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8-05-14 16:22刘红星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文章提出了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校企双方深入互动;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互融互通机制;创新培养手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互嵌式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红星(1972- ),女,湖北英山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北 黄冈 438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GA20151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070-05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全新的校企联合育人模式。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理应抓住“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大好机遇,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高职院校办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政策、制度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发展中的高职院校遭遇到以下问题:

1.生源的文化素质总体明显下滑。1999年,基于解决当时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考虑,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由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逐步增加,生源相对不足,致使不少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格以求”,直接导致了生源文化素质的整体下滑。

2.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理应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职业性、技术性、时代性体现不够,技能培养这条主线突出不够。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的时数过多,实践训练的时间偏少;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很少能契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需求,按照项目化、模块化的思路,将企业或行业的职业标准有机地嵌入到相关教材中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亟须改变。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代性,强调技能与技术的教育与应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但是,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愿突破、不想突破、不敢尝试。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和利用不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运用不够,“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不够,对学生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

4.部分专任教师的技能水平不高。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动手能力很差,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此外,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企业的“能工巧匠”或技能水平较高的行业专家和能手又很难调到高职院校担任专任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涵是“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将企业的实际业务(生产)“嵌入”到学校部分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之中,将学校部分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嵌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生产)之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引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生源对象,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同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所有这些,无疑从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方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根据生源的新特点,综合考虑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高职院校开展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应该说,职业教育对此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制造”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一方面是相关企业招工时出现用工荒,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极为缺乏;另一方面是相关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在企业一线,从事技术服务、质量检验、产品装配等工作,关系着企业的兴衰荣辱。如何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勇立潮头,积极作为,传承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培养输送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企业的要求与社会的意见,进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开展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抓手,关系着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职院校不仅要切实加强硬件方面的投入与建设,还要积极把握问题导向,认真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扎扎实实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打造共享平台,联合开发资源,催生丰富成果。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才能逐步取得成效,最终实现品牌效应、标杆效应的目标;人才培养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契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国经济增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红利”。

三、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对象理应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还应包括企业员工。对于学生而言,入学即就业;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就业即入学。两者的共同点是在企业里工作与在学校里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和员工都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

但是,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困境与障碍,极度缺乏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会的服务支持。为此,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双方必须注意工作的策略,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明确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1.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校企双方深入互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191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塞钦斯·武德沃斯将“动机”一词引入心理学。他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喻国华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一般而言,动机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可见,要想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首先找准政府的关注点、企业的兴奋点和学校的利益点,统一好思想认识。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相向而行、有力互动、多方共赢。为此,合作方必须在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价值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贯彻国家指导方针,在确保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相结合,根据市场导向和企业人才需求,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一体两翼”模式,即以“学生—员工”为中心,以院校和企业为教育主体,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实行分段联合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将传授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以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为切入点,促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海澜集团的合作为例,按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校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新生一入学,学校就组织其走进海澜集团,使其通过参观海澜集团的实际工作情境,充分感受现代学徒制项目将会给自身带来的利好。通过海澜集团专业人员的讲解,学生对海澜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聘请海澜集团的相关专家走进课堂,进一步给学生宣讲海澜集团及海澜文化;聘请海澜之家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针对实操性强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以“网店客服”这门课程为例,学校聘请的海澜集团兼职教师每学期授课超过了80学时,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課程体系构建中的最小单元。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条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能力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经济管理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经济原理应用”“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概论”等;二是网站策划与设计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三是网店运营与管理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网店运营”“网店客服”“网店推广”等。为达到上述能力目标,学校和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解构与重建,形成了全新的“1+1+1”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1+1”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参加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参观合作企业、聆听企业兼职教师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入企业优秀文化,使学生产生感性认知。第二学年学生参加由校企双方构建的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专业课的学习。在此时间段内,相应教学内容引入企业部分实操,相应教学内容纳入企业生产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核等方面的“互嵌”。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管理。“1+1+1”是随着时间维度逐层递进的,“互嵌”的程度、内容和紧密也是递进的。

3.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互融互通机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目前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尚未建有全国性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监督专门机构,行业协会也没有充分发挥沟通政府、学校与企业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双方建立健全互融互通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海澜集团确立了“招生与招工、上课与上岗、教师与技师、学历与证书、毕业与就业”五个互融互通的共识,建立起招生招工一体化机制、校企联合培养的双主体机制、师资互聘共用管理机制、技能水平双重认证机制、就业双向选择机制。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工作;海澜集团通过岗位实践、实务操作、导师带徒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建立起以“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途径为主要内容的培养体系,并由此探索出“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

4.创新培养手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培养手段,积极发挥教师工作室、专业社团等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双师”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成立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是促进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同时,依托工作室,可以在有效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巨大作用。还可以鼓励师生依托工作室积极进行对外宣传和服务项目推广活动,主动与企业联系,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时由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做,在学生熟悉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了技能。另外,将企业文化引入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第二,组建专业社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或者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积极动员专业教师成立专业社团,多渠道、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例如,成立电子商务协会、环保协会等。每个专业社团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一名学生协助,每周有两次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同时,经常组织协会友谊赛。

四、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使得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协同育人,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让学生提前熟悉了解企业内部管理和业务(生产)流程,掌握相关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缩小在校学生与在岗员工之间的差异,拓宽企业选人用人的范围,而且能缩短学生正式工作后的适应周期,降低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开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形成以下共识:(1)把握好“合作共赢”是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从培养目标的最终确定到培养方案的最终形成,从课程体系的架构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从模拟实训的开展到参与实践的时间把握,从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到评价考核的实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企业的密切配合。在积极参与制定学校相关教学文件的同时,企业需要出台相关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政策,舍得人力物力财力参与项目。(2)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只有校企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执行层按照规划认真实施,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才能使校企“双主体”机制落实到位。(3)勇于实践和敢于实践是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力。随着企业的转型发展,其用工标准势必不断地发生改变,同时,学校也必将因社会、企业、学生、国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工作。变化的因素必将导致诸多新状况的产生,这就需要项目实施者具有勇于实践和敢于实践的气魄。

同时,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招生即招工”机制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招生即招工”机制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但学生的就业意愿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工作本身就有双向选择性,所以学生毕业后未必会选择到该企业工作,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企业轮岗制度与学生期望存有差异。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为确保实践效果往往会在学生热情度最高时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但企业由于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可能只能在某一时期安排实践课程,导致不能让学生期望轮岗时进行轮岗实习,从而降低了实践课程的效果。三是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学徒制最好采用“一对一”模式,但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一个企业员工指导多名学生,这名员工的综合素质会影响到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知和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杨巍.全面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技术,2014(10).

[2]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3]孟凡华.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14(36).

[4]高志研.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5]王少青,李慧.基于对策论的方案选择——以制作宣传材料方案为例[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6(18).

[6]苏显春.浅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

[7]喻国华.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