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中译本若干译词评析

2018-05-14 08:54史晓雷
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约瑟

史晓雷

[摘 要] 李约瑟1969年完成的《文明的滴定》在2016年有了首个简体中文译本。文章通过对比之前潘吉星等人的选译本,评析了中译本若干译词的问题,分析了误译的原因。若要准确译介《文明的滴定》,应该了解李约瑟描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些特定用语,回归原有的语境。

[关键词] 李约瑟; 《文明的滴定》; 译词

[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3-0030-08

2016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文明的滴定》,译者张卜天。该书由李约瑟在1944年至1966年发表的8篇文章组成,基本是一本论文集,英文版于1969年出版 [1 ]。

在该译本之前,1984年台湾译者范庭育以《大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为书名译了该书的第一个中文本(繁体),直译了该书英文名The Grand Titr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张卜天译本(以下简称“张译本”)沿用了日文本的译法,做《文明的滴定》 [2 ]。繁体本之后、新译本之前,大陆学者对其中的部分文章也做过译介,如潘吉星主编的《李约瑟文集》 [3 ]有3篇与《文明的滴定》相重,其主编的《李约瑟集》 [4 ]也有3篇相重(见表1)。这次张译本把8篇文章集中在一起,首次以简体本译出,当然做了重新翻译。

该书对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知名的“李约瑟问题”等,颇有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其中一些词语译介得不妥或有歧义,现提出若干,求教于方家。由于手头无繁体译本,下文以《李约瑟文集》和《李约瑟集》中对应部分做对比分析。

一、赤道式装置、转仪钟式装置

原文:A brilliant development of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lso occurred, including the inventions of equatorial mounting and the clock-drive [1 ]17.

张译本:在天文仪器上,中国人也有卓越的发展,包括发明了赤道仪和转仪钟 [2 ]7。

潘译本:还有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的辉煌发展,包括赤道仪及时钟驱动装置的发明 [4 ]105。

评:equatorial mounting译作“赤道仪”有些误导,因为“赤道仪”是一个现代词汇,是指望远镜支架上抵消地球自转的一套结构,一般是把镜筒安装在赤经轴上,在赤纬轴上通过机械装置保持与地球同步的自转就可以了。英文equatorial mounting应指的是赤道式装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元代郭守敬发明的简仪。李约瑟多次明确指出,在天文仪器方面,中国很早就使用了后来通行世界的赤道坐标系统 [5 ]。“简仪”就是这种赤道式装置的代表。尽管有学者认为,“简单地说来,简仪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赤道仪” [6 ],但为了避免混淆和歧义,还是宜译作:赤道式装置或赤道式仪器。Clock-drive译作“转仪钟”或“时钟驱动”也有类似問题,李约瑟指的是北宋苏颂等人建造的水运仪象台上利用机械系统驱动浑仪和浑象周日旋转的机构,宜译作“转仪钟式装置”。

二、弓形拱桥

原文:Civil engineering also shows many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notably iron-chain suspension bridges and the first of all segmental arch structures, the magnificent bridge built by Lichun in A.D. 610 [1 ]18.

张译本:在土木工程方面,中国人也有许多特殊成就,特别是铁链悬索桥以及李春在公元610年建造的拱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结构) [2 ]8。

潘译本:土木工程也有许多突出的成就,显著的是铁索悬桥及由李春在610年建造的宏伟的拱桥 [4 ]106。

评:这里all segmental arch structures,张译本和潘译本均漏掉了重要的segmental,它是修饰后面的arch,译作“弓形拱(桥)”或“弧形拱(桥)”。李约瑟不可能不知道罗马时期建造而且一些还保存至今的半圆形拱桥,他在1964年发表的Science and China's Influence on the World就明确提到这种弓形拱桥早于欧洲,因为欧洲第一批这样的拱桥是在1345年出现于佛罗伦萨 [1 ]105。这篇译文即是《文明中的滴定》第二篇,在那里张译本作“弓形拱桥”,而英文同样为segmental arch。

三、擒纵机构

原文:Something of the same kind had been don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first invention of this kind of clock by I-Hsing and Liang Ling-Tsan early in the eighth century A.D., six centuries before the first European mechanical clocks with theirverge-and-foliot escapements. [1 ]22

张译本:公元8世纪初,当一行和梁令瓒第一次发明这种时钟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这比带有立轴横杆式擒纵机构的第一批欧洲机械钟早了6个世纪 [2 ]11。

