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景观的营造问题初探

2018-05-14 17:02王智明
天工 2018年2期
关键词:历史性红线村落

王智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农村信息量更新也越发及时。村民对景观的审美由单一的形式而趋向生态化、地域化等,而一些地方景观仍然照搬,造成千篇一律。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的变动,乡村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一些村落广场却越建越大,脱离了农村生活变迁,从而导致景观主体的缺失。

[关 键 词] 乡村景观;景观形式;景观文化

一、乡村文化认同感与景观形式的分离

我国乡村面积较广,南北差异明显。乡村因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土、气候、植被、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等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乡村风貌和文化个性。现如今乡村景观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的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因为对现代城市的向往,很多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照搬城市景观形式及其他“洋景观”,如一排排整齐的洋楼、修剪规整的城市绿化植物、拉直硬化的河道、花岗岩铺装的大广场等,这些原本不属于乡村的景观形式开始在乡村地区泛滥。这些原本地方文化与这些外来的景观形式发生冲突。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曾经在《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原》一文中提到是“拉直硬化的河道会失去其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和泥土的呼吸能力,这与我们的乡土河道作为灌溉和蓄水的功能背道而驰。”俞孔坚教授还在《可持续景观》一文中提到:“宽广的马路和光洁的广场铺装替代了田埂水渠……我们抛弃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珍惜情结。”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乡村景观建设中,照搬城市景观形式是不符合乡村景观文化的本土性,是值得参与乡建过程的每个人去反思。

二、乡村生活主体与景观之间互动性缺失

乡村生活主体是生活在该村落的当地村民及常年居住在此地的外来人员。他们因生活在此,改变并利用着当地的一草一木,反过来这些地方景观也见证着这些居民的生活变化。

魏晋时代,文人曲水流觞以相唱和,在文化的交流中升华人的情感,提升人际关系。这种人与人、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在现代质朴的乡土景观中也应该体现。然而现在的很多乡土景观建设仅仅从美观的角度出发,注重景观形式,而并没有从乡村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赋予其文化高度与思想高度。尤其是在现代物质生活条件较为充裕,精神寄托严重缺乏的年代,乡村生活主体与景观之间互动性缺失。

三、乡村景观红线与资源整合之间的矛盾

乡村景观红线是指政府规定的景观规划用地边界线,它与道路红线、建筑红线等作用一样,用以规范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需求。在一些乡村,因对红线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土地进行随意的改造利用,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如今乡村旅游业在逐渐兴起,目前许多村落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重新设计和整合乡土化、地域化及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用来发展旅游事业。事实上,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地方经济这一出发点本身没有错,只是村民在建设改造的时候很容易破坏乡村景观红线,以至于出现土地资源浪费。

四、乡村生态化与景观模式化之间的冲突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态要素的载体,它的荒废直接破坏了整体的生态环境。现在很多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没有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改造,而是照搬照抄,最后呈現出的效果失去了乡村地域特色,同时导致景观模式化,以至于与村落整体的文化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设计的重心大多放在城市建设,而很少关注乡村,因此挑战乡村景观建设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乡村历史景观与现代化景观的分道扬镳

所谓的历史景观是经过历史时期形成的。乡村历史景观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民居、宗祠、古井、古遗址等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所保留下来的景观。作为乡村历史性景观应该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具有一定的审美及利用价值,最后,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劳动成果或者精神情感。然而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区的农村为了使村落焕然一新,完全拆毁了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性景观,殊不知历史性景观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看似破旧不堪的老建筑、老场景,才见证了该地区村落发展的变化。

因此,当村落在发展变化,以包容的心态接纳现代化景观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调节历史性景观与现代化景观的平衡。用传承的方式将历史性景观融入到现代化景观中,以便营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重大政策的一部分,因此乡建工作需要抓住机遇的同时,必须要尊重乡土文化,冷静思考乡村与人的关系,乡村景观设计必须回归乡村主体本源,营造一片和谐、幸福、乡愁的生活空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编辑:王洁雅)

猜你喜欢
历史性红线村落
祭坛画作为装置
油画《村落》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四年内全面完成
引发海啸(下)
生态红线能否保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