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对爸妈说声“谢谢,辛苦了”

2018-05-14 11:21徐红清
学生导报·中职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博学风采家书

徐红清

一年一度的博学节,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如期举行。本届博学节的主题是“奋进新征程,博学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一次博学盛会,组委会精心设计,既有往年广受欢迎项目的创新,也有全新的项目出现,如以“声音”作为主要呈现元素的“风采信校人”活动,以声音为媒,书信为桥梁,上信校学子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用传统诗歌、散文演绎“好声音”

5月29日下午,15位晋级决赛的选手,出现在学校影视中心的舞台上。据悉,首届“风采信校人”以“声音”作为主要呈现元素,通过音频录制报名参赛的方式,评委老师盲选“好声音”。全新的活动形式吸引众多学生热情参与,初赛中共12名同学从评委老师手中获得了晋级决赛的直通名额,15位复赛选手则通过再次创作“好声音作品”,争夺余下的决赛名额。比赛中,同学们多选择传统文化诗歌、散文作品作为演绎素材。3名选手在复赛环节脱颖而出,获得决赛入场券。

为了更好地呈现同学们的好声音,学生发展中心朱佳皓老师、许华筝老师以及语文教研组长徐恬恬老师对选手的发音技巧、情感表达、文字处理进行了指导与点拨。计算机系王培坚老师则带领15位选手走进专业录音空间,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声音。

从一封家书体会深沉的父爱母爱

站在決赛的舞台上,15位选手围绕“一封家书”的主题,动情地演绎着一封封家书的故事。

选手徐峥馨在朗读胡适的《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时,动情落泪。“这是胡适儿子胡祖望10岁要去苏州读书时,胡适给他的第一封书信。”徐同学说,“每当念起这封信,眼前就会浮现起每周日回学校时,妈妈送我到地铁站的情景。我想,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作为孩子对父母也应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

选手王铭凯选择了麦加的《致儿子的信》,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王铭凯就被其中“我爱你,我真想变成一颗吉星高悬在你的头顶,为你挡掉风雨,让你在风和日丽当中一直前行”这句话深深打动,“过生日的时候,爸爸也给我写过一封信,所以,看到麦加的这封信,感觉里面的每一个字和词都像是父亲在对我述说的。”

从小跟随父母来到上海,王铭凯对爸爸格外依恋,“与其说我和父亲是父子,倒不如说我们更像是朋友。”随着年龄渐长,他发现和爸爸的交流渐渐变得少了,直至住校,想起爸爸曾经的唠叨,格外想念,“在参加这次活动练习朗读这份信时,我才体会到也许爸爸不善于把‘爱说出口,但他一直在用行动关怀呵护我,我想对爸爸说声‘谢谢。”

在舞台上收获父亲的认可

在颁奖环节,一个特殊的互动环节感动全场。15位选手的亲朋师长作为“加油大使”,或亲临现场,或远在家乡通过电话为他们送来了加油和助威!家长们对于孩子们舞台上的表现和对“家书”的演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们都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很意外,爸爸会出现。”选手张琦告诉记者,平时在家和爸爸的交流不是很多,“获奖或考试考得好,他都是轻声地说‘呃,不错,下次继续努力,不要骄傲,”我就一直在想,“你难道就不能多鼓励几句吗?明明是想表扬,却不正面表达。”当张琦读到海桑的《给我的孩子》这封信,他才发现,很严肃的爸爸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关注着自己的成长。“儿子你很棒。”现场,张爸爸第一次不吝笑容地给予儿子认可。

作为这个活动负责人,朱佳皓老师欣喜于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改变,他表示:“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而且让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能有更多学生可以走进阅读、走进传统文化,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信校人的一种风采。”

猜你喜欢
博学风采家书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家书( 连载一)
关注知识贯通 再现三角风采
庆丰收 展风采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人小鬼大狄仁杰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博学”的鹤先生
博学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