潘译本:与之同样的东西,由一行(683—727)及梁令瓒在八世纪初最先发明这种时钟时就已经做出,比欧洲带有轴叶擒纵原件的最早机械钟早了六百年 [4 ]109。

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以下简称《机械工程分册》)中描述过欧洲早期的这种擒纵机构:“早期欧洲机械时钟的最简单形式是:把一个下垂的重锤系在鼓轮上,利用下坠的动力,引起鼓轮旋转,鼓轮再与各式齿轮连接,但其整体运动则是利用立轴和摆杆式擒纵机构,使减缓到要求的程度”。关于其机械原理,他接着说道:“冕状轮的旋转力矩把一个掣子从原来啮合的位置上推了出来,这就给予摆杆一个摆动力,但这只会导致另一个掣子进入啮合位置,然后使惰性重锤摆向反方向。这样,冕状齿轮的旋转被这两个掣子交替制动者。于是这个摆动部件由重锤所驱动,同时又给齿轮组一个间断的或滴答滴答的运动”。[7 ]498

由此可见,这种擒纵机构译作“立轴摆杆式”为佳,“立轴横杆式”欠妥,而“轴叶”式不知所云。

四、秤漏

原文:(Yuwen Khai) and with Keng Hsun devised the standard steelyard clepsydra of the Thang and Sung. [1 ]27

张译本:(宇文恺)还与耿询合作设计了唐宋时使用的标准称漏 [2 ]16。

潘译本:(宇文恺)更与耿询制成了后来唐、宋时使用的标准提杆漏壶 [4 ]114。

评:steelyard clepsydra应译作“秤漏”。“秤漏”乃北魏道士李兰发明,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载:“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可见秤漏是利用杠杆的平衡和带有秤杆的起落来显示。到了隋代大业初年,宇文恺和耿询依照李兰的秤漏,制造称水漏器,以充行从。这时秤漏从民间道士方家之物,登堂入室,成为皇家朝廷珍品的明确记载 [8 ]。尽管古书中也写作“称漏” [9 ],但“称”多作动词,译“秤漏”更妥。至于“提杆漏壶”意思上也对,但对于专业词汇,不宜生造。

五、灌钢

原文:Chhiwu Huaiw-we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tagonists, if not the inventor, of the confusion process of steelmaking [1 ]28.

張译本:綦毋怀文即使不是共熔制钢法的发明者,也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2 ]17。

潘译本:綦毋怀文是灌钢技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如果不是发明者的话。[4 ]115。

评:confusion process of steelmaking,从字母意思的确是“共熔炼钢”,但在我国科技史界,多用“灌钢”或“团钢”称之。其基本原理是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起来冶炼。北朝时期灌钢技术的实践者綦毋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这里的宿铁就是指生铁和熟铁相结合炼成的灌钢。

六、水轮

原文:When the water-mill appeared in the first century A.D. for blowing metallurgical bellows the records concerning Tu Shih distinctly say that he considered it important as being both more humane and cheaper than man-power or animal-power [1 ]34.

张译本:当水磨在公元1世纪被用于冶金炉鼓风时,关于杜诗的记载明确指出,他认为使用水力要比使用人力或畜力更为人道,成本也更低 [2 ]23。

潘译本:当公元一世纪出现的水车用于冶金鼓风时,有关杜诗的记载清楚地说,他认为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比起人力或畜力更人道、更省力 [4 ]119-120。

评:water-mill,从本意上的确是指水磨,但李约瑟在许多地方把它代water wheel指水轮或水车。考虑到“水车”在我国古代含义较多,比如筒车、翻车(龙骨水车)、井车等均可称作水车,故这里的water mill应译作“水轮”。与之类似,在该书《科学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国第一批水磨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年,用来锤打和研磨谷物” [2 ]82,这里的“水磨”也应该译作“水轮”。

七、带传动、链传动

原文:In the body of this contribution we shall mention among other things the efficient equine harness, the technology of iron and steel, the inventions of gunpowder and paper, the mechanical clock, and basic engineering devices such as the driving-belt, the chain-drive and the standard method of converting rotary to rectilinear motion [1 ]58.

张译本:在本文中,我们将提到有效挽具,冶炼钢铁技术,火药和纸的发明,机械钟,诸如传送带、龙骨车等基本的机械装置,变旋转运动为往复运动的标准方法 [2 ]47。

陈译本:在本文中,我们将提到高效马具、冶炼钢铁技术、火药和纸的发明、机械钟的基本机械装置,诸如水排、龙骨车和把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标准方法 [3 ]219-220。

评:尽管李约瑟在这篇论文(《科学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谈到了运用带传动的水排和链传动的龙骨车,但这里只是谈基本的机械运动方式,因此直接译作“带传动”及“链传动”为妥。

八、带攀耳轴

原文:Whether the most ancient Western water-mills were vertical ( i.e. ‘Vitruvian, with right-angle gearing) or horizontal (‘Norse) we do know, nor do we know this for China either, save that the shaft which worked the machinery with its lugs must surely have been horizontal [1 ]94-95.

