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凤池生平及其瓷画的考辨

2018-05-14 11:01李俨
东方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南康瓷画光绪

李俨

在中国陶瓷史上,参与陶瓷创作极为重要的文人官吏,除了陈鸿寿就是王凤池。他们两位,都是博极古书的人,尤其是在官职、书画、陶瓷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但历来论者对陈鸿寿的研究相当重视,因为王凤池是近年来才被人发现的,因此对他的研究相当薄弱。笔者不揣浅陋,试就王凤池生平和瓷画进行考辨。

一、王凤池生平

王凤池(1824—1898),谱名王隆桃,字兆木,一字丹臣,号敬庵,湖北阳新县人。他本是一个翰林,娴于诗文,时称江南才子。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特授南康知府分发江西候补。光绪二年(1876),暂时代理景镇榷务,光绪三年(1877)任南康府事。光绪六年解官回籍,主持修葺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又与同乡刘凤纶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

关于王凤池任职江西时间、地点和职务的记载,存有分歧。今人意见也各不相同,并且还有严重误解。例如:

(1)陈树群《情系珠山绘瓷笺—金品卿、王少维、王凤池合作八条屏赏析》则说:“1875年,即光绪元年,一位饱读诗书的官员就任江西南康。”

(2)朱军《王凤池藏瓷鉴定及其相关问题》:“光绪元年(1875)因亲老告养即以知府分发江西,三年(1877)署南康知府,其间为政深得民心。”

(3)初国卿《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1875年,51岁时以知府分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

(4)戴奇伟《江南才子王凤池》:“1874年,王凤池被任命为江西试用知府。”“1875年,王凤池正式被任命为江西饶州知府。1877年,署南康知府。”

(5)《阳新县志》:“1875年,因亲老告养,即以知府分发江右。1877年署南康府事。”

(6)《宫中朱批奏折》:王凤池于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中举人,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之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遵例报捐知府分发江西试用。(转引戴奇伟《江南才子王凤池》。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7)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池于丙子(1876年)赴景镇权榷务”,末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分发江西候补知府特授南康知府,如小弟王凤池顿首拜撰。”(《黄氏宗谱》)

就其分发江西的时间而言,有两种说法:1874年、1875年。就其分发江西就职的先后地点和职务而言,大致有四条:饶州知府、景德镇榷务、南康知府、九江知府。

以上资料最为可靠的记载,显然是《宫中朱批奏折》和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

据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云:“池于丙子赴景镇权榷务”,末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分发江西候补知府特授南康知府,如小弟王凤池顿首拜撰。”按黄公卒于光绪八年(1882),可见实际上王凤池只是委署南康知事,并没有被任命为饶州和九江知府。

又“《宫中朱批奏折》中辑录的一则关于王凤池任命江西知县的奏折,无疑是对其任职履历最为客观真实的记录”。据此二则及其瓷画的内容可知其事迹是:1874年8月,王凤池以特授南康知府的身份被分发到江西候补。在候补期间,即1875至1877年间,王凤池似乎在御窑推广雅瓷,与陶工切磋技艺,并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1876年,又暂时代理景镇榷务,直到1877年补授南康知府的实缺为止。查南康知府,治星子县(与九江相邻)。而九江府,府治德化,在今九江市。

另外值得注意的证据是,无论是《王氏家谱》《兴国州志》《黄公定占传并赞》,或是《阳新县志》(新修本)及锹溪王氏网《锹溪琅琊后裔江南才子王凤池》一文,各方面都沒有提及王凤池任饶州和九江知事。

二、王凤池瓷画

关于王凤池的书画,史无记载。他的作品,大多见于瓷画里。其他尚有书法立轴,例如行书七言联(图1)、“唐诗”、“兰亭集序”节录四条屏等,不过流传并不多,仅是偶见而已。

在王凤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

(1)其生平多名号,如小樵、云樵、太史、福云、王福云、福云小樵、观棋后樵、集古痴子、词垣痴客、昌江使者、改屐从游匡庐使者、改屐从游庐山小樵等。此外,护环翠亭使者,也可能是他的名号(见马景政《文人画·功德碑·里程碑——程门浅绛彩瓷板画《垂帘燕坐图》及其背后的故事》)。

(2)其作品有自藏品、馈赠品两种,且其数量相当惊人,光是所见存世作品约近二百件。其原有数目,更可想而知了!

