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

2018-05-14 13:04鲜述勇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产技术水稻栽培创新实践

鲜述勇

摘 要 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发展,我国针对农业机构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调整,为提高全国的水稻产量,妥善解决粮食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技术层面上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以促进水稻高产。

关键词 水稻栽培;高产技术;创新实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因气候不同而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各地区进行水稻培植的方法不同,高产栽培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同。因此,需结合地域、气候、水稻品种等多方因素来优化配置技术,实现水稻高产。下面我们就技术创新实践方式展开详细探讨。

1 推广和应用优秀品种

第一,優质品种的推广。“稻米优化”这一工程实施并推广以后,部分地区2011年开始就选育除了达到国颁二级标准的品种共6203种,在多方协调和推广之下,优质品种开始推广并广泛应用,在培植之前要尽量选用优秀品种以保证产量[1];第二,加强对中高档品质水稻品种的鉴别和选择,尤其是新品种。通过项目支持的方式,使品种优化和标准化种植体系进行配套集成,打造示范基地。当前我国普遍应用的水稻品种如内香优(8518)、宜香(4106)等,因其皆具备无病菌、高产等优点而被确定可作为优质品种进行培植。除了选用优质品种进行培植之外,也要关注水稻种植实验,实验选用水稻种子品种应不低于十个,在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关键特征,以研发出产量高且适应性强的品种。

2 改善和提升生长环境

水稻只有在适应的生长环境中生长才能够提高产量,保证高产,这就要求在水稻培植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对土地进行翻耕,以确保土壤内温度稳定性。在插秧的过程中,行间距要湿度控制,在周边开挖排水能力适宜的排水沟,确保田地内排水性能良好,避免因排水能力弱导致水稻减产。为保证土壤肥力,施肥也是尤为关键的,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化肥施入量,尤其是氮肥,磷肥、钾肥等可适当增加,尽量使用有机肥料。此外,晒田和换水也尤为重要,因为排水晒田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内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实现旺盛供氧,使根系活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吸收能力也会相应增加,提高秧苗成活率。进行排水晒田时,要根据田块分布状况、土壤类型等确定晒田方法,田块轻晒,需至田面破皮,田块中晒,晒至田面脚踩后无脚印,如需田面硬实,则要出现小裂纹为止,田重晒块,需晒至田面2厘米左右裂纹出现为宜。

3 完善育秧种植技术

育秧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第一步,也是水稻高产得以实现的基础环节。根据种植所选择地块条件可将水稻秧苗培育分为水秧田、旱播旱育等两种秧苗培育方式。在整地时所选择的整地方式也尤为重要,可以整地方式为依据分为水蒸水秧田、水耥通气秧田两种;此外育秧方式不同标准要求和不同,但是有些标准是共性的,也就是幼苗叶宽、秧龄适当、生长整齐等,同时要求幼苗具备强光合作用,锁水能力强,移植后具备强适应性和抗病力。

合理密植可调节水稻群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矛盾,可增加穗数、颗粒重量、颗粒数量,可实现优质高产,是增产关键所在。同时,合理密植可促进提升光合作用能力,增加绿叶所占面积,使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增穗方法为针对水稻品种,适当增加水稻栽种密度,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为28穴最佳[2]。增粒主要针对大穗的品种,此类品种需适当稀植,促单株水稻形成大穗,进而提高水稻单株水稻产量。如地块内生长条件较好,可在适当密植的基础之上,实现穗数、颗粒数双增长,最佳为每平方米22穴。

4 优化种植方式

水稻在幼苗期时抵抗能力低,应对环境变化能力差,如在栽培之后频频遇到雨水,就会导致空气内温度降低,水稻有较大几率出现烂苗或者死苗等情况,这也就要求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格外慎重。在选择培植地点时,尽量要选择培植地势较高、排水浇灌方便、温度环境适宜且水源达到洁净标准的地区进行受到种植。早春时节我国都会有寒流经过的情况,因此需要掌握本地区内的气温变化规律,避免受冷空气影响,必须选择在气温10℃以上、地温15℃以上时种植。排灌方式要合理,用水调节温度,在整个秧田期进行水浆管理主要采取湿润方式,促进根系快速下扎,晴天时满沟水,阴天时半沟水。在寒潮发生时,必须采用灌深水方式进行保温,一旦天气转暖,不可天气转晴突然断水,晚间晴天无云,气温低于7℃时,在夜间须灌水保温。药剂防治一定要及时,如果长期处于低温阴雨环境,在雨停间歇时用敌克松(55%)100克,兑水30左右进行喷施,或泼施1-2次,减轻烂芽或者死苗的程度,防治出现扩展和蔓延的情况,促进秧苗恢复生长。

5 扩大机械化应用范围

在生产水稻的过程中,机械化的应用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可根据培植情况适当扩大机械化应用,应用技术成熟且先进的设备,用机械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优化机械配套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上技术优良的机械设备,结合本地生产情况改造创新,以适应我国对水稻培植的生产需求[3]。我国相关部门应对机械化种植的研法和推广应给予政策支持,重视水稻培植机械化方面的宣传,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促使农民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也要对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培训,例如机械插秧等;同时,不同地区因地形特征不同耕作方式也不同,需结合当地条件推广种植技术,进而完善机械化生产体系,提高水稻培植效率以及产量。

6 结语

水稻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物之一,其生产效率以及产量的提高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为在技术层面上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以促进水稻高产,除推广和应用优秀水稻品种、改善和提升其生长环境外,也要完善育秧种植技术,优化种植方式,扩大机械化应用范围,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水稻培植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创新,进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武军.高产水稻产量形成机理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16):47.

[2]俞双恩,李偲,高世凯, 等.水稻控制灌排模式的节水高产减排控污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8(7):128-136.

[3]李洪涛,蒲渝.水稻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17(8):48,50.

猜你喜欢
高产技术水稻栽培创新实践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杨树栽培高产技术及应用实践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重庆玉米种植高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