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的思想演进

2018-05-14 08:54赵丽涛
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赵丽涛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它经历了萌芽与探索、发展与完善、深化与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批判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阐述了独特的商务伦理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从中国实际环境出发,逐步发展和完善商务诚信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胡锦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倡导社會主义荣辱观。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商务领域信用缺失问题治理,倡导通过统合思路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商务诚信; 思想演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3-0049-08

“价值观是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态度、观点和心理标尺,它是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看法和见解的总和。” [1 ]人们只有对某一价值观秉持正确的认知与态度,才能更好地明是非、懂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所谓商务诚信价值观,是指经济主体在商贸流通和交换过程中要对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守承诺、按时履约等诚实守信价值观形成理性的认知、看法和判断,将其内化为商务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与信念,并在商务领域营造良好的诚信风尚。需要指出的是,商务诚信并不涵摄商业活动中的所有伦理行为,它通常指涉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与买卖,侧重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事交易活动,不包括与商品或服务买卖相关的酒会、招待会、谈判、培训等内容。商务诚信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商务诚信价值观的思想演进,能够为我们反思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经典作家基于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实践,对商务失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带有时代烙印的经济伦理观。从思想演变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诚信理论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批判”与“共产主义设想”进行建构,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经济伦理思想的前提下,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诚信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度批判来反思商务失信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建基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商业和贸易激活了市场活力,刺激了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欲望,但却戕害伦理道德,使商业诚信让位于商业利益。恩格斯谈到资本主义商业时,就看到它导致经济主体之间“互不信任”的后果,人们为了牟利而肆意妄为,甚至通过“合法的欺诈”追逐利益 [2 ]61。这种洞见揭露出经济失信问题的症结,让无产阶级真正认识到自身奴役状态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成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人际关系扭曲、道德败坏,资本家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出现商品质量普遍低劣,伪造、假冒,无毒不有等现象 [2 ]136。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重构商务诚信价值观必须消灭私有制,铲除商务失信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来诊治商业活动中存在的贪婪剥削、虚假交换、拜金主义、伪造掺假等痼疾,将人从物的统治关系下解放出来,复归人之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资本逻辑实质是实现增值,表现在商业资本上也就是通过商品交换和流通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竞争机制发育不成熟,这时商业失信问题就带有“野蛮”的行径,诸如坑蒙拐骗、武力征服、贩卖奴隶、强势欺压等问题层出不穷。不过,“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的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和花招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 [2 ]366市场经济越是深入发展,竞争机制越是需要不断完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促进社会发展,经济主体不能以哄骗、欺诈、侵占、掠夺等不诚信方式获取商业利益,否则就会遭受市场规律的惩罚。

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市场竞争机制比较完善,仍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商务失信问题。例如,假如存在“经济危机”或是“商品滞销”情况,资本家会暴露自己卑鄙的贪婪。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德国市场状况时所指出的那样,当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时,所谓的质量降低、掺假造假、伪造商标等失信现象便随之产生。

(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必须从经济主体切身利益视角塑造商务诚信价值观

针对“唯道德”倾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坚持唯物论,不应割裂诚信道德与商业利益的关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2 ]286,利益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指引,离开利益谈道德,难以得到经济主体深刻认同,因为生命本身是围绕利益而展开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该确立以利益为基础的诚信道德原则,不能脱离利益抽象的谈论诚信价值观。在此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匡正了经济伦理思想中的“唯道德”倾向,认为商业活动中的诚信价值观培育应该本着等价交换、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契约、法律、制度等措施保障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发展,马克思也论及了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信用思想。虽然资本的本质在于追逐利益,但是它在表征自身存在的同时也衍生出构建信任的各种形式,马克思认为,包括汇票、支票、债券、期货等信用制度不仅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而且也极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

(三)列宁在巩固苏维埃政权与探索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商务诚信观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余粮收集制”不仅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而且抑制了商业发展,激起人们的反抗。列宁指出,特殊时期农民为了国家与民族赞成“余粮收集制”,不过这也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并“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 [3 ],农民将余粮用于交换、买卖,有限度地允许资本和私营企业参与经济建设。但是,商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私商投机倒把、玩弄价格、掺杂使假、官商勾结等失信问题,一些新形成的“耐普曼”阶层(主要是包买主、私商、投机倒把者)为获取私利而扰乱经济秩序。列宁认为,促使经济主体守护诚信价值观的关键,是让人们“做文明商人”“按照欧洲方式做买卖” [4 ]。他指出,应向德国人学习,他们遵守市场规律,批判那些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的行为,尽管这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但却同样要为我们所用。同时,还应该加大国家的监督和调节力度,对于那些试图逃避监督、扰乱市场秩序、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商业活动要采取专政手段进行制裁。