(3)其作品多见于书法,绘画则较为罕见,且大多与金、王二人书画合作。

(4)其作品年代,为光绪元年至三年之间。这一段时间正是王凤池在江西候补知府之时。

关于王凤池的自藏品,朱军在《王凤池藏瓷鉴定及其相关问题》中介绍其藏瓷八件,均为从王氏后裔中征集而来。其中有两件作品,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一是王凤池题跋金品卿山水花觚(图2),高61.5厘米。该器颈部记有一段关于陶瓷的行书简介:“有坦白先生者,其甲子似在羲王以上之年。陶其姓也,名以钧传。体成端雅,质赋刚坚。昌浦之源,珠山之巅。发祥协吉,以生斯贤。浑融谦冲,正直平圆。凝精于地,受圆于天。众芳在宥,得气之先。丙子新秋日,丹臣凤池撰。”画面下方另有一段隶书文字,则是有关其藏瓷名称的解释,文曰:“坦白先生,陶门之贤士也。万象春君、六合春君,其父师也。如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皆其友若弟。惟仰天春君,则其兄也。同会于福云山房,以品群芳。”白文印:“丹臣”。

二是这里提到的名曰“仰天春君”者,就是王凤池题跋王廷佐人物花口大瓶(图3)。其高91厘米,背面题字:“仰天春。光绪二年丙子春正选于昌江珠山,丹臣记。”白文印:“太史氏珍藏”;画右题跋:“此少维神品也。丹臣评画。”下有“少维王廷佐画”及白文印“王廷佐”、朱文印“少维”。

在这两件王凤池的题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凤池定制的瓷器中以‘春字命名的一组,分别为万象春、六合春、润春、守春、涵春、养春、仰天春等,并皆尊称为‘君。”其实这一组“七春”花瓶,当时都是成对的,共计十四件。而如今所发现的也只有仰天春君(人物大瓶)、涵春君(花鸟大瓶)、润春君(花鸟琮瓶)这三件,可见其损失之巨。

除了“七春”之外,还见有“四方春”,即光绪二年王少维人物琮瓶(见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画赏玩》40-41页)。

最可注意的是,所见王凤池藏瓷中最宏富的一组是书画八扇瓷屏风。该屏原为五十件,现存四十七件,其画中诗文、款识全由王凤池代题,绘画则是金品卿、王少维二人。另有二十一件为书法文字板,则由王凤池、王臣弼、许善长、李嘉乐、王先谦等十人书写,实属罕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王方玉定制的一组瓷板,其部分款识是:福云山房方玉选古;王氏方玉选意,少维写;方玉记意,评少维之笔;方玉谨记,少维敬绘;方玉氏选于昌江之珠山南轩,金品卿写仿遗□。其题款均似由王凤池题写。此王方玉与王凤池是同一个人还是宗亲关系,很值得研究研究。

关于王凤池的馈赠品,有寄赠海帆司马、逢卿刺史、利仁二兄、小鸿仁兄、畅□老弟及□□(按:名字已被磨掉)老法家我弟大人等。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光绪元年王少维的人物瓷板。在这件作品里,尚有王凤池、黄定占二人的题赠诗,全文如下:

乙亥秋九月手裁,奉海帆司马老弟大人雅鉴:江州司马去何早,浔阳千古月浩浩。饶州司马来何迟,望碧一亭春熙熙。虞官纳言之子孙,洞庭源流衡岳根。一琴一鹤莅昌浦,静治喧杂简治繁。我绘赵公入蜀意,为君调琴饲鹤计。非贪安逸尚清淡,座中无事心有事。事国家事补疮痍,万里骥足詎限之。如兄定占赠并题。

材吾楚也用于吴,琴不凄凉鹤不孤。有眼莫将图错认,龙昌江是赵成都。弹得太和元气出,鸣将最始九天通。才长用短人休笑,先看东山别驾功。海帆司马仁弟大人映之,丹臣如兄王凤池。(图见《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166页)

关于黄定占,王凤池在《黄公定占传并赞》中有这样的记述:“同治甲子冬,蔡芥舟观察奉传旨办陶务,聘赴景镇董其事。公见景镇经粤匪蹂躏,窑厂荒凉,焦思劳心,极力经营。后历任道宪皆倚重之。景镇五方杂处,技陶者不下数十万,类群分党,最易滋事。公设法布置,阅十九年安静一律。阖镇尝以‘静镇二字颂公,笔之匾额,至今犹口碑载道。”又“池于丙子赴景镇权榷务,昕夕过从。公于暇时,谈其生平节略,池识之未忘。迄今追思风采,辄以隔幽明为憾。特就池之所以识者表之,以为之赞曰……”

根据这段自述,我们很清楚地知道黄定占被聘为御窑厂的实际管理人,并且很有成绩,深受各界拥护。又知黄、王谊兼师友,相与共事,无间晨夕,过从甚密。

这件三人合作的馈赠海帆司马的人物瓷板,就是王凤池做帮手的有力证据。由此可见,王凤池是雅瓷的重要“串客”,他在江西候补期间,曾在御窑“琴鹤厅间选画情”(见167页题赠海帆山水瓷板诗),亲自为御窑雅瓷打广告。

现在我们进一步探讨王凤池的瓷画。除了明显的书画合作外,也有一些只署名王凤池的瓷画。试举几件样本如下:

(1)光绪元年山水瓷板,上题:“琴鹤厅间选画情,胸中灵秀有湘衡。前身定是陶宏景,听遍松涛万壑清。乙亥冬,就海帆司马仁老弟大人两政,丹臣如兄王凤池题。”(《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2011年版,第167页)

(2)光绪二年山水瓷板(图4),上题:“写林和靖观梅之意,为□□(按:名字已被磨掉)老法家我弟大人雅映。丹臣兄池又临。”(王凤池书法、绘画四条屏十二件之一)

(3)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5),上题:“松风清籁。丁丑冬日仿黄子久笔意于昌江客舍,以应利仁二兄大人清正。丹臣王凤池。”(《瓷板画鉴赏》1999年版,第78页)

(4)光绪时期人物琮瓶(图6),一题:“咏南山乐□图,临于昌江珠山室。福云小樵学谱。”一题:“‘小立梧岗初日影,教忠更有扇头诗之句。改屐从游匡庐使者学画。”

在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凤池兼善山水、人物,且笔法娴熟,意境高远,又风格多变,足见艺术功力很深。然而奇怪的是,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具有如此精湛的画技,为何竟然未见史书记载?更加蹊跷的是,为何多见其瓷画,竟未见其片纸零缣?

这是我从一开始便有的疑问。难道是真正的画者隐藏了姓名?这种现象是瓷器款识中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因此不可不辨。我们再转过来对以上三件山水画样本,略加考辨:

第一件山水作品,其画风近似王少维,因此画册中也标明作者为王少维。

第三件山水作品,其画风竟酷肖程门,故而此画作者很可能是程门。此作最早见于《瓷板画鉴赏》,也是首次发现王凤池其人,然当时尚未知其真正身份。

第二件山水作品,其画风和构图,与以下三例作品,酷似乃尔。

(1)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7),上题:“山似嵩恒路一条,林亭泉石入烟霄。骑驴两个奚囊客,得句成功过野桥。丁丑秋,评清修道人画意。丹臣王凤池。”钤印:王氏、丹臣。

(2)光绪三年山水花瓶(图8),上题:“丁丑新秋,为小园仁棣大人清玩。定占衍之持赠。”钤印:定占。

(3)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9),上题:“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钤印三:恩水画(引首章)、王氏、丹臣。

据此,可推断第二件的作者可能就是恩水,别号清修道人。至于恩水其人,未见史书记载,可资材料更少。例(1)的“评清修道人画意”,为王凤池题画的典型特征,可与“评少维之笔”“丹臣评画”相印证。例(2)的引首章“恩水画”,与前述王凤池题跋的金品卿花觚,及王凤池、黄定占、王少维三人合作的书画瓷板的情形相类,即在画家署名的体例上,都只是一方印章。这都是署名近似于半隐半露的例子。

这种隐藏画家的手法,似未为人注意。目前不少研究者因忽略此一点,常常产生误判。例如初国卿在《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中称:“《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他的独立之作。”这个结论明显有失察之处。此外,其对下面最重要的信息,也未进行认真审视和比较研究。即2005年曙光在雅昌论坛发表《王凤池寻访记》中,曾提到“在已发现的‘三春中,‘涵春和‘润春为王凤池亲自绘画题款。‘涵春和‘润春改日拍照后上图。”以及“先让王凤池自画自题的大瓶‘含春君露一下小脸吧!”的话及其图片。

这件王凤池自画自藏并作于光绪二年的“含春君”花鸟大瓶,尽管只是一张并不十分清晰的局部图像(图10),但我们仍可看出:其笔墨功力与前者却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很难设想二者是同出于一人之手。

写到这里,我们便更明白了:王凤池虽也能画,但并不尤善绘事。这就是他的画未见于史书记载也未见其片纸零缣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即使如此,也毫不撼动王凤池在陶瓷史上的超卓地位。其实,他的陶瓷创作在当时瓷画界很受瞩目,也不乏伪造或托名之作。如光绪二年五伦图圆板(图11),款署:“以应□□大人雅属即政,丹臣凤池。”印章:王氏、仿古。(题款疑是蒋玉卿代笔)又如光绪九年同光彩人物四方笔筒(图12),款署:“泽润大相公正之,丹臣王凤池作。”(题款疑是卅六峰人代笔)又如光绪十四年同光彩人物提壶(图13),署款:“王凤池作。”由此我们可看出他在当时的影响了。

总之,在参与陶瓷书画创作方面,王凤池堪与陈鸿寿比肩,虽然其不及陈鸿寿名氣大,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了陶瓷创作与实践,这是他们对陶瓷发展所作出的宝贵贡献。

猜你喜欢
南康瓷画光绪
基于意象思维的瓷画龙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江西南康千亿产业逆势上扬的秘密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南康家具业:中部转型新样本
赣州市南康区筹建家具希望学校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