张译本:我们不知道西方最早的水磨到底是立式的(即“维特鲁维式”,有正交传动装置的)还是卧式的(“挪威式的”)。我们也不知道中国这方面的情况,只知道以把柄来运转机器的连杆肯定是卧式的 [2 ]82-83。

潘译本:我们不知道西方最古老的水磨是竖式的(即“罗马建筑家式的”,直角齿轮传动)还是卧式的(“斯堪的纳维亚式”),我们也不知道中国这方面的情况。只知道使具有悬臂的机械工作的轴肯定是卧式的 [3 ]248。

评:此段之后,李约瑟主要谈曲柄连杆机构。所附插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复原东汉杜诗的水排图。不过在所有王祯《农书》的版本中,这幅水排图都绘错了,机械结构表达不准确。后来机械史专家刘仙洲修正、复原了水排图(见图1) [10 ]。张译本把shaft译作“连杆”有些不妥,因为李约瑟在接下来行文中一直用connecting-rod做连杆。关键是with lugs应该是指“带攀耳”结构的意思,而且还是修饰shaft,对照图便可以理解,图1中箭头所指即为shaft,因此应译作:只知道驱动机械工作的带攀耳轴肯定是卧式的。

九、链泵

原文:Critical analysis now dismisses the bailing chain-pump crank handle claimed for the first-century ships of Lake Nemi [1 ]95.

张译本:经过最近认真的分析,大家已不相信公元1世纪尼米(Nemi)湖的船只上装有汲水用的翻车曲柄把手 [2 ]83。

评:翻车,或者说龙骨水车,是我国传统农具,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古代西方有这种汲水器具,何况是在公元1世纪意大利的尼米湖。Chain-pump在西方一般指链泵,把汲水器具(罐子等)附在链上绕木轮悬于水源上方,利用曲柄或其他方式驱动轮子汲水(这里不深究尼米湖的船只上是否装置了曲柄)。李约瑟的《机械工程分册》说明这一史料时用的就是“链泵” [7 ]122。

十、缫车

原文:This worked by a treadle, but its shaft carries also a pulley with a driving-belt which works an eccentric lug on another pulley back and forth, and this in turn operates a ramping-arm to lay down the silk evenly on the reel. We thus have one of the simplest forms of ‘flyer [1 ]99.

张译本:大卷架由脚踏板来操作,但其轴杆也带动了套着传送带的滑轮,传送带又往复推动另一个滑轮上的曲柄,于是也带动了跳杆(送丝杆),使丝均匀地绕在卷架上,这样就有了一种最简单的“飞轮” [2 ]86。

陈译本:此机由踏板操作,但它的轴也装有带传动带的滑轮,传动带便使另一带轮上的偏心凸柄来回运动,偏心凸柄再依次带动斜杆,将丝均匀绕在卷丝架上。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最简单形式的“绽翼机” [3 ]318。

潘译本:(大卷线轮)是通过一个脚踏板来进行工作的,但其轴也带有装着一根传动带的带轮,这个传送带使另一个带轮上的偏心搭子来回运动,它接着驱动一根倾斜杆工作而把丝均匀地布在卷线轮上。于是就有了一种最简单类型的“锭翼”丝车 [4 ]250。

评:这里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缫车”的结构,原书图片引用了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缫车图。这种缫车的形制,最早出现在宋代秦观《蚕书》,元代王祯《农书》转引了前者并有附图。英文中第一个pulley是指卷架(軖轮)轴端的滑轮(与卷架共軸,轴横向),滑轮上附有传送带,通过传送带驱动另一个滑轮(也叫旋鼓,轴纵向),此滑轮上附一偏心曲柄,ramping-arm不应译作倾斜杆或斜杆,而是“活动杆”,即送丝竿或添梯。送丝竿一端连(套)在曲柄上,另一端插入缫车后方立柱的空隙中。这样,英文第一句就译作:軖轮由踏板驱动,其轴端携带的滑轮通过传送带驱动另一个滑轮(旋鼓)上的曲柄往复运动,这样(曲柄上连接的)送丝竿均匀地把丝线缠绕在軖轮上。至于文末的flyer显然不能做飞轮解释,因为后文的thus表明了与前句的关系,由于送丝竿的往复运动,能使丝绸均匀地缠绕在軖轮上,这一过程可以类比近代纺织技术中完成加捻和卷绕的锭翼(严格说,缫车只起卷绕而不起加捻作用),因此flyer应译作锭翼。陈译本中的“绽翼”应是笔误。

十一、控制论机械

原文:China contributed things like the efficient horse harness, the draw loom, the sternpost rudder, the first cybernetic machine, the earliest type of vaccination, and even so simple a device as the wheelbarrow—all there(when they travelled)came across from east to west [1 ]187.