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离不开对外贸易。列宁领导下的俄共(布)创新性地发展了租让制、合作制、租赁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他提出对外贸易的注意事项,社会主义国家愿意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往,但是双方必须遵循公平交换、平等互利的原则,“没有看到货色我们是不买的,而且不把‘要价一分一厘算清楚我们也决不成交。” [5 ]针对对外贸易中的走私贩运、投机钻营、谋取暴利、营私欺诈等现象,列宁指出必须坚决打击这种违法犯罪活动。他说对外贸易中要反对无政府状态、惩治逃避监督的行为,“不同非法贸易进行斗争,特别是不同投机倒把和破坏运输的行为进行斗争是不行的” [6 ]。要通过法律和司法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失信现象,制裁搞破坏、投机倒把行为。同时,列宁指出对外贸易中的问题也与资产阶级腐蚀性思想有密切关联,强制性法律手段固然必要,但也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引导群众参与正当商业贸易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特别是对于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道德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加强治理,塑造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倡导文明经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一)毛泽东倡导以宣传教育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经商意识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注意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失信问题,对商务交往中的诚信伦理有着深刻的认知,认为应该加强治理,塑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一,治理官商勾结、扰乱市场秩序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几个政策问题》中指出:“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 [7 ]不久,毛泽东就敏锐看到商务经营中存在官商勾结、企业偷税漏税、不法商人偷工减料等失信状况,它严重侵蚀党的健康肌体,扰乱商业活动秩序,如果不及时纠正和打击,那么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第二,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治理商务失信问题。毛泽东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 [8 ]191。同时,毛泽东指出要在全国所有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开展“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盜窃经济情报)运动,坚决与经济行贿、企业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等失信行为做斗争。他说:“消除‘五毒,消灭投机商业,使整个资产阶级服从国家法令,经营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 [8 ]201,对此采取的有效策略是“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 [8 ]192-193,而且要配之于没收、罚款、撤职、逮捕等治理手段。

第三,通过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要求促使经济主体坚守诚信意识。毛泽东认为要重视诚信宣传教育,社会上存在的商务失信现象与批评、教育不够深入有关,并主张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商务经营活动者增强自律意识。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让经济主体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能为了获取好处而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毛泽东指出,一些商人之所以通过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官商勾结等方式攫取不正当利益,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自身的主观改造和思想教育。他说:“为什么企业偷税、漏税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领导者对他们宣传教育得不够。学习多一些,偷税、漏税就少一些,没有学习的就偷税漏税。” [8 ]501毛泽东指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业,并且利用价值法则的形式。” [9 ]但是,在商品交换中,始终要将诚信宣传教育放在中心环节,引导经济主体坚持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等价交换的原则,反对没有“退赔”的“直接平调”,并就此指出:“我们在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布告中就讲平买平卖,‘八项注意中就有买卖公平这一条。平买平卖就是等价交换。我们历来主张买卖公平,等价交换。” [10 ]

(二)邓小平将重信誉视为企业交往活动的首要准则

在邓小平看来,“讲信义”是我国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和发扬。他十分重视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建设,把守信用、重信誉视为企业或商人从事商务活动的首要道德准则。

第一,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要重视信誉,将之视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商户,都要坚持诚信经营,“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 [11 ]298。谈及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邓小平认为要遵守国际信用规则,注重商品质量,积累品牌信誉。他考察上海时指出,浦东开发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遵守诚实守信原则,只有这样,国外投资者才愿意参与上海建设,从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而且,发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也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如果只注重商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国外商人还是不愿意和我们做生意,要想吸引外资、提高中国商品竞争力,就必须重信誉、守信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来不得半点虚假。

第二,企业积累信誉要靠道德与法制来维护、保障。邓小平对投机倒把、偷税漏税、欺行霸市、哄抬物价、行贿受贿、尔虞我诈等失信现象深恶痛绝,主张要重拳出击,坚决与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做斗争。他认为,如果包括诚信道德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短板,那么物质文明建设恐怕也会受限制,难以得到更好发展。邓小平认识到道德风气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紧密关联,如果风气不好,行贿受贿、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肆意横行,那么经济发展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经济主体的商务诚信意识,不仅要同“封建主义残余”做斗争,而且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腐朽思想 [11 ]338。同时,邓小平指出,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等价交换、平等互利等诚信价值观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法治问题,需要靠法制来维护,因为搞法制靠得住些,给那些失信者以法律制裁,才能让他们接受诚信经商准则。

(三)江泽民指出要通过法治与德治双重路径强化信用意识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商品市场。但是,要清楚看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业领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恶性竞争、钱权交易等道德失范问题,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滋长,影响市场秩序,败坏商业风气。如果忽视经济诚信,缺乏信用意识,那么就会产生严重失信问题,扰乱商业秩序,最终破坏经济社会稳定。

江泽民指出:“‘信用在中文的基本解释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他人。信用既属道德范畴,又属经济范畴。”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信用建设,不能单纯依靠道德建设,还要注重法制建设。同样,治理商务领域诚信缺失问题,不仅要发挥法律、制度、规章等硬性规约作用,严格约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促使他们遵守诚信经商准则,而且也要注重商业道德教育,让人们认同、内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实守信价值观。

在江泽民看来,加强商业失信治理需要形式多样的措施予以应对,共同塑造良好的诚信环境。维护诚信经商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社会舆论等措施 [13 ]76,从而积极引导经济主体树立公平竞争、童叟无欺、遵诺践约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引领诚实守信的商务风气,强化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使商务活动者自觉坚守诚信价值观,“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就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风气” [13 ]336,维护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促進诚信社会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商务诚信价值观的深化与成熟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更加重视商务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明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伦理建设方面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思想。

(一)以道德治理促使经济主体树立正确荣辱观

胡锦涛非常重视经济领域中的道德缺失问题,他深刻认识到商务领域存在突出的诚信失范现象,并指出必须加强道德治理,积极培育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爱,这反映到商务经营活动中也就是要求经济主体坚持诚信经商,守护诚信价值观。

胡锦涛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要注重道德风气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避免荣辱错位,混淆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的界限。特别要引导经济主体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明白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是光荣的、需要弘扬的,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是可耻的、需要批判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主体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诚信经商,抵制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欺行霸市、恶意违约等失信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4 ]。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15 ],特别要加强商务领域诚信建设,弘扬诚信经商价值观。随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重申这一论述,并主张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经济领域愈演愈烈的诚信缺失状况,更加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16 ],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应该加大对商务领域诚信道德失范问题的治理力度,特别是要关注商贸流通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倡导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二)通过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培育诚信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伦理观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他在论及商务诚信价值观思想时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企业经营活动中坚持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诚实守信,从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就显得更为重要”,“诚实守信的基本表现是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在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中就是要更加注重信用和品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17 ]。他还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

治理商务失信问题必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良性的政商关系,有助于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稳定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如果政商关系畸形,存在商业贿赂、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现象,那么就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破坏商务风气,导致诚信问题频发。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当前治理商务失信问题、培育诚信经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政商关系新常态,使“官”“商”关系趋于合理,相互尊重。习近平总书记还倡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诚信经商文化。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8 ]政府和官员应该依法行政、廉洁奉公,正确行使自身职权,企业家或商人也要有商德,不能靠巴结官员、送礼行贿等方式获取不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官”“商”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敬如宾,而不能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尤其是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更要守住底线,防止一些人不知不觉被人家请君入瓮了。

(三)强调制度在商务诚信价值观中的作用和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制度力量培育诚信自觉。社会有效运行之所以离不开制度和机制建设,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建立起扬善抑恶的外在保障,通过赏罚分明的约束方式规范人们行为,塑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商务诚信制度的制定、完善及有效执行之所以能够促进诚信建设,主要在于它使诚信价值观制度化,以惩罚、监督等方式设定底线,增强了商务诚信的引导力,让商务活动参与者通过感触到的价值准则而心生敬畏。但是,我们不仅要从“威慑与惩罚”视角审视制度,更要注重制度本身的伦理追问与价值关怀。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使其本身所蕴含的诚信价值取向成为商务活动主体必须遵循的规范,从制度伦理方面塑造商务活动主体的诚信品质。

參考文献:

[1]刘社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J].哲学研究,2015(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8.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4.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13.

[6]列宁文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4.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7.

[1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

[17]梁言顺.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N].学习时报,2015-02-09(1).

[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责任编辑:丁浩芮]

Abstract: Marxism business integrity value is a coherent theory,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germination and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deepening and maturity. The classical writers such as Marx, Engels and Lenin expounded the unique business ethics thought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oviet socialis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bega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values of business integrity from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China.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u Jintao pursu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dvocated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In particular,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the core, strengthens the management of the lack of credit in the business field, and advocates business integrity through integrated methods.

Key words: Marxism; Business Integrity; Thought Evolutio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