鸟纹,三组人物分别间隔三组花鸟。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一组为头顶四方平定巾,手持折扇,漫步庭院的书生;一组为手持团扇作回首状的女子;一组为手持鲜花作奔跑状的孩童。”明代中后期,民间戏剧不断繁荣,戏剧人物形象更为广泛地出现在日用陶瓷器上。从宏观的中国陶瓷史来看,晚明清初是民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景德镇窑有所谓“转型期”之说,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七十余年间,由于战乱、朝代更替等原因,景德镇官窑停烧,景德镇民窑产品突飞猛进,比如这时期的青花五彩瓷就极具民间艺术特色。再如江苏宜兴紫砂器和宜均器,也是在晚明时期异军突起,深得人们的喜爱。

所以,我认为界首窑釉陶器的精品应该出现在晚明清初这个时期。

从徐州国贸商厦明代遗址出土的多件界首窑绿釉、绿彩陶器看,多采用的是刻划花装饰,未见剔花工艺,也未见酱红色化妆土(粉土)的使用。所以,后期常见的界首窑剔花点绿斑彩陶(包括上述三件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界首窑彩陶),运用了两色化妆土和剔花技术,风格更趋于粗犷的乡土气息,应该是在清代以后逐渐形成的。

在中国陶瓷史上,运用两色化妆土剔花工艺的,我们首先会想到磁州窑,在磁州窑装饰工艺中有白釉黑剔花技法,即“在施好白化妆土的白胎上,再施一层以斑花石为主料配制的黑化妆土……待稍干后,首先划出花纹图案;用平刀将花纹外的黑化妆土剔掉,留下白化妆土;上白透明釉,干燥后烧成。”类似的磁州窑还有黑地白剔花产品,甚至还有白地黑剔花罩绿釉,即在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剔花产品上再罩绿釉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这与上述界首窑彩陶工艺如出一辙。众所周知,磁州窑烧造时间长,宋、金、元、明都是其盛烧期,且影响范围广,河南、山西等地诸多窑口皆受磁州窑影响,其中山西窑口的白地黑剔花产品质量高,数量多。关于这些剔花瓷的年代,传统观点认为多为宋金时期产品,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些白地黑剔花瓷器至少一直延续到明代仍有大量烧造,且质量颇高。

所以,可以认为运用两色化妆土剔花工艺的界首窑彩陶,继承了宋元明以来磁州窑系剔花技法,很好地将这种剔花工艺传承、发展,流传到清代、民国甚至当代。

综上所述,界首窑陶器起源于何时虽无定论,但在明代时已形成施绿釉或绿彩的基本风格,其点涂绿彩之风格一直延续至今。清代以后,界首窑制陶开始采用施酱红、白两色化妆土,继承发展了磁州窑系的剔花工艺技法,形成了界首彩陶独具特色的风格。

猜你喜欢
萧县磁州窑彩陶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彩陶·远古
萧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萧县新追寻
萧县书画现象研究
留白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