张译本:中国贡献了有效挽具、绫机、船尾舵、第一部自动控制机、最早的种痘,甚至是像独轮车那样简单的工具——所有这些发明都是自东向西传播而不是相反 [2 ]174。

刘译本:中国发明了许多东西,如实用的马挽具、提花机、船尾舵,第一部受控机器,最早的种痘术,甚至还有像独轮车这样简单的用具——所有这些发明都是由东向西传播而不是相反 [4 ]63。

评:这里的the first cybernetic machine,如果不加注解地直译,不要说对一般公众,即使对一般的科技史研究者也会感觉一头雾水,因为这不像前后并列的提花机或者种痘术指代非常清楚,而是李约瑟称谓中国古代一部机械的专用说法。他在《机械工程分册》指出,指南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臺完全包含负反馈的体内平衡机械,因此认为它可能是第一台控制论机械 [7 ]332。因此这里应译作“第一部控制论机械(指南车)”为宜。

十二、附杆叶轮、手转经轮式球链飞轮

原文: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 standard method of interconversion of rotary and rectilinear motion establishes itself in Europe, and other East Asian engineering motifs appear, such as thespit vane-wheel, the helicopter top, the horizontal windmill, the ball-and-chain flywheel, and lock-gates in canals [1 ]114.

张译本:15世纪时,旋转运动与往复运动相互转换的标准方法在欧洲确立起来,此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东亚工程主题,比如叶轮、竹蜻蜓、卧式风车、球链飞轮、运河船闸等 [2 ]102。

陈译本:十五世纪时,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的互相转换的标准方法在欧洲扎下根;还出现了东亚的另一些项目,例如舵轮、竹蜻蜓、卧式风磨、球链飞轮和运河船闸 [4 ]262。

评:这里的spit vane-wheel是李约瑟在《机械工程分册》论及中国的走马灯和竹蜻蜓时使用的词汇 [7 ]135-136,应是指“叶轮”而不是指“舵轮”。不过,应该更确切译作“附杆(轴)叶轮”。“球链飞轮”是李约瑟在谈论西藏转经轮时用到的,尽管他没有直接用这个词。“当圆球或重锤不直接装在辐条头上,而经过短链与辐条连接时,由于旋转而引起的离心力把链拉紧,这样的布置也可以起到飞轮的作用。这种设备在西藏可能是最古老的,那里自古以来习惯使用手转的转经轮。” [7 ]94对一般读者而言,“球链飞轮”有许多想象空间,但是李约瑟有特指,就是指在西藏手转经轮上使用的那种,因此这里宜译作“球链飞轮(西藏手转经轮式)”。

十三、结 语

李约瑟以其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闻名于世,其宽宏的视野、对科技史细节的精到分析令众多科技史家为之折服。《文明的滴定》尽管在篇幅上无法同前者相比,但写法上并无二致,既有对东西方科技史展开的宏大叙事,又有对技术细节的抽丝剥茧。这样的文章翻译起来难度固然很大,但若能对其所论提前预热,则对翻译大有助益。

当然译者不可能通读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过有由罗南(Colin A. Ronan)改编、缩写而成的《中华科学文明史》可供参考。此外,对《文明的滴定》而言,其中技术部分多用到《机械工程分册》的内容,而该卷中文版已有,译文上佳,也应作为译介参考材料。否则,脱离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及李约瑟特定称谓的语境,未免稍有偏差以至误导读者。

参考文献:

[1]Joseph Needham. The Grand Titration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9.

[2]李约瑟.文明的滴定[M].张卜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潘吉星.李约瑟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李约瑟,柯林·罗南.中华科学文明史(上)[M].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66.

[6]潘鼐,向英.郭守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5.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机械工程[M].鲍国宝,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6.

[9]李志超.中国水钟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24.

[10]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63.

[责任编辑:杨 彧]

Abstract: In 2016, Joseph Needham's The Grand Titration completed in 1969 was translated into its firs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By comparing the selected translation versions by Pan Jixing and others, the paper analyses some wrong words translation and discusses their reasons. It is essential to know some specific terms used by Joseph Needham on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place them under the original context when one wants to translate The Grand Titration accurately.

Key words: Joseph Needham; The Grand Titration; Translated Words

猜你喜欢
李约瑟
李约瑟1964年访华之旅再探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管窥
在“李约瑟问题”之外
跨越语言的障碍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
李约瑟难题与明清社会
也谈“李约瑟问题”
中外天文交流史研究方法及其流变
《墨子》